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人的需要、潜能、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对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十条”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幼儿园以集体教育活动为主,那么什么样的集体教育活动才是有质量的呢?文章将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探析有质量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 一、人本主义课程的形成
1.人本主义课程形成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兴起了重新检讨处于迷惘状态的现代学校教育、根本改造传统的学校制度的运动,这便是人本主义教育运动。人本主义课程论,就是在抨击学位中心课程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力主学校课程的“人本化”,强调实施三类课程——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与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的满足。
2.对学问中心课程的疑义。20世纪60年代,我们进入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使我们关注学校教育的内容。同时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刺激了美国决心进行学校教育内容的改革,强调现代化、科学化。这些时代背景促使“学问中心课程”出现。但到了6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广泛兴起了“反主流文化”运动,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也是在“学科结构化运动”受挫以后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反动。
对学问中心课程的疑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的学术性。学问中心课程仅仅着眼于专门科学的知识结构、理论系统去构成学科内容,这种课程是以培养科学技术的尖子人才为目的的,内容过分艰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要求。
(2)学科的分化与统整。强调课程中的个别学科,结果造成了知识的分裂与片段化
(3)科学的认识逻辑与儿童的认识逻辑。①依据现代科学编制其内容,导致了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致使许多学生理解不了,造成了在“过早的时期,过急的教授过多的内容”的现象。②探究——发现学习,引发了学生的嫌恶与恐怖,因为这种要求所有学生都运用探究——发现的方法,是非人格化,不现实的。而且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
(4)课程的适切性。福谢依认为,教育上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起来,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不适应社会的。而“学问中心课程”就只是把课程的焦点集中在了学问本身的知识,而忽视了将它应用于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与学习者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相脱节。
基于以上对“学问中心课程”的这些批判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学校课程要求超越“学问中心课程”,进而迈向了“人本主义课程”的改革动向。
3.人本主义课程的形成的基础。
(1)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的主张,其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所强调的非理性、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注重人性等,都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所吸收。并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还以动态的观点发展了“存在”的概念,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过程。
(2)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主要是建立在“第三势力”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它所受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第三势力”心理学而表现出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包罗极广的学派,但都符合如下四条基本原则:①人的主观体验:在研究人时,把体验作为主要目标。体验本身及其对个人的意义居于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行为均在其次。②人类的独特性:强调这样一些人类独有的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和自我实现。③人的意义:在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时,着重意义性,反对过分强调客观性而牺牲意义。④人的尊严与价值:使个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关心每一个人天赋潜能的发展。其核心在于使个人发现他自己的存在,发现他与其他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关系。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解析
1.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非常重视课程目标,并且他的课程目标与其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理想与价值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潜能发挥。罗杰斯认为课程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这一课程目标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是其“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在课程领域中的应用。
罗杰斯认为,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的,因为罗杰斯把人的成长看作潜能的发挥过程。具体地说,他认为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这种完整的人具有自主、批判、合作、创造等意识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由上可知,“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融认知、行为与情感为一体,而不是把三者割裂开来,更不是只取其一,不及其余。
2.“适切性”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人本主义者提出了“适切性”原则。认为学校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课程呈现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因此,在课程编制的重点上从教材转向了学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学生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依据。另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态度与人格,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注重知识对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与作用。
适切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潜能,成为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自我实现的人”。由此看出,人本主义课程内容观和课程目标观是一致的。
3.“非指导性”课程的实施。对于课程实施,罗杰斯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提出了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具体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自己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结果。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真诚,对学生没有丝毫的虚伪与欺诈。②接受,对学生无条件的接受。③理解,移情性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做出的评论应反映学生的感情。
(2)教学进程的非控制性、无计划性。罗杰斯的一个学生在报告中这样描述:“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再现哪些讨论课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
(3)良好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的创造。罗杰斯把人际关系摆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上加以强调,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他看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4)教师是促进者。为了与传统的教师相区别,罗杰斯把教师称为“学习的促进者”,他要做一个“方便学习的人”,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他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滋育学习过程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并提供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
4.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关于这一点,罗杰斯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我们从他的一些论述中仍然能够看到他在这方面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课程资源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如书籍、杂志和实验室、地图、器材、录音设备、图书馆等。人力资源容易被人们忽视,如社区中的人、专家学者、伙伴、家长、教师等。他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甚至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下有质量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
1.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人本主义这种完整的人是情感和认知、行为相统一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突出地表现为具有对自己的整体理解和自己对世界及他人关系的理解,完整地体现了自我意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所作所为有一定的方向性。同时,这种目标又有较强的开放性,并不刻意追求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要求学生有整齐划一的表现,而是让学生自由充分的发展。
首先,集体教育的目标设计应考虑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落实,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上,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到多个课程领域,多个课程领域应相互整合,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应该注重幼儿的态度,情感方面的发展。
其次,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遵循幼儿的个性差异,使大部分幼儿均能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集体教育的内容。罗杰斯提出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是课程内容不仅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又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集体教育活动如何体现适切性原则呢?
首先,集体教育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让集体教育活动生活化,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出自于幼儿生活的主题和内容,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其次,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除了应该给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幼儿操作材料应该多样化,增加趣味性和幼儿选择的机会的同时,能够满足大部分幼儿均能够在其中找到适宜自己发展的事情去做,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3.集体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对于课程实施,人本主义理论主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具体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
首先,集体教育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发现和创造,要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支架,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和结果,及时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情绪情感反应,表达和创造的机会的获得等。始终把幼儿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阳光和空气”的人。
其次,集体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及同伴之间彼此积极交流,表现出尊重和关爱,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是一种彼此平等和谐的关系,整个活动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教师应该敏锐的关注幼儿的情绪,回应幼儿的需求和问题。
再次,集体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组织形式(如:集体的、小组的、个体的活动之间灵活变化),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有效的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学习。
4.集体教育活动的资源利用。罗杰斯认为,课程资源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他特别提到教师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师可以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给儿童以帮助。从这一角度出发,幼儿园应广泛利用周边资源,为集体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准备;必要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以及家长方面的资源,发挥不同资源的价值作用,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如通过利用多种资源在集体教育活动过程中提供数量充足且丰富的材料和资源,让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满足几乎每个幼儿的需求,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