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宴享娱乐的燕乐歌舞标志着唐代乐舞文化的高峰,其形式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队伍之庞大,以及在社会上流传的普遍与深入,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在唐代乐舞的发展中,唐玄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极嗜俗乐,善羯鼓,厌琴瑟。唐朝盛时,隶属宫廷乐舞机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等乐工舞伎总数有数万人。开元二年,唐玄宗把演出燕乐的伎工从太常寺分离出来设立了内教坊,又在长安、洛阳两地设置了四处外教坊。另外,宫中还设有梨园,特选的人才三百名,由玄宗亲自参予培训排练,人称“梨园弟子”。据《教坊记》载,玄宗所作《圣寿乐》乃“舞衣襟皆各绣一大窠,皆随其衣本色。制纯缦衫,下才及带,若短汗衫者以笼之,所以绣窠也。舞人初出乐次,皆是缦衣。舞至第二叠,相聚场中,即于众中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内怀中。观者忽见众女咸文绣炳焕,莫不惊异。”无论从舞服的鲜丽、舞姿的富于变化,还是舞蹈的效果看,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光彩照人的形象。
一、“健舞”和“软舞” 1 健舞
《剑器》
《剑器》是唐代著名的“健舞”之一,由民间武术逐渐发展而成。一般为女子戎装独舞,也有军士集体群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子路就着戎装在孔子面前舞剑。楚汉相争时,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至唐代,更有裴将军的剑舞与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三绝”,他“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栗。”(见《太平广记》所引《独异志》)
杜甫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生动写出了著名舞伎公孙大娘表演的情景: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燿如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公孙大娘的影响不止于观众席中,《明皇杂录》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可见她善舞多套《剑器》,使得“往者吴人张旭,善书草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
公孙大娘所能舞的《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剑器浑脱》都属《剑器》类。《邻里曲》可能是以曲名为舞名的一套剑舞。《裴将军满堂势》可能是吸收上述裴将军舞剑的猛厉气势和某些功夫而编创的舞蹈。所谓“满堂势”说明其地位调度大,充分利用表演场地,技艺高深,富于气势。《西河剑器》可能是带有西河地区民间武术和舞蹈特色的剑器舞(西河,一指今甘肃西北部,一指今河南安阳东南)。《剑器浑脱》是西域传来的风俗性舞蹈同剑器融合而成的剑器舞。《浑脱》的调式为角调,《剑器》的调式为宫调,所谓武则天末年“剑器入浑脱,为犯声之始”。杜甫所描写的就是《剑器浑脱》。
《胡旋舞》
《胡旋舞》是“健舞”的名舞之一,由中亚传入。“开元初,(康国)贡……胡旋女子”,“开元时,(米国)献胡旋女”,“开元中,(俱蜜国)献胡旋舞女”,于是《胡旋舞》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颇为风行,“中有太真(杨贵妃)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白居易《胡旋女》)。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二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膀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旧唐书·安禄山传》)“延秀(武则天的侄孙)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安乐公主宅),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媚姿,主甚喜之。”(《旧唐书·本传》)《胡旋舞》在宫廷贵族间的盛行与好乐喜舞的唐玄宗是有紧密关系的,究其流传则由来已久。《胡旋舞》原属于《九部乐》、《十部乐》的《康国乐》,而据《北史·西域列传》记载,康国(即康居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为昭武九姓之后,故地在祁连山麓,“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可见,《胡旋舞》源自河西走廊,西迁之后,吸收了中亚乐舞成分又返回中原。
《胡旋舞》旋转迅急,舞动灵活,刚柔并济。其新颖独特自然风靡朝野,其可考的舞容便出自文人雅士之诗,说明此舞宫廷之外的魅力。白居易作诗《胡旋女》曰: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
又有元稹《胡旋女》曰:
……
蓬断霜根羊角急,竿戴朱盘火轮炫。
骊珠迸珥遂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潜鲸暗嗡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
……
柔软依身著佩带,徘徊绕指向环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