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形式与实效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1: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形式,使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部分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热闹,忽视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难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一、现象
    (一)讨论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正因如此,绝大部分教师都很重视幼儿的合作学习,其中普遍运用的方式就是让幼儿讨论。问题是一部分教师不管内容是否适合,时机是否成熟,随意组织幼儿讨论,以致出现了“伪讨论”的现象,表面上热闹异常,实际上收效甚微。
    案例1:美术活动“秋天”
    教师问幼儿:“现在是什么季节?”幼儿齐声回答:“秋天。”“秋天里有什么呢?”幼儿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别急,我们先讨论讨论,等会儿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于是教师把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讨论。
    “秋天里有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基于客观事实的陈述性问题,幼儿对这个问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肯定的答案,因此并不适合讨论。
    案例2:综合活动“地球招聘清洁工”
    教师在引导幼儿观看了地球表面被污染的课件后,组织幼儿讨论:“蚯蚓、海鸥、秃鹫、乌鸦适合到哪里做清洁工呢?”幼儿都愣了,因为他们对蚯蚓、海鸥、秃鹫、乌鸦的生活习性并不了解,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后来,在教师的一再催促下,幼儿才勉强讨论起来,许多幼儿不着边际地猜测着。
    讨论一定要基于相关的已有经验,像“案例2”这种脱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毫无意义。这种讨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3:语言活动“奇妙的商店”
    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故事中的大象伯伯吗?为什么?”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我喜欢大象伯伯,因为它能把鱼骨头变成发夹。”有的说:“我喜欢大象伯伯,因为……”孩子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正当他们意犹未尽时,教师突然叫停,接着象征性地请各组代表上来汇报交流。
    案例中的问题很具开放性,因此孩子们讨论的热情非常高,也有话可说。可惜幼儿得不到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可能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更不可能进行深层次交流,最终难以满足幼儿表达表现的需要。
    案例4:综合活动“我爱福娃”
    教师根据事先搜集的信息向幼儿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讨论一下,福娃有几个?分别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颜色,擅长什么体育项目?”幼儿一时不知从何开始讨论。后来,在教师的引导、参与下,幼儿虽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都是东拉西扯,漫无边际。
    许多时候,由于教师未能认真细致地思考、分析学习材料,所以提问往往不得要领,离教学目标甚远。在该案例中,其实教师只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把这五个福娃作为奥运吉祥物”,就能引发幼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上述几种现象都没有处理好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讨论问题。或讨论了不必要讨论的问题,或没有掌握好讨论的时机,或未让幼儿充分讨论,或抓不住讨论的核心问题,使讨论变成了一种作秀,必然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表演
    有效的表演既有助于幼儿理解学习内容,又可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表演,导致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案例1:语言活动“五彩树叶”
    教师为了让幼儿理解“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橘红色的树叶,它们和着秋风的哨声,快活地从树上跳下来”这句话,请幼儿分别当红色、黄色、绿色、橘红色的树叶,在教师的哨子声中,一个个轮流从椅子上轻轻地跳下来。结果有的幼儿边跳边发出重重的“咚”“咚”声,有的幼儿跳得太重摔倒了,又爬上椅子继续跳……
    案例中教师采取的表演方式不利于幼儿理解作品的意境,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成了教师体现幼儿自主学习的摆设。
    案例2:语言活动“落叶”
    在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后,教师问:“散文诗里有谁?刚才你听到了什么?”请了两三个幼儿回答后,教师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孩子们纷纷举手。于是,教师请了四位幼儿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虫、蚂蚁、小鱼、小燕子。表演后教师说:“这几位小朋友表演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表演?”紧接着又有四位幼儿上去了……就这样20多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
    幼儿表演作品需要一定的相关经验,否则难以有好的效果。这位教师在幼儿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时,就急急忙忙地让幼儿表演,乍看热热闹闹,实则流于表面,白白浪费了大多数幼儿的宝贵时间。在这类作品教学活动中,教师唯有引导幼儿反复欣赏、品味、体会,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表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强调幼儿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但这决不等于追求表面的新颖、热闹。教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究竟要不要表演,什么时机用,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追求即时效应而表演。
    (三)比赛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娱乐、游戏及比赛项目,对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不顾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盲目设计娱乐、比赛项目。
    案例1:语言活动“逃家小兔”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非常6加1”节目形式。教师当主持人,幼儿分成蓝队、绿队、黄队、红队。第一轮比赛时,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幅图,让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连线,如“花园”连“园丁”、“小帆船”连“风”等,看哪组连得对。教师一声“开始”,孩子们就吵吵嚷嚷着拼命连线。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故事木偶表演,之后进行第二轮比赛,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设计提问,先答抢答题,后答必答题,答对了加一分,答错了不加分,最后看哪组幼儿获胜。结果,教师的问题刚一出来,“我、我、我”的嚷嚷声此起彼伏。当别组得到发言机会时,孩子们要么嘟着嘴很不服气,要么像泄了气的皮球,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听别人的回答。整个活动热闹有余,体验不足。
    《逃家小兔》优美抒情,主要表达了自然、清新、活泼、温馨的母子亲情,如果教师能事先考虑一下作品《逃家小兔》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教学目标应落在何处,适合用什么形式来进行教学,就不会让幼儿连线或回答知识点,因为这根本不是该作品学习的目标;也不会采用比赛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根本不利于幼儿静下心来体验、感受浓浓的母子亲情。
    案例2:体育活动“双腿夹沙包跳”
    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双腿夹沙包跳的方法,接着教师示范,再请幼儿练习跳。跳了两遍后,教师把幼儿分成红队和绿队进行比赛。由于幼儿还没有很好掌握夹跳的方法,所以在比赛中,有的幼儿拿着沙包跳,有的幼儿扶着沙包跳,更有甚者拿着沙包跑。
    在体育活动中安排比赛环节,有利于巩固所学技能,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但这位教师运用比赛的时机不适宜。比赛是综合性活动,应在幼儿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在幼儿还没有掌握夹跳方法时,就让他们比赛,就好像人还没学会走路,就让他跑,势必会出现上述现象。
    (四)教具
    在教学中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是集中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今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媒体更为幼儿园教师所青睐,为幼儿所喜欢。但如果教具过于花哨,多媒体使用不恰当或滥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1:数学活动“学习6的加法”
    为了让幼儿理解、掌握6的加法运算,教师制作了大量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教具。教学时,教师像变魔术似的,时而出示鸡的教具,时而出示鸭的教具,时而出示羊的教具,幼儿被搞得眼花缭乱。接着配班教师又提供了一大堆操作材料,幼儿拿拿这个,看看那个,手忙脚乱,根本没注意教师在说些什么,也没心思去思考问题。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怎么设计、运用教具是一门艺术。教具又多又精美有时不但发挥不了其价值,还会严重干扰幼儿的有效学习。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案例中的那次活动光教具就有五六样计三十几件,操作材料每人也有十几件。其实,教具并不在多,关键是要把教育目标物化其中,重在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案例2:音乐活动“摇篮曲”
    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学唱歌曲后,拿出几十个洋娃娃,让每个幼儿抱着一个洋娃娃边唱边表演。这些洋娃娃形象逼真,功能齐全,有的开关一按就会走路,有的会眨眼睛,有的轻轻一拍就会叫“爸爸妈妈”,有的甚至会说话。因此幼儿一心想玩洋娃娃,哪还有心思学唱歌曲呢!
    如果教具过于逼真、花哨,就有可能喧宾夺主,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具本身而非学习本身,从而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3:音乐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为了让幼儿理解音乐,教师制作了课件。第一段:小主人睡觉了,玩具兵们一个个从玩具箱里偷偷爬了出来,排成整齐的队伍游行;第二段:玩具兵打闹嬉耍;第三段:小主人醒了,玩具兵们惊慌地逃回玩具箱子里。应该说,课件制作得生动形象,精美异常,如果合理运用,既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但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在每次欣赏时都配以课件,幼儿的眼球自始至终都停留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上,这不仅影响了幼儿对音乐的欣赏、理解和感受,更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而这些正是欣赏活动的重点。
    众所周知,教具做得再花哨,课件制作得再精美,也无法代替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记得在一次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唯一的教具就是一双手。她以做手势猜含义、手指韵律操及手指故事三个环节贯穿整个活动,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语言、情感、态度、动作来引导幼儿感受、理解,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孩子们自始至终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
    二、思考
    综观前面所说的各种现象,概括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问题:内容不合适,时机不合适,指导方法不合适,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
    1.注重教学意识,忽视课程意识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如上述案例中的教师都过于注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忽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对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把原本可以放在一日生活其他环节的一些活动,如有些讨论、表演、生活经验的积累等统统搬入集体教学之中。
    我们要不断发展课程意识,树立“一日生活都是教育”的思想,把对幼儿的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如活动“地球招聘清洁工”,教师可在活动前组织幼儿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乌鸦、秃鹫、海鸥、蚯蚓的生活习性,在幼儿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后再组织幼儿讨论。又如活动“落叶”,教师则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欣赏、感受、理解诗歌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而将表演活动延伸至区域活动。
    2.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忽视幼儿的发展需要
    教师要尽量满足幼儿的各方面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在满足幼儿某一方面需要的同时,忽视另一方面的需要。如上述案例中的教师都非常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或制作精美的教具,或采用表演、比赛、讨论的教学形式,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但忽视了幼儿的发展需要。
    《纲要》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还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发展的时机,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发展。
    3.注重自己的“教”,忽视幼儿的“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从幼儿的“已知”出发,从幼儿的“学情”出发,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更多关注自己的“教”,或者说更多关注自己的预设和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视幼儿的“学”,即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缺乏根据幼儿即时生成的问题,适时地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的能力。如案例“摇篮曲”,教师事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缺乏了解,对洋娃娃可能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当洋娃娃造成幼儿注意力转移时,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适时地、巧妙地引导幼儿模拟表演。这都是因为教师缺乏对幼儿的深入了解以及缺乏对活动及时进行价值判断和适时调整的能力,致使这些活动虽然“热闹”但缺乏实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备幼儿比备教材更为重要,教师只有深入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尊重他们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会使教学更加有效。
    让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动”起来、“活”起来,要讲科学、讲艺术。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时时高潮迭起,处处精彩绝伦。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应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咀嚼。热闹不等于有效。我们应努力让集体活动少一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喧嚣,多一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蕴。
    编辑:cicy

             关键词:自主学习集体教学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0 18:10 , Processed in 0.040421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