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段式”活动结构还要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19:4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题:以前幼儿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分成“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基本部分的。现在改革了,都要求生成,要求灵活,反对套用固定模式,那么,“三段式”的活动结构还要不要?“律动进场”和“练声”这些环节还要不要?
    回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任何由教师设计、领导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一样,其组织形式中的每个环节都在其过程整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作用称之为“结构功能”。
    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适应性功能”,第二类为“发展性功能”。
    “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是: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使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设计片断,能对儿童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一般来说,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片断中,其开端处,需要采用一些具有“唤醒功能”的活动,使儿童能够得以从相对疲沓、懒散、松懈的“低唤醒状态”过渡到适中的紧张、集中、振奋、昂扬的“高唤醒状态”。而在经历了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磨砺技巧等一系列的“艰苦”学习之后,又需要采用一些具有“恢复功能”的活动,使儿童能从相对疲劳的、处于保护性抑制的状态中逐步恢复到相对松弛、舒适的低唤醒状态。这样的组织形式发挥的“适应性”结构功能,对保护和促进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发展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是“温故知新”:即顺应儿童学习的迁移规律和心理结构的建构规律,使得新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建立在旧有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使新经验在改造旧经验的过程中更加迅速有效地形成,并使儿童能够获得与迁移学习有关的观念和能力,同时也使其内部的心理结构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和提升。
    在传统的所谓“三段式”结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其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三个界限分明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开始部分或准备部分)最常见的程序和内容一般是:律动进教室,练声,座位上的律动或歌曲复习。第二部分(中间部分或基本部分)的活动内容通常是:学习尚未接触过的新作品或新技能一第三部分(结束部分)最常见的程序和内容一般是:复习儿童已经学过的打击乐曲、韵律动作组合、舞蹈、歌表演或音乐游戏,律动出教室。
    在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采用儿童较为熟悉的内容,一般都会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愉快情绪进而比较有效地产生“唤醒”和“恢复”的效果:同时,儿童也有机会在对相对熟悉的作品的复习中不断巩固旧有知识、技能,并不断对已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体验;不断使熟练化、丰富化、深刻化了的旧有经验更好地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更好地获得改造和重组,进而不断上升为质与量都更高一层的新经验。与此同时,还可以保证儿童个人的音乐、舞蹈作品“库藏”不断得到有效扩展。
    所以,我们认为:传统的三段式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是符合科学的教育活动组织结构功能要求的。仅仅因为其“传统”“陈旧”,就简单、武断地要对其实施批判、改革或抛弃的做法,是欠慎重的。
    但是,当前有一些幼儿教师,在如何看待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这个问题上,尚不能注意到它内部结构的功能。因此,也就产生了以下两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一是,机械地对待业已形成“规范化模式”的传统三段式组织形式。因而认为,这种形式既然是前人科学研究的结晶,就不应该加以改造或革新;其二是,简单地将“传统”等同于“陈旧”,进而又等同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因而认为,这种形式既然已经“落伍”,就必须加以改造或革新。
    实际上,在这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外部的组织形式,而在于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如:在目前已被称作“一竿子到底”的、即不含复习活动的“研究型”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需要在一个陌生幼儿园的陌生班级中,面对一群陌生的幼儿,实施一个对该幼儿群体来说是陌生的教学内容。因此,该教师往往不大可能采用熟悉内容的复习活动来达到“唤醒”和“恢复”的目的。因此,这就迫使教师在设计活动程序时必须要考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可以采用哪些与幼儿旧有经验有着某种联系的“导入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振奋幼儿的精神,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活动的结束部分,又应怎样利用幼儿刚刚形成的新经验、新技能,使幼儿能够通过对新作品、新活动的完整的享受性参与,来获得愉快、松弛、舒适的身、心体验。
    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反复实践证明:只要设计合理,在一个独立的时间片断中,只进行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作品教学的所谓“一竿子式”组织形式,是完全可行的。原“三段式”的组织形式中,承担“适应性功能”的复习活动环节,是完全可以用其他具有同样功能的不同内容来代替的。另外,由于在上述所谓“一竿子式”研究课的设计中,采用了比较细致的程序,每一细小的步骤都十分注意利用幼儿的旧有经验和刚刚形成的新经验,所以,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整个程序的每一步骤都充分发挥了“发展性功能”的作用,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可以有迁移旧经验的机会,新经验的形成自然也更加有效。
    但是,我们并没有否认含有复习活动的所谓“三段”式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设计、组织复习活动的过程中,清醒地把握复习活动的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师对这两项功能认识不清或把握不利,有关的复习环节就不但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会阻滞或妨碍幼儿的正常学习:
    如:在复习活动中,一味不提任何要求地一遍遍“炒冷饭”;没有任何感情激发过程,而仅让幼儿机械、被动地重复操作;超时、过量地一个作品又一个作品地“走过场”等做法,都不但不能有效地起到“唤醒”“恢复”“巩固旧经验”“产生新体验”的作用,反而会使幼儿因活动形式、内容的千篇一律而产生“抑制”(厌恶或疲劳),或导致“兴奋扩散”情绪或行为失去控制)。
    最后,还需要来讨论“常规活动”中的两个“常规”程序的问题。
    首先,“律动进、出活动室”这一步骤的产生,明显地受到了现代正规的舞台演出中的上、下场程序的影响。在幼儿园日常的音乐活动中,如果幼儿开始练习垫步是为了迁移学习进退步,或进退步是为了迁移学习退踏步.在开始的部分上述安排律动行进也是一种有多重价值的活动:但在幼儿人数多,教室里有许多观摩者不便幼儿排队直线移动,且上述两种舞步又不适宜行进的情况下,则完全可以考虑让幼儿在座椅围出的空旷范围内自由选择合适空间进行舞蹈,结束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而根本不必要求幼儿排队舞进或舞出活动室。
    其次,“练声”这一步骤的产生,主要是受专业歌唱演员的正规声乐训练程序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情感投人地参与每一次歌唱活动,是学会享受唱歌快乐的更自然的途径。在声乐教学方面有特别经验和兴趣的教师,如果能够为幼儿提供科学而且有趣的嗓音游戏,当然也会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歌唱技能和歌唱兴趣。但如果练声活动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而无甚效果的话,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总之,教师在考虑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时,不应仅仅只注意外部的组织形式,而应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发挥内部的结构功能上。

             关键词:音乐教育组织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1 09:51 , Processed in 0.039980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