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如何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4:3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领域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它早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不少教师仍对其中许多问题感到困惑,尤其是如何看待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之间关系的问题: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吗?区域活动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会不会变成主题活动的“附属品”,而“异化”了区域活动的本质?把主题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会不会导致教师对区域活动控制过多而幼儿自由活动机会过少呢?在主题活动背景下指导区域活动,教师该如何把握“收”与“放”的度?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如何定位,教师如何利用区域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定位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一定范围内有过一些讨论。而如何利用区域活动的问题则与教育者采用的课程模式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课程模式中,活动区的性质、地位和利用方式会很不相同。在主题活动这一课程模式下,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能不能配合,怎样配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追本溯源,弄清楚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建立区域及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性。
    一、区域活动的意义及其功能
    区域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发展。
    1.区域活动的意义
    从蒙台梭利重视“有准备的环境”到皮亚杰的认知主义课程对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强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今天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挑战,提供幼儿操作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发展潜能;而低质量的学习环境或无法为幼儿提供运用新习得的技能的机会,或要求幼儿超水平地运用这些技能。可见,环境已成为“教”和“学”之外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活动区就是幼儿园教育环境(学习环境)的一种,教师通过创设含有丰富刺激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幼儿有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与周围“有准备的环境”的互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进而获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区域活动的特点与功能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物化于活动区环境和操作材料中,它通过幼儿的活动得以实现。这是区域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形式的独特之处。由于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主、自选的活动,因而幼儿有了更多按自己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机会,满足了个体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个性、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关系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领域的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这种由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与提倡给予幼儿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区域活动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两者有相互配合的可能性吗?下面,我尝试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是两种不同的课程模式
    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涉及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来创设活动区环境,选择和投放活动材料以及如何适当地指导幼儿的活动等问题,可以划归课程实施的范畴。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均可作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一种模式,主题活动是相对于学科领域活动、项目活动等而言的,区域活动是相对于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可见,区域活动是具有一定独立性和一些独特功能的,不应被看作是主题活动或其他课程模式的“附属品”。
    2.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互相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幼儿的发展涉及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以整合而非割裂的方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相应地以整合的方式去设计和实施。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两种重要模式,有必要以整合的方式各尽所能,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活动内容来看,主题活动具有多领域整合的特征,强调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而各个活动区内容也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更自然,有利于教师观察和评估幼儿的发展,进而作出适宜于幼儿发展水平的教育教学决策,作为主题活动设计与组织的依据。
    三、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互相配合的途径
    在明确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关系后,教师最关心的可能就是两者如何配合的问题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配合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的配合方式对于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及所需的教师指导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1.主题活动的产生
    主题活动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出发点,即可以从课程目标出发,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从现有可利用的材料出发。其中,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主题活动可以通过区域活动来实现。因为区域活动的自由、自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或发展某一领域经验、能力的需要。这时,教师基本不介入或很少介入,主要是对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和评估。准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后续的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2.主题活动的预习
    主题活动的预习是指在主题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先在活动区中了解幼儿的大致水平及可能感到困难的问题,以完善教学计划,便于在后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采用更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引导方式。
    3.主题活动的巩固与延伸
    主题活动的巩固和延伸是指教师常常会在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将一些需要幼儿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延伸到活动区中,利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充分探究的机会,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主题活动的下放
    主题的下放指的是把主题活动中适合幼儿在活动区学习的内容直接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后三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进行有意识的指导。由以上分析可知,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配合的方式不同,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控制程度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体现了教师在不同情况下具体把握“收”与“放”的尺度。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控制程度相对较低的配合方式,教师也在对幼儿的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和控制,只不过以隐性方式实现。
    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活动区有利于组织幼儿分组或个别学习,但并不表明主题活动中所有的分组和个别化教学都要放到活动区进行。只有当活动区环境与材料能够为当前主题活动服务时,才适合教师在活动区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但这类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忘记创设活动区的初衷――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区域活动可以“配合”主题活动,但不能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属品”,不能因为配合而忽略了活动区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在“配合”主题活动的同时(注意,不是“之余”),区域活动理应有一套从自身特点出发的计划,只不过该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区域活动能在主题活动“有需要”的情况下与之配合。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以有效的方式整合,最终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10:02 , Processed in 0.057799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