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德: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11:3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孝德教育,必须继承与弘扬传统孝德的精华,其主要内容包括:孝养教育,孝敬教育,感恩教育等。加强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父母必须树立现代孝德教育观念;培养未成年人的孝德情感;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为孩子提供孝德实践机会,强化孝德体验。
    [关键词]孝德;家庭;道德教育;基础

    孝德是人类以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家庭伦理,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常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现代人的美德和家庭文明的应有之义。因而,加强未成年人孝德教育,对于提高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首先,孝德教育是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未成年人一切道德行为的发端与前提。孝德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人性的一种本能体现。人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亲情,这种亲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均不能免于父母之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真诚、自然、强烈的敬爱之情。孩子对父母的这种感情是其对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这是人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圣治章》)每个子女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都抹杀不掉与父母间的这种天然的关系。因此,孝德教育有着良好的自然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人类最根本、最淳朴的关系,是未成年人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道德基石。
    孝德之情的养成与充盈光大是未成年人敬爱之心、仁爱之心和忠爱之心形成的前提。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是建立在对父母对亲人的爱心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这种爱心具有移情性,是可以扩展的。对父母对亲人的爱可以扩充至对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生命的爱、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和对民族对国家的爱。从孝的起源上来看,“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对生命的崇拜和尊敬,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普遍敬爱。有了这样的敬爱之心,未成年人就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仁爱。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实际上反映了爱心可以由亲人向社会上其他人扩展的特点,经过扩展之后的爱心是对社会上所有人的博爱之心,是爱心的最高境界。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爱心,那么整个社会自然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文明程度。另外,由亲亲之情还可以扩展到对民族对国家的忠爱。我们通常习惯将祖国和故乡比作母亲,这是孝亲观念横向延伸的结果。总之,孝德教育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正如孔子所讲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百善孝为先”,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有了孝德作为伦理底色,其他诸如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才有了发展的基础。
    其次,孝德教育是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父母、兄弟姐妹是未成年人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育未成年人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以适应社会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孝德活动是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主要活动。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在学校学习度过的时光外,家庭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有人统计未成年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占其成长的一半时间以上,由于未成年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比与其他人相处的时间要长,这就决定了孝德活动在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主导地位。
    再次,孝德教育的方法是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孝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教养,父母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自然形成的,具有养成性。这种方法不仅符合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未成年人接受家庭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必须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律。人从出生之日起最初接触到的人际关系是与自己父母的关系,然后才有其他人际关系的产生。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所以要培养起对他人对祖国的敬爱应该南最亲近的人开始、由最简单易行的事情做起,这是符合循序渐进的品德发展规律的。同时,由于孝亲教育的养成性过程是渗透在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进行的,因而容易被未成年人接受,有利于促使他们道德自律的形成。
    最后,孝德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作用力持久,影响深远。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品德的关键时期,品德形成的可塑性最大,既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与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孝德教育,教育效果会最佳。另一方面,由于孝德是未成年人人性的底色,冈而未成年人孝德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具有导向作崩,未成年时期的孝德教育力量将决定他们今后人生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未成年人接受良好的孝德教育,形成善的伦理品质将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孝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等级神会与家庭,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既有封建糟粕,又有合理性。当我们剔除其为封建专制政治统治服务的糟粕性成份后,我们不难看到,其中以“赡养双亲,尊老敬老”为合理内核的传统孝德规范,不只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而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孝德内容可以概括为:
    孝养教育。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这是孝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他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此外,还要设法保证父母身体健康,“使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要求人们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要关心体贴和照顾老人的思想。孟子也说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博奕,好饮酒;好货财,私妻子;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母等。Ⅲ这其中明确表明了不养父母即是不孝。
    孝敬教育。敬作为孝德的伦理本质,旨在强调孝德的一切行为模式(如养、事生、事死、事祭等)均要以恭敬、虔诚为根本和宗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孔子和孟子给孝赋予了崇敬父母的内容,以与一般动物照料其上代的行为相区别。曾子日:“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可见,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孝的内在心理情感,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德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敬父母呢?这就是要“生事之以礼貌,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貌”(《论语・为政》)也就是要教育子女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寻求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和需求,使父母在精神生活层面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感恩教育。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问,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儒家“孝”的观念和秦汉之后的“孝德”,均含有感恩的意识。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死后“服三年孝”,这里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每个人均生于父母之怀,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其对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真情实感,这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只有从内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i身}父母,才会时时处处对父母无微不至,善事父母之种种行为就会皆出于感恩之真情。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意识,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亲善和睦,社会上欺诈偷盗等丑恶现象就会得到遏止。
    要加强未成年人孝德教育,就必须在吸收传统孝德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孝德的时代内容,提倡现代家庭孝德教育。今天,父母对未成年人进行孝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上学时要跟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告诉父母我回来了;外出时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时间、地点,免得亲人挂念;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吃饭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请父母先吃,中高年级学生要为父母盛饭;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请父母休息;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父母不舒服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

    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本文着重谈谈家庭加强未成年人孝德教育的一些措施。
    第一,树立现代孝德教育观念是前提。首先,认识家庭孝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奠基作用。孝亲关系,尤其是家庭之爱是把人类社会联合起来的爱的基本形式,家庭孝德教育的成败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徐力弑母事件”“辛酸父亲来信”“刘海洋事件”等,其产生的原因同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家庭对子女缺乏有效的孝德教育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现代家庭,要克服重智轻德,忽视孝德教育的现象。其次,父母在未成年人孝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家长在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中扮演着多藿角色,他们既是未成年人孝德教育的第一任施教者与孝德行为的榜样,还是未成年人实践这一道德规范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长的教育往往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在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对于这样的教育未成年人比较容易接受。因此,父母对未成年人进行孝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父母要充分认识与利用好这一资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再次,要有全面的孝德教育观念。父母要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以孝敬、孝养、感恩等为主要内容的孝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第二,培养未成年人对父母的孝德情感是基础。“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培养未成年人孝德情感是培养他们孝德习惯的首要前提。父母尤其是母亲首先可以现身说法,通过向孩子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艰难,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的历程中父母为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经历了多少苦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孩子这份无私奉献的爱,从而激发起对父母孝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述古今子女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来激发他们对父母的孝德情感。
    第三,父母为孩子树立起孝敬父母的榜样是关键。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对孩子孝敬父母、尊敬父母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孩子面前怎样做人.取决于孩子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2]的确,未成年人由于受到年龄阶段的限制,其理性分析、理解能力比较差,但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最亲近的人,其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的一次行为示范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因此,要提高孩子孝德素养,父母必须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
    第四,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孝德实践机会,强化孝德体验是根本。未成年人孝德的形成,需要有实践历练。孝行是检验未成年人孝心的唯一标准,只有孝心与孝行统一。未成年人孝德教育才具有实效性。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多为孩子尽孝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深化他们的孝德认知,强化他们的孝德情感及体验。比如说,父母有什么需求可以明确告诉孩子,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庭中有什么大事可以让孩子参与并让他们提出看法,家务劳动也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分担一些,等等。经过这样反复的孝德实践,孝心才会真正在孩子心里扎下根。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下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8
    (杜德栎 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家庭道德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7 12:20 , Processed in 0.040970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