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维护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4:3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大多数孩子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大人们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周全考虑,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每个孩子都有能得到别人的赞赏的心理需要;在家里在幼儿园有地位的心理需要。有些孩子会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老师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老师重视。记得在我们班的一节英语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来争取参加游戏,而我们班的王子尚小朋友则在一边拼命的跺脚并动手打旁边的小朋友以引起我的注意,当我看到这一切并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得意洋洋的还想旁边的小朋友挥动拳头以示庆贺呢!从这件事我知道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以培养幼儿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一)学会欣赏孩子

      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幼儿的心是稚嫩的,需要我们小心呵护,他们有得到老师认可的需要,他们需要我们能够欣赏他们的成绩,分享他们的快乐。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他们还不能明辨是非,老师要一分为二地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不吝惜一句表扬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积极的响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幼儿的需要和要求。做到前者是容易的,但往往也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做到后者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只有成为幼儿的“朋友”而非“权威”,才能平等地接受幼儿的观点和态度。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幼儿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幼儿的现实,幼儿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幼儿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幼儿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我把欣赏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在幼儿面前,我不吝伸出我的大拇指,我观察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志远不爱说话但画画得很好,于是我就说:“志远你画的可真漂亮呀,快过年了回家画一幅送给何老师做礼物好不好?”孩子高兴的点点头,第二天一早家长就告诉我孩子回家可开心了第一件事就是跟妈妈讲老师喜欢他的画并打开书包开始作画呢!从这之后我就经常以用一些小事来表扬志远慢慢的我发现志远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笑了。从此我相信了欣赏的魔力!

      (二)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爱成长的唯一方法是给予更多的爱。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首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的情感世界一般比较内隐、含蓄,幼儿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真诚地向幼儿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使幼儿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教师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再次,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建立良好的充满爱的集体,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温暖。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肯定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原谅别人,这是“小皇帝”进入幼儿园的必修课。它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我们要调整这类孩子的行为,首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可适当给予抚慰,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懂得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另外,教给孩子原谅的标准,让他们分清是非,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放弃批评与反抗。必要时,让幼儿体验一下不原谅别人的害处: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小朋友们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大人还要做孩子的榜样,“能饶人处且饶人”,耳濡目染,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三、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拓展的空间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如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对其压制、扼杀或揠苗助长。

      《纲要》强调“以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进行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地开发环境,呈现生活性,趣味性,创新性的特点,满足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幼儿能在良好的环境互动中互相学习,就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释放出最大的潜能。我在各活动区根据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投放不同的材料,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让幼儿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游戏情景,耐心引导,鼓励幼儿在环境对话中摆弄操作材料,亲身体验,获得经验。教师还要根据幼儿各阶段与环境互动的效果,不断投放相关的活动材料,满足他们探索、操作的需求,让他们在新鲜、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中接受刺激,让他们兴趣持久,挖掘起潜能,使他们能适应环境变化,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他们在相互讨论、争执的空间中达成共识,获得经验,学会交往。

    四、教师健全的心理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教师就像一面镜子,本班幼儿的说话语气,举手投足都模仿着我们,这是老师的魅力所在。孩子最崇拜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会对他们一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老师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规范的言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本身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从事工作。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我们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切忌让坏心情影响孩子的情绪。更不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转嫁情绪。任何不理智的行为都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因此,老师要学会调整与控制,在走近幼儿前梳理好自己的心态。

      作为教师,要敢于正视和剖析自我,学会放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学会沟通,切忌轻视、嫉妒,相互拆台,善良、勤劳、和有才干的人总会比较受欢迎。一位德国作家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认识自己。”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改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业务水平,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我们要严于律己,尊重他人成绩,支持他人工作,善于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我们老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也是老师本身健康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教师的沉着与冷静时刻影响着幼儿的意志品质,教师要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幼儿,做到循循善诱,耐心地进行教育,尊重他们的意愿,为健全孩子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家园合作,共育美好心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作用 1、 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 开展亲子活动 3、 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 周日串门子活动 5、 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 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7、   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8、 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双亲俱在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缺父或缺母的家庭,对儿童身心发展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儿童心灵遭受创伤,严重的会使儿童精神偏异,危害终生。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缺损家庭儿童的心理卫生,要了解缺损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能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地成长。

      (一)给儿童充分的爱抚。家庭的亲人与幼儿园老师都要给缺损家庭的儿童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儿童无限的力量。但是,缺损家庭的儿童,既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爱,那么其他的有关亲人、教师及同伴对他的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弥补,成为鼓励儿童在人生道路上迈进的动力。

      (二)满足儿童必须的物质要求。缺损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儿童的生活,尽量为儿童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的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儿童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三)引导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缺损家庭的儿童,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四)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儿童积极成才。缺损家庭的儿童,由于心灵受了创伤,往往心情忧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如学乐器、或学习唱歌、画图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儿童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的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共同为我们的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山东学前教育网部分资料



      
    更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第18期专题:    



            关键词: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0-2 14:27 , Processed in 0.040410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