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精美的玩具在成为儿童的第一种‘私有财产’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儿童的关于‘物权’的‘我的’意识”①这一观点,幼儿园的“精美玩具”作为“公有财产”也在塑造着幼儿关于“物权”的“公有”意识,它重点承载了以下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正确使用玩具的方式,培养幼儿“爱护”“珍惜”物的正确态度,为幼儿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案例中,教师的引导显然出于这一前提,应该说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但为什么红红“勉强点了点头走开了……有些不服气”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小班幼儿红红在游戏中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及其情感需求,从中我们就能发现教师的引导与红红的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一起反思教师的做法,进而提出建议。 ●红红游戏的角度——在游戏中宣泄焦虑,主动确定并把握现实,获得快乐 小班幼儿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主客体相互渗透”②的阶段,他们把主体的意识、情感投射到客体身上,并带有“泛灵化”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就是说游戏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把握、控制、确定外部现实的要求。”③那么小班幼儿“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想解决什么“冲突”?要把握、控制、确定什么样的现实呢?结合这一案例情境来说,2﹒5~5岁的幼儿有着“害怕受伤”的恐惧心理,他们十分看重身体的完整无缺,对身体的残缺和受伤充满担心。④小年龄幼儿因此想保护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头发,害怕剪头发、洗头发,这也正是很多成人大惑不解的幼儿“护头”(剪头发、洗头发时大哭大闹)的原因之一。 根据上述理论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红红把主体的恐惧和焦虑投射到了客体——布娃娃的身上,她在帮娃娃剪头发的“真实”中宣泄焦虑,把握、控制和确定“剪头发不会伤害身体”这一现实,解决“伤害恐惧与必需的健康生活行为”之间的冲突,获得想要的安全感与快乐。 ●教师引导的角度——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玩具的正确态度和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 理解了红红的游戏心理与情感需求,我们再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其引导的出发点、教育策略及效果。“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玩具的正确态度和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教师“制止红红损坏幼儿园玩具”这一引导行为的出发点。教师在采用“以游戏的口吻加以制止”的策略时,其效果是红红从行为上接受了教师的引导;而教师采用“讲道理”的策略时,红红似乎并不理解,甚至还可能情绪低落,产生新的困惑。 对照红红的游戏心理与情感需求,我们来分析游戏后红红为什么不理解教师讲的道理。我们发现教师把现实中的“人”与游戏中的“布娃娃”区分得如此清晰,不仅不符合小年龄幼儿“主客体相互渗透”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泛灵化”的特点,还无意中堵塞了幼儿宣泄焦虑与恐惧、主动确定并把握现实的渠道,而且使幼儿搞不清自己是在游戏中还是已到游戏外。因为小年龄幼儿并不能像大年龄幼儿以及成人那样在游戏与现实之间“来去自如”。上述原因导致红红“犹豫”“勉强”和“不服气”,她既没有从游戏中获得情感快乐与心理满足,也没有理解教师的引导意图。 ●适宜策略的设想与尝试——明确引导要点,多样化投放玩具材料,在一日生活中随机教育 “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玩具的正确态度和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必要的,那么,怎样在教育的必要与幼儿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研究各年龄班幼儿的游戏心理与情感需求,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引导策略,如明确适宜的引导要点,多样化投放娃娃家玩具材料,在一日生活中随机教育等。 在这一案例情境中,教师如果确定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自然而机智地引导幼儿从游戏情境中“出来”(如教师使用“以游戏的口吻加以制止”的策略),明确地给她(他)讲道理,其要点应包括“这个布娃娃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玩的,如果剪掉娃娃的头发,别的小朋友就玩不成了,所以我们玩娃娃的时候不能弄坏它,要爱护它”,而不要从现实中“人的头发能长”、游戏中“娃娃的头发不能长”这样的角度去解释,否则会使幼儿不知道教师想表达什么,更难以领会教师的引导目标。 教师在投放娃娃家玩具材料时,除了投放“精美”的成品布娃娃外,还要多投放一些可随时替换和更新头发、衣服、鞋袜的自制布娃娃,以满足小年龄幼儿探索、体验的需要。 教师还可利用一日生活与活动中的教育契机,自然而明确地培养幼儿爱护玩具的态度,让幼儿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对大年龄幼儿,教师还要让他们学习在不小心损坏公物后进行补救和补偿。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像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那样去观察、分析幼儿,以幼儿的行为、表情、语言为线索来发现问题,反思自身教育的适宜性,不断完善教育行为与教育策略,以促进专业经验向专业知识、理念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