•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推动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03: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往,教师为了让幼儿的表演迅速达到生动表现的水平,往往在幼儿的表演游戏中,采取当场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等高控制的推动策略。这类推动策略忽略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忽略幼儿游戏的机会和时间,忽略幼儿游戏的过程,会不由自主地追求“即演即像”的表演结果。教师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以教师的理解和标准为主,表演游戏因此失去了其“游戏性”而成为单纯的“表演”,师幼关系变成了权威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不同的指导方法可以带来表演游戏中不同的师幼关系和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决定了表演游戏不同的发展价值。因此,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推动策略更多地关注表演游戏的过程,关注幼儿主动探索创造的精神和充满童趣的想像与幻想,使表演游戏具有游戏活动的质。一、材料投放策略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种物质材料的投放来刺激幼儿的表演兴趣,支持幼儿的活动,推动表演游戏的发展。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该根据幼儿表演活动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需要。比如,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对角色的装扮意识并不是很强,只有表演游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幼儿才会需要把自己装扮成最能体现角色特征的形象。这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大胆装扮,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寻找能替代的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制作道具。诸如纸、笔、盒子、木板、夹子、色彩各异的大方巾等低结构材料,会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比如,幼儿会把红、黄、绿色的大方巾披在身上,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逐一脱卸,表现变色龙的变色特点;把子弹头积木套在手指上,表现狼的爪子;把衬衫盒背在身上,表现乌龟爬行的样子;把皱纹纸条塞在腰里,表演壁虎断尾的过程;把夹子夹在衣服上,表现刺猬或豪猪,表演用尖硬的刺来防御敌害的过程。制作道具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自主的活动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二、暗示策略暗示策略是指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表情、动作、神态及语言的隐性指示作用,以自身为媒介实施内在干预,隐性地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对幼儿施加影响,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来自教师的干预,有意识地关注表演中的重要情节,更好地理解情节。首先,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或通过模仿幼儿游戏采用“平行游戏”的干预方式,传递对幼儿游戏的关注态度,实施间接、隐性的指导,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这样,教师的行为可以成为幼儿参考的榜样,有益于幼儿掌握表演游戏技能;教师通过扮演一个适合的角色,“直接参与”和幼儿共同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以暗示的手段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游戏。比如,在表演故事《不会笑的国王》时,教师以“国王”的角色参与游戏,扮演一位不爱笑、面无表情的国王,诉说自己的烦恼:“以前我有个小丑朋友,他每天都会逗我开心。现在他走了,我就再也没笑过……请小朋友想办法,让我快乐起来。”幼儿开始思考怎样装扮自己才会像小丑那样奇怪、好笑,开始忙碌着自由选择各种材料装扮自己,分组进行活动要把不开心的“国王”逗笑。而教师扮演的“国王”则通过角色,隐性引导孩子发挥想像进行创意造型,推动幼儿的表演游戏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螺旋式上升。其次,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表演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比如,在表演《蜗牛受苦》的一开始,有的孩子不能接受故事的原有情节,提出不愿意扮演害怕困难的蜗牛。教师则用语言暗示幼儿可以另编故事。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产生了创编的兴趣,把故事改为“蜗牛最终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行动,独自一人搬家成功,与朋友过上愉快的生活”,表演得非常生动。三、问题策略问题策略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或是激发幼儿相互提问,使幼儿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对再表演产生兴趣。问题策略运用在小组讨论与互相评议中,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比如在《变色龙》的表演活动中,每次表演活动后,教师都要组织幼儿讨论:你表演的是哪种动物,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的,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反思自己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下次表演的发展提高基础。这种引导性提问向幼儿提出许多挑战,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推动游戏不断向前发展。问题策略要求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而是不断激发幼儿思考,生成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是促使幼儿再表演的关键。比如,在表演《狮子王》时,孩子们对非洲草原上丰富的动物种群、独特的非洲音乐都延伸出很多有意义的表演内容。当孩子们发现小狮子辛巴和娜娜成年以后具有完全不同的外貌特征时,一个有关动物和人的性别的表演话题产生了……当幼儿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则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在表演游戏之外寻找相关信息,将表演游戏逐渐提高、完善,同时不断调整活动内容和环境,帮助、支持幼儿体验与表演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推动他们实现一个个表演设想。问题策略形成了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体现在幼儿的需要在前,教师的支持在后;教师对幼儿的支持体现在追随幼儿的需要,与幼儿的游戏同行;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体现在引发幼儿的表演意识,师幼相长共同丰富表演内涵。四、记录策略表演游戏中,应该记录的对象包括准备工作、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等,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记录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幼儿。记录的材料不仅仅是留作“展示”之用,给来访者(包括领导、家长、同事等)看,而更应当作师幼互动的媒介和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依据。比如,我们在“七色花”剧场的表演中,先回忆故事:珍妮有一朵什么样的七色花,神奇的七色花帮助珍妮实现了几个愿望。接着,我们讨论表演的准备工作:表演这个故事需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再做计划书——我们需要的这些材料和要做的事,怎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接下来,幼儿分组讨论,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制定、记录表演计划。有些孩子用记录纸,上面画有一个表格,第一格记录已经完成了什么,第二格记录还需要完成什么,第三格记录表演的人数是多少,第四格记录角色分配……这样,孩子根据计划书,分头准备以及检查准备工作,分配角色,分组表演,有条理地完成已制定的计划,完善调整计划书……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记录不断推动着他们的表演活动趋于丰富、生动、完美。记录一方面可以让幼儿的游戏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促进幼儿的记忆,还可以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便于老师了解和研究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要,判断材料、内容等是否适合幼儿活动,判断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根据表演游戏的特点使用推动策略,能帮助幼儿克服表演中的困难,提高幼儿的表演兴趣和表演能力,实现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过程,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体验到游戏的愉悦感。 编辑:cicy        关键词:表演游戏教师推动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2:41 , Processed in 0.042948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