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哲学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07:4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20世纪以来,基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人文主义三种文化思潮,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立,也导致了对教育目的的片面追求和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观,构建一种完整的教育。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系统整体论为指导,使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走向融合。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目的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即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这是基于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三大文化思潮即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而产生的教育目的观。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承认,现代世界文明中一直存在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与融合,并且这两种文化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笔者就三种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基本精神与特征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今后确立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提供一点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与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20世纪以来,持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有永恒主义教育和存在主义教育等。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永恒主义主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或永恒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所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不变的;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有理性,教育就应集中发展人的理性能力;教育应该培养的唯一的适应性是适应普遍而不变的真理;教育不是与生活完全相同的,而是生活的准备;应该教给年轻一代一定的基础科目,这些科目将使他们知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久性。

    存在主义认为,有限性是人的境遇中最重要的特点。应该给学生指明,为存在而存在并不高于所有其他价值,教师应该通过描述典范来激励学生;不把学生作为个体,而把他们放在群体中进行教育是非常错误的;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才能;学生必须亲自关心自己本性的充分发展和“敢于成为自己”;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潜在的独创性,还必须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发挥。无论在何时何地,人性依然如故,教育亦依然如故。人文主义者主张,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这种理性是指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在人文主义看来,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之所以是一个有序的世界,就在于人具有理性。人的理性超越人的生物和社会本性,是人性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这不仅是使人类世界具有理性的前提,也是使人获得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理性是人性中的灵魂,是人性的向导,是人的最高价值,失去理性,也就失去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原则。人性能否获得完美发展,取决于理性的自我约束和相应的能力培养与锻炼。

    人文主义非常强调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其最高层次是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是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精神生活,而不是获得个人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活的满足。人文主义认为,社会有助于个人的幸福时才显得有价值,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当然也包括教育活动,衡量其价值的最高标准,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增进个人的价值。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在价值观上是重个人轻社会,重内在轻外在,重精神轻物质,重人文轻科学。

    (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第一,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于人性,人性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也是永恒不变的。人文主义教育崇尚传统文化,在教育内容上明显地重人文轻科学,认为科学只能帮助人们决定事实,而只有人文精神才能决定如何处理这些事实,课程的中心只能是人文科学,而不是经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总体上反对当前社会的适应,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真理的能力,其次才是适应变化中的客观世界。它猛烈抨击实用主义的“适应论”,认为“适应论”破坏了学校课程的稳定性,降低了教学质量,没有价值取向,过于消极,违背了教育的独立性,会引发教育本质的破坏;第二,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人文主义比较重视超现实的非功利目的,轻视现实的功利目的。它坚持精神高于物质哲学世界观,认为精神往往就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存在,一心追求现实和物质的人太世俗、太平庸,教育目的应尽量离现实生活远一些,离精神生活近一些。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主义也主张教育应为个人今后的谋生和承担社会责任做一定的准备,但同时认为功利性的谋生教育只能在实施好人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第三,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这一特征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它以把人从机械文明中解放出来为己任,认为提高人存在的价值是教育目的核心。应当把教育当作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而不应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出路作准备的工具。应着重开展人文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个性教育和自由与责任教育,过分专门化的教育会降低人的重要性,因此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与基本特征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它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产生的。20世纪以来持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教育哲学流派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一)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实用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必须具有灵活性,并且永远易于接受修正,采用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要依据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而不是单凭思辩地推理,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的准备;人性是有可塑性的,教育必须使个性完全发展。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在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团体生活中,使自己明智地适应别人的需要和理想;价值观是相对的,可以依靠的绝对准则是没有的,应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并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治机会;教育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过程,它是永远无止境的。

    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引导下,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所以人性是可塑的,教育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价值观也是相对的、变化的,因而价值观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以事物的本性为依据的;第二,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科学即真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有用。学校教育应更实际些,要增加更多的活动,设置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重视教育目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应尽可能适应社会变化,为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作出贡献,只有把教育同社会变化联系起来,才能消除旧教育与社会隔离的弊端。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应当根据所有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它们所强调的“行动”、“实践”、“生活”等等,都是在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第二,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所重视的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它反对抽象地谈论教育目的和人的自我实现,认为离开了社会现实就无法说明教育目的真正意义,强调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有用;第三,重视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教育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科结构运动就充分反映了美国和西方各国对科学教育的片面重视。教育从进步主义的以人为中心转到了要素主义的以科学为中心,数学及自然科学成为课程的核心,科学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科学教育反对一般地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反对去掌握繁琐的事实材料,而是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科学人文主义的最高目的是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

    (一)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对科学的追求也是无限的,物质的进步越来越直接地依赖于科学进步。因此,教育必须以科学精神和科学训练为基础,在这一点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现代科学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的出现已充分证明这一事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人类所面临的许多灾难性问题的解决,虽然需要人们觉悟的提高,但在手段上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社会正日益走向科学化的时代,在科技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全方位竞争决定因素的当今社会,教育目的就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二)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尽管科学的功能日益巨大,但它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科学本身不能直接解决价值问题。科学万能的信仰,技术决定一切的理念,是人的物欲恶性膨胀的结果。科学万能论者企望科技能够克服人类社会的一切危机,解决人类社会的任何难题。然而,科技和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并非都是幸福,在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由于科技的非人道化使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威胁。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觉醒和需求的不断完善、科学局限性的逐渐暴露以及人文主义的复兴,以科学为基础,以人文为价值方向的社会发展观和教育目的观正在深入人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表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无论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教育目的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都需要人文教育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严重偏于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畸形教育必须彻底改变。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系统整体论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弘扬人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高等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科学教育是对“事实”和“真”的追求,是解决“是与非”的问题;人文教育是追求“价值”和“善”的问题,从本质上讲,二者是相融和一体的。因此,研究和实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系统整体论作为指导,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指人的自由、充分、和谐、全面发展,而且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整体论认为客观事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发展需要一种完整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统一,也就是需要和谐、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未来社会的“基础”和“基本原则”。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社会的整体中去锤炼和考察,就是要实现人的物质满足和精神追求的完整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依赖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和教育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充分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类需要一种完整的生活,个人向往一种和谐的发展,社会需要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保持平衡,这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必然性所在,也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所在。科学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内在一致性,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可能性所在,也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所在。科学与道德,科学与人文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的进步既不会自然地带来道德的进步,也不会自然带来道德的堕落。当今世界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构建一种完整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都是构成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又有其各自固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二者具有互补性,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都将会导致教育的失衡,进而导致人和社会发展的失衡,这正如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所说的:人文教育或科学教育的欠缺,会出现两种畸形人,一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二是不懂科学而侈谈人文的‘边缘人’。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也早就说过:“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爱因斯坦曾针对不完整教育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它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就要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就要接受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仅仅是一部分。面对21世纪教育的现状和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除应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还要把几十年来被忽视的人文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现实质性的融合,而不是机械地、简单地相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当相通相融,“相通相融则利,相隔相离则弊。”21世界呼唤“人的回归”和“以人为本”,所以既要崇尚科学,又要弘扬人文,使人们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相互促进,使人与社会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构建完整的教育目的和完整的教育,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形成正确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体思维。



              关键词:教育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27 06:51 , Processed in 0.040033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