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适宜唤醒”原理在幼儿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05:4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原理应用的背景
         在幼儿园的唱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景:
         镜头一:在教授《摇篮曲》时,教师设置了许多道具,有夜晚的背景图、摇篮、洋娃娃等。目的是给幼儿多方面的刺激,吸引他们坚持活动。但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显得过份兴奋,每位幼儿都忙着抱起洋娃娃做妈妈,老师说什么都听不到,形成教师无法控制的局面。
         镜头二:教师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一首新歌中变化的节奏,用大鸭、小鸭的排列来训练幼儿唱出节奏,目的是用生动的形式吸引幼儿。但幼儿的表现很被动,在老师的指挥棒的指指点点下读出节奏几遍后,有个别幼儿已厌烦了。到学唱歌曲的环节时,幼儿已不想再唱歌了,教师的表情、语言、动作都无法再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
         以上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个侧面,镜头一道具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过动的情形,镜头二教师忽略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使幼儿对活动本身已产生了抵触情绪,继而出现过静的情形。
         为此,我尝试运用音乐教育中的“适宜唤醒”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唱歌教学工作,旨在有效地驾驭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幼儿能够从愿意学唱歌、喜欢唱歌到有一定创造性地表演唱歌,通过唱歌活动获得一种主动的、充分的发展。
    二、“适宜唤醒”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所谓“适宜唤醒”是指人脑处于最佳的唤醒状态,这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需要。要达到一种“最佳唤醒状态”,就必须使兴奋集中于与现时活动关系密切的脑区,并使与现时无关或关系疏远的脑区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这样,人就能够注意集中、精神焕发、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主动。相反,在一种“不适宜唤醒”状态下,一方面人的情绪和行为便出现失调或失控,如幼儿在活动中过于兴奋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人的情绪低落和缺乏行动动力的情形,如幼儿在活动中过于安静,反应冷淡的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可称为非理想反应,它是由“不适宜脑唤醒”引起的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也叫“不适宜的心理唤醒”。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影响儿童活动的有关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包括儿童因素、教师因素、材料因素、方法和程序因素、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五个方面,这种调节应指向幼儿的心理调节,最终指向儿童心理发展。
    三、“适宜唤醒”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技术
         教育原理的应用关键在于教育技术的掌握。在不断教学探讨中,我发现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应用技术。
         (一)望、闻、问、断技术。
         旨在探索了解幼儿的已有水平和需要。
         望:就是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唱歌的兴趣及其行为表现,对幼儿的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闻:就是指平时多听幼儿之间的谈话,听听幼儿都喜欢哪些类型的歌,对哪些作品掌握、表现得好,哪些作品还不够,哪些节奏掌握得好,哪些节奏还不够准确……等等的。
         问:就是指多与幼儿交谈,多询问孩子喜欢怎样的活动,还想玩一些怎样的游戏,喜欢哪些的音乐形象……了解幼儿的需要。
         断:就是教师根据以上三种方法得到的幼儿的反馈信息,对幼儿的需要有大致的诊断之后的“对症下药”,作出教学的计划。
         (二)材料选择技术。
         材料分无形材料与有形材料两种。
         无形材料指的是歌曲以及歌曲本身各构成要素,如:题材、风格、旋律、节奏等。幼儿是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的,小花、小草会唱歌,小兔、小猫会说话,蝴蝶、蜜蜂会跳舞……,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需要来选材。旋律简单短小、音乐形象鲜明、可爱逗人的,均是幼儿喜爱的,如:《小狗》、《我爱我的小动物》等。
         歌曲选择还应具有可接受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歌曲《猪小弟》,幼儿通过理解、扮演、演唱后知道了不讲卫生的害处,受到了教育。又如:滑稽歌曲《大象打喷嚏》,幼儿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打喷嚏的经历来进行表演唱,感受到这首歌幽默的风格、并且获得一些卫生常识,并建立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民谣作为歌曲的体裁自己编曲。
         有形材料就是指一些辅助性操作材料,如:道具、头饰、挂图、乐器……。这类材料的应用要注意与无形材料的配合使用,它的作用除了引起幼儿兴趣外,还有以下功能:
         1.唤醒幼儿对歌曲的注意,方便幼儿理解歌词。有些歌曲的歌词幼儿可能不完全理解,幼儿兴趣上不来,有时还会造成唱错词的现象。教师可利用道具帮助幼儿理解。如: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师设计的道具是一只有活动门的鸡蛋挂图,活动门内画有一只小鸡,教师通过演示教具把歌词的内容已基本演示出来给幼儿观察,幼儿很快就把歌词理解并记牢了。
         2.增加唱歌教学过程的游戏性,能维持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如:歌曲《老鼠和猫》,教师投放了一些“老鼠洞”的道具。幼儿通过与老师的分角色扮演,用逼真的“老鼠洞”玩游戏,幼儿很投入,很快就把歌曲掌握了,并能用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把老鼠的胆小、狡猾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在歌曲和游戏里。
         3.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性,满足幼儿互相接纳的需要。如: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的结束部分是幼儿表演唱,教师投放的道具是需要3名幼儿合作:1名幼儿扮小鸡,2名幼儿扮蛋壳。演唱时的难度增加了,需要幼儿之间商量、配合好。这时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有一定的作用,满足幼儿被接纳的需要心理。
         (三)气氛营造技术。
         幼儿需要在轻松、愉快、舒服的气氛下活动,只有在这种气氛下才能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注意。教师对幼儿的肯定,幼儿之间的肯定对幼儿自身很重要,教师可用优美语言、生动的表情、适宜的动作给幼儿以鼓励,以调动全班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肯定,这对幼儿自信心理的培养是很重要。
         (四)时空设置技术。
         合理的空间布局对解放幼儿的手脚、促进思维,对于教师关注幼儿、幼儿注意教师起很大作用。如马蹄形坐位是围绕着钢琴和教师坐成一个半圆形,可让每一个幼儿都能看清教师的演示,能围系住幼儿对教师的注意。自由形坐位指幼儿在教师身边自由结伴,自由坐下,没有规定坐哪里、怎样坐,教师提供一些椅子的替代物,如:大积木、垫子、抱枕等;这样,幼儿与教师的距离近了,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这种形式可让幼儿感到轻松、自然、自由,克服了拘束感。
         (五)角色变化技术。
         教师要注意调整与幼儿的关系,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教师过多的介入会影响幼儿的心理调节,使幼儿产生抑制。
         教师与幼儿正确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教师先考虑在唱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自己何时是引导者、何时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何时是幼儿活动的欣赏者。
         如在教授《大象打喷嚏》时,教师用故事引入,把重点和难点贯穿于故事之中;幼儿掌握后,再采用游戏的方法范唱和与幼儿一起唱;当渐渐学会这首歌时,教师完全退出,用尝观者的身份欣赏幼儿的表演;之后,教师要在适当时才出现和介入活动,用鼓励的语言把游戏更进一步地推向高潮或制止一些过火的行为。
         教师参与和指导的“适度”性,是调节幼儿与教师关系的关键,是唤醒和维持幼儿注意的重要关节点。
         (六)教法驾驭技术。
         1.情景扮演法。
         教师设计、布置一个情景把幼儿带入歌曲的意境中。幼儿从一进课室开始就已进入了歌曲之中。如《好妈妈》,把课室布置成“家”的情景,幼儿一进课室就被吸引了;接着教师扮演妈妈,部分幼儿的参与扮演活动;最后是幼儿在“家”里自由结伴扮演,幼儿玩得很高兴、学得很轻松。
         2.游戏法。
         教师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风格、形象等;然后,教师有目的地让幼儿脱离游戏进行演唱。
         3.对比扮演法。
         (1)两种形象对比扮演。
         通过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分别扮演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如《青蛙唱歌》,教师扮演老青蛙,幼儿扮演小青蛙,双方进行对唱;之后,由幼儿分别再扮演两种形象进行对唱。
         (2)多样形象扮演。
         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歌曲中的角色,熟悉歌词、旋律,提高幼儿的兴趣、参与欲望和合作的能力。如《猪小弟》,幼儿自由选择歌曲中的角色,教师提供音乐、头饰、装饰物,幼儿通过扮演熟悉歌词中角色出现的先后次序及主要内容,提高参与的密度和广度,满足了每位幼儿的需要。
         4.故事讲述法。
         教师把歌曲编成一个故事,把重点、难点都放入故事中,让幼儿在听故事时就把难点解决了。
         5.范唱法。
         虽古老,但稍加变化也可变得有趣、生动。有表情、夸张的演唱,引起幼儿兴趣、注意;音量的变化、强弱的交替等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唱完一句,幼儿用一个动作表现,引起幼儿认真听的兴趣;不同风格的演唱:快乐的、安静的、生气的、忧伤的、诙谐的……;歌曲的变化会让幼儿觉得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参与扮演的方法比观察老师示范的方法更易引起幼儿的高唤醒。而幼儿对创造性地表演比单一模仿教师的动作更感兴趣、更投入。所以,在选择教法上,要根据材料更可能地多选用幼儿可参与、创造性地表现的方法、形式。
         (七)过程调控技术。
         过程结构指开始――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从功能表述上讲则是唤醒功能――维持功能――恢复功能。教师应在活动开始适度地把幼儿的兴奋点唤醒,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把主要难点的内容放在中间部分,注意材料间的搭配合理,出现刺激物的时间要恰当。在此部分,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反应,作出动态的调整,如果过静时,教师可出现新的刺激或要求,让幼儿动起来,如果出现过于兴奋的行为,则要想办法使幼儿稍静一静,多考虑动静的配合。结束部分的功能是恢复,是使幼儿恢复到轻松、愉快的状态,让幼儿对活动有意犹未尽的体验。
    四、实践的反思
         (一)技术运用应紧紧指向幼儿的心理调节。
         这些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各因素,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让幼儿在“高唤醒”状态下参与唱歌活动。
         (二)在集体活动中应注意对全体儿童的“心理唤醒”。
         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各不同,他们的学习方法、过程,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各有差异。教师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应考虑让不同的学习者都处于“高唤醒”、“高参与”的状态,尽量发挥各因素之间的作用,让每位幼儿都有表现自己风格的机会。
         (三)注意此原理在幼儿唱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首先,活动人数的编配要注意,最好采用分组教学,人数减少,能增加幼儿的活动空间,以及幼儿参与、表现的机会,满足幼儿亲近老师的需要。
         其次,选择合理的空间布局,如:人数多时可采用马蹄形的布局,人数少时可采取自由形的布局。
         最后,要指出的是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注重选择适合幼儿可接受的方法。如创造比模仿更易让幼儿产生“高唤醒”,但这在教学初期则是行不通的,因为幼儿受经验的影响,没有一定的模仿基础,是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所以这个时期应该是模仿比创造更易使幼儿产生“高参与”和“高唤醒”。
         (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音乐教育。
         教师要灵活调节活动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努力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情绪表达,提高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度,幼儿的歌曲一般都比较短小,旋律、歌曲、节拍等都较相似和简单,在选择歌曲时应该做到多唱、多比较,选择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教师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对幼儿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要表现出对作品的喜爱。教师应有强烈的专业责任感,把每一位幼儿都吸引到唱歌活动中来,让每一位幼儿在唱歌活动中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最大的满足。
         “适宜唤醒”原理在幼儿唱歌教学的应用实践,是一次从注重研究音乐教材转向注重研究音乐教育对象的实践。它能否更广泛地应用在音乐教学的其他环节,有待我们大家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调节》许卓娅,1995年第4期(总第52期)《学前教育研究》。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篇著1996年10月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有趣的小豆芽》(台)陈惠龄1997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音乐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9 01:42 , Processed in 0.045124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