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可能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应该做挫折训练,以培养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强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不同,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存在差异,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还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增加个体心理张力,化阻力为助力,而是对挫折印象深刻,恐惧感强烈。进而带来两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为自卑,一为逆反。一般说来,具有内倾人格的儿童常表现为自卑,过低认识、评价自己,缺少主动性及成就动机,经常无法解决实际上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心理障碍。这部分儿童在成人后在潜意识中仍可能存留挫折---幼稚性行为,出现挫折---倒退现象,并容易产生病态人格。具有人格外倾的儿童,面对经常性的挫折,则可能产生侵犯行为及逆反心理,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满不在乎,对教师的要求和学习有抵触情绪,破坏学校纪律,其实这些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意识深处,仍是强烈的自卑。 另外提前入学学生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目前,家长送子女提前入学的大部分动机是望子早成龙,可家长们违背教育原则的过分期盼与儿童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并非正比,相反,过分的期待和希望反化为压力,造成学生的紧张心理。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一定的压力和适度的紧张,能促使神经迅速兴奋,注意力集中便于学习和解决问题,但过度的压力和紧张,则会阻断神经传导,不利问题解决,并使人急躁抑郁。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压力过大,竞争过于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青年精神抑郁症增多。在我国,社会压力与人的年龄倒置。即年龄越小(上学后),经受的压力越大,这势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在校的少年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很差,经常出现极端性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些现象令人甚忧。 第三,心理定势对学习的消极影响。心理定势是人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一般情况下,心理定势的产生,有利于同类问题的顺利解决。但它同时也可导致人循规蹈矩,缺少创造性。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仍以讲述式为主,儿童年龄越小,主动性越差,主动探求的机会越少;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增多,受定势影响越大。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时谈到:美国的中学生可能拿不到奥林匹克竞赛奖,但将来可能拿诺贝尔奖;中国的孩子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金奖,但是中国人很少获诺贝尔奖。幼童时期养成的根深蒂固了的学习定势,势必影响儿童未来的视野、创新性。 究竟能否早入学,要依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而定。身体健康、智力水平达到入学儿童中上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可以提前入学,否则要找专门的研究机构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咨询,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盲目赶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