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7:4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什么是幼儿德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这种定义揭示了受教育者(幼儿)和幼儿德育的内容(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另一种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的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闭这种定义注重了幼儿的特点,揭示了幼儿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施加影响的活动,并指出了幼儿德育的内容(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笔者认为,在对“幼儿德育”进行定义以前,有必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幼儿德育的过程。
    先看第一个问题。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既有主张广义德育的观点。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既有主张狭义德育的观点,认为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的基础,幼儿德育义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因此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在我同,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解释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一定义虽然肯定了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和日的性,却忽略了德育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前述的第二个幼儿德育的定义也有同样的优点和不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个体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也是个体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有鉴于此,幼儿德育的定义如果反映了外界对个体的影响过程,那么也应该反映个体对道德的建构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参考现有的德育和幼儿德育的定义,笔者认为,幼儿德育既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幼儿德育是培养幼儿道德性(德性、品德)的教育”,又可定义为“幼儿德育是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前者揭示了幼儿德育主要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强调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幼儿道德教育;后者突出了幼儿德育是外因和内因的统一,其中“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又暗指了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幼儿道德教育。此外,这两个定义以“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或“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来体现幼儿德育在年龄对象上的特殊性。
    二、幼儿德育为什么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教育。冈此,德育的始点或本原就是德性的始点。德性的始点何在?“德性是人的一种品性,它从根本上源于人的存在状态。人的存在始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物,有属于自己的肉体和精神,而且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任何人都不是纯粹的个人,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只有伟关系中才能俘在。”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德育的二重性:一方而,德育要从人的个体性出发,强调发展人;另一方向,德育要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强调规范人。前者是为满足个人的需要,以促进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人格的完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后者足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此,发展人和规范人构成了德育的双重任务,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偏废个人的需要,德育将是反人道的、压抑人性发展的;偏废社会的需要,德育将是抽象化的、理想化的。而且,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一致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的需要最终表现为人的需要。
    当然,“发展”和“规范”并重并不等于二者完全并重。在“发展”和“规范”之间,“发展”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规范人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重视社会及其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因此,德育的工具性只是其目的性本质不断生成、展开、演进的过程和表现,发展人本身应该成为德育最根本的追求。”只有在发展人的基础上规范人,才有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二者并重”。从这一视角来看,幼儿德育的“二者并重”,是在注重“发展”基础上的注重“规范”,在幼儿道德的自主建构基础上的道德引导。
    “道德就其本义而言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建立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手段。人之所以需要道德,从根本上讲是为使人成为人,使类的自由本性得以高扬,使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立,使人们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人的诸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德育偏向于“规范”,忽略了“发展”,使道德成为束缚、限制幼儿发展的工具。可喜的是,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规范人的同时,注意到应该从让幼儿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方面来发展幼儿。但总的来说,规范人的方面在幼儿德育中仍占较大的比重,发展人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和加强。
    三、幼儿德育教什么
    前述的幼儿德育定义和价值观对幼儿德育的内容有一定的规定性:一方面,幼儿德育应以培养幼儿的道德性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幼儿德育应该包括规范人和发展人两个方面。此外。在选择德育内容时还要遵循由浅入深。南具体到抽象。由尤律、他律到同伴的心弹挺展规律,体现幼儿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根据檀传宝的研究,学校德育内容应该包括四个主要的层次: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参考檀传宝、黄人颂等人的研究成粜,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幼儿德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幼儿进行文明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无论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家庭还是社会。都应遵守文明行为规范。幼儿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遵守本班和幼儿冈(或学前班)以及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纪律;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不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等。文明行为应该反映出人的内部心灵和性格特征,冈此幼儿的文明行为教育应该同心灵教育和性格培养结合起来进行。
    初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洋价的……参照点,是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和生活态度。”旧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基本参照点,是人据此行动的基本原则、理想、标准和生活态度。
    核心价值观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美国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认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都是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我国专家的研究也表明,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八个独立内容。
    幼儿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和终身德育的基础。因此,诸如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自律、快乐等都应该成为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当然,在进行这些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初步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对集体、对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幼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一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同伴的友爱互助教育。教师应促使幼儿在集体中愉快生活,并形成和同伴友好相处、相互谦让、友爱、帮助等良好品质。二是热爱和关心集体的教育。教师应组织起良好的班集体,建立起有秩序的生活制度,使班级充满愉快、友好、轻松的气氛,使幼儿产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幼儿园的情感,从而怀着积极的态度关心集体的各种活动,对集体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三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教育。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幼儿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服从集体利益。
    爱国主义是干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也是对祖国在历史和现实中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贞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幼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插以下一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庭、爱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应从具体事例人手,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庭和爱幼儿园的情感。二是爱人民、爱生活的教育。教育幼儿从爱父母、老师和同伴开始,逐渐扩展到爱邻居、爱各行各业为自己服务的人;从爱家庭、爱幼儿园开始,逐渐扩展到爱社区、爱家乡。三是初步的爱祖国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掌握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常识,而且应从自然实体(祖国的自然环境、国土资源)和人文实体(祖国人民)两个维度,激发和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幼儿德育怎么教
    幼儿德育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教,而这一问题又受到品德结构、幼儿德育的定义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品德结构来看,品德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办面、知识性的东西可通过直接传授道德知识来掌握,而情感、意志和行为则很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从幼儿德育的定义和价值观米看,幼儿德育应该注意幼儿道德的自主建构,注重规范和发展的统一。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在幼儿德育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通过丰富的体验培养幼儿的道德性。体验是指人自身经历事情或从经历过的事情中获得的经验。它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其中“图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整体性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个体人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和未来人生希望,其显著特征是整体性、现场性和超越性。由于体验不是以单纯语言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融认知、情感等因素为一体的思维活动,因此它更能给幼儿以深刻的印象,更能打动幼儿,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克服灌输带来的“知行分裂”现象.培养植根于幼儿心灵深处的道德性。通过体验培养幼儿的道德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用幼儿园专门的德育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和家庭、社区资源,充实和丰富幼儿的体验;二是使专门的德育活动建立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并能起到对体验活动进行补充、深化和统合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
    二是培养幼儿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之所以提倡培养幼儿道德学习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受世界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性和主体主义影响的不断加深,在仍然强调必须传授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我国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儿童在道德学习中的主动性。一是为提高幼儿德育的效果。因为如果不强调幼儿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性,只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那么德育就会成为译边的、以灌输为主的活动,就会削弱其效果。是只有强调幼儿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才会使道德教育成为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才能培养植根于幼儿内部的道德性,才能使幼儿成为具有主体性的、能够主动地面对许解决问题和善于思考的人。在培养幼儿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时,教师要调动幼儿道德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要让每个幼儿发观自己的闪光点,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幼儿有自已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的消极主义;要通过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和加深幼儿对道德州题的思学。
    是以教师德性影响幼儿德性。教师德性不同于教师道德,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教师道德是川体道德;教师德性是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底线道德。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一旦内化为教师内在的德性,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㈣教师德性包括教师关怀、教师宽容、教师良心和教师责任等内容。它传递着教师对幼儿道德成长的关切,传达着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展现着教师的道德智慧。一个具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不仅能以榜样的力量给幼儿以一定的影响,而且善于发现幼儿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并创造各种有利的教育环境促其成长;能在开放的社会中不断地思考,与幼儿共同成长;能把幼儿德育的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德育实践,肩负起新时期幼儿德育改革的实施者的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2 02:51 , Processed in 0.040489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