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课三研――“水果沉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班“水果沉浮”一课三研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题研讨活动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小班组正在实施“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大家确定把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作为研究课例,并把操作环节的组织作为研究的重点,旨在探索小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特点与组织方法。
    第一次研讨
    活动前,刘老师在每张桌子上放好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一盆水。
    活动一开始,刘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的桌子上有些什么呀?”幼儿很快说出:“苹果、香蕉、葡萄……”接着刘老师请幼儿把水果放到水里玩一玩。幼儿非常兴奋,纷纷拿了水果在水里玩了起来,有的拿住了水果不放,有的在水里拍拍打打,有的互相争抢……刘老师要求他们不要玩水,仔细看看每种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可幼儿并没有在意老师的话,也不明白老师提供材料的用意。因而,接下来的操作就更凌乱无序。刘老师只得暂停活动。把活动要求又说了一遍.并且到各个小组里指导。
    小组评议:大家觉得刘老师的教学目标定得比较合适。但活动一开始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操作也没有达到目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刘老师没有意料到幼儿在当时最想做的是什么,幼儿被摆放在桌上的水吸引住了,他们感兴趣的是玩水.至于水果他们天天看见(在活动室展览了几天了),并不感到新奇。二是刘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导致了幼儿操作的盲目性。
    刘老师的反思:我一开始就让幼儿把水果放在水里来玩.是想体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然后在玩的过程中再向幼儿交待活动的要求.事实证明这是不适宜的。幼儿不清楚老师的操作要求.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操作质量。我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训练幼儿有序的操作习惯。
    第二次研讨
    接下来是许老师在自己班级教同样的内容,她的教学目标与刘老师的基本相同。她在每张桌子上放好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幼儿围成半圆而坐,中间一只大的透明塑料筐里盛了大半筐水。
    许老师先请幼儿看看桌上有些什么,幼儿转身看了看很快说出了苹果、香蕉、葡萄等。“这些水果很想到水里去玩玩,你们猜猜苹果到了水里会怎么样呢?是沉到水底,还是浮在水面或者在水的中间?那香蕉、葡萄呢?”许老师一个一个问着。“沉的”“浮的”“在水中间”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言。许老师继续启发:“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把水果一个个放到水里试一试.先请你们每人拿一个苹果放到水里看看它是怎么样的?”幼儿依次把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放进水里。许老师要求他们说一说每一种水果任水里的情况。并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表述。
    小组评议:改进后的这节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明确,操作有序;二是先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猜想,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三是注意了幼儿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问题在于:许老师过于强调操作的有序,让幼儿一步步按她的要求做,显得太死板.幼儿没有一点自主权,这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再者.许老师仅注意了幼儿操作前的猜想,没有比较验证的过程.幼儿无法从事实中得到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许老师的反思:这次活动虽然进行得比较顺利,孩子们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看到了各种水果在水里的情况,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似乎目标已经达到了。但从孩子们的眼中,我没有看到他们由衷的快乐,也没有看到他们忘我的投入。其主要原因是整个活动都是我在说,幼儿跟着做,每一个过程都是我领着走的,幼儿缺乏主动性。
    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做到活而不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经过重新思考和设计,我在活动目标中增加了一条“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向课前进行了延伸。
    第三次研讨
    活动前三天,我在水果展览区放了一个盛有大半筐水的透明塑料大筐和一条干毛巾。开始没人在意,慢慢地发现有人把水果放进水里玩了,玩的时候会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沉下去了”“浮起来了”。
    活动准备时,我在每张桌上放了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一盆水,塑封好的记录卡l(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活动开始了,我请幼儿看看、说说这里有些什么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幼儿自由交谈着)接着,我对幼儿说“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香蕉、葡萄呢?幼儿争论起来了,有的说会沉到水底下去,有的说会浮到水面上来.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我鼓励他们大胆猜测,要求他们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上的水杯上。
    在进行操作验证前,我提出了具体要求:“请你们把水果一个一个放在水里试一试,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再看看与自己的猜想一样不一样。”操作开始后。我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讲述每一种水果在水里的情况,引导他们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幼儿操作完,我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我发现苹果放在水里是浮的。”有的说:“香蕉是沉的。”还有的说:“葡萄是浮的。”……接下来是启发幼儿提问的环节,我说:“这些水果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真有趣,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小组评议:活动的过程中,钱老师没有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也没有一放了事,而是让幼儿明白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后进行自主活动,并且有充裕的时间鼓励幼儿看看、讲讲。整个活动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快乐、有序的气氛。钱老师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标记图.因此,幼儿能顺利地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验证。
    建议:活动开始时“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这个环节可以去掉.因为“好吃的水果”在班里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幼儿对水果的认识可放到这次活动前进行。
    我的反思: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在水果展览区提供水筐、毛巾等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与材料相互作用.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再通过这次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结果证明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一种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交互运用的尝试。我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知道: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启发幼儿提问的环节.虽然小班幼儿还不具备一定的提问能力,但幼儿乐于提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鼓励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大家提出的“看看、说说水果”这个环节.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幼儿对水果的认识不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再说他们在这之前对水果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
    “三研”后的体会
    ★教师为小班幼儿提出的要求应简单明确,让幼儿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集体教学前几天就把水果、水放在展示区让幼儿无意识地玩玩,操作前老师提出要把水果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试,这些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为幼儿探索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保证他们的探索活动不偏离方向。让幼儿主动探索,不是幼儿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幼儿的探究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探究。幼儿操作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每个水果在水里的现象.并与猜想进行比较,帮助他们调整记录,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方法等都确保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方向性。
    ★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而让幼儿采取模仿式、指令性的操作,从而剥夺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只要幼儿明确了操作目标和要求,就可以放手让幼儿去摆弄材料.即使出错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幼儿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31 01:42 , Processed in 0.040111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