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整家园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科技活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9:5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在家庭中开展科技活动能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巩固,活动具有更强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指导家长开展幼儿科技活动可从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创设适宜的幼儿科技活动环境和统整家园教育资源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家园资源;幼儿科技活动;家长参与
    一、给家长开“教子良方”,提高家长的科技教育观
    (一)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培养家长科学的幼儿科技教育观
    为了让家长了解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我们不定期地开展家长科技培训活动,并在培训活动中发放问卷,以了解家长的科技教育观、家庭科技教育现状、家长的科技知识等。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主题讲座、看光盘、参与小实验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获得科技知识、技能的年龄特征和规律,同时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幼儿科技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操作和思考,让家长明白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能够成为“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主体。家长有了正确的儿童观后,为我们下一步实验的开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家园互动的良好基础。
    (二)开展科技观摩活动,达成家园教育共识
    为使家长们都有机会参与观摩活动,我们有准备、有计划地安排科技观摩活动,家长们在观摩过程中边记录边交流,完全溶人到了孩子的活动之中,体验到了科技活动的乐趣。如在《我会制作石膏玩具》活动中,家长们都感叹地说:“如果没有家园合作共识,仅仅让我去指导孩子,我肯定会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搅拌石膏糊,下一步又该怎么做等,这样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少了,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也少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给予孩子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在活动中,家长遵循“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扮演着孩子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信息传递者,对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了初步认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指导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指导家长创设适宜的幼儿科技活动环境
    (一)选择合适的场所,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
    家长应在家为幼儿准备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的活动材料,合理安排家庭科技教育环境,充分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孩子对科技活动的兴趣。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小朋友的家庭并不宽敞,但家长都积极支持科技活动环境的创设。因此我们建议家长要充分利用家中的阳台、客厅空余角落、幼儿卧室等空间,为幼儿创设科技探索的物质环境。在创设科技角时,家长应与幼儿一起布置环境、安排摆放活动材料、制定游戏规则等。就投放的活动材料而言,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常见的、安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种废旧品,如饮料瓶、易拉罐、旧筷子、白布等等;也可投放一些常见水果,观察探究其外形、颜色、味道,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等;一些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简单材料,如电池、磁铁、天平、柠檬酸、食用碱等平时操作中需要而又不能用废旧物品代替的材料。我们通过积极互动,了解家庭科技教育状况,帮助家长解决幼儿科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搜集许多医用的无毒无菌的药瓶、药盒子、一次性输液器等,进一步丰富幼儿科技活动材料。在科技角里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相关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食物的旅行》《地球的秘密》等科普图书,方便幼儿随时查阅。这些材料在实践中还需根据活动需要适时更换,以使活动环境跟随幼儿科技探索兴趣。
    (二)在家庭中创设灵活多样、具有特色的科技角
    在家庭中创设科技角,我们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方式:1.家长将科技角与幼儿的图书角合并在一起,同时再摆放一些相关资料和材料;2.家长在幼儿的卧室里摆放一些材料,将一些液体方面的材料放置在盥洗室;3.家长为幼儿提供一个科技工具箱,内装一些实验必需的材料,如天平、磁铁、酸碱试剂等。工具箱可随意变化位置进行实验活动,便于使用和管理。在家长交流会上,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商讨活动环境布置和材料摆放的科学性、适宜性,总结出了固定材料的集中摆放与“流动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如今,大部分家长辅导孩子进行科技活动时,能根据科技活动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地点。如:溶解实验在厨房,制作活动在手工角,吹泡泡实验在盥洗室或阳台,土和沙的实验则到户外进行。
    三、指导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科技活动
    (一)随机教育,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引导,家中的图书、电视、冰箱物品都可以成为科技活动的媒介,可以引导幼儿边看、边说、边操作、边思考。在带领幼儿做点心、洗澡、浇花时,也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科学现象。如在做点心时,幼儿发现汤圆掉入水中发出“咚”的一声,当汤圆变成块状掉进水里时,却听到的是“噔噔噔”的声音,引导幼儿探索声音不一样的原因,由此还可生成相应的课题,如声音的形成、物体的沉浮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要鼓励幼儿大胆地“玩”,在玩中成长,通过家长的观察和与老师的交流,生成更多的活动主题,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技能的发展。
    (二)开展饲养和种植活动,促进幼儿深入探究
    大多数幼儿在家都喜欢饲养小兔、小猫、金鱼等小动物,种植豆子、各种花、草等植物,这些都为幼儿科技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家长应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并与幼儿一起讨论。如:童童在家里观察热带鱼的生活习性时,无意中发现热带鱼生下了许多小鱼,可过了几天,小鱼却越来越少,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童童和妈妈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是鱼妈妈吃掉了小鱼。此时童童产生了疑惑:“是鱼食太少了?鱼妈妈太饿了?还是小鱼让妈妈生气了呢?……”在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童童又持续观察了一周,终于亲眼目睹了鱼妈妈吃小鱼的情景。妈妈让童童一边饲养一边在网上、书刊上收集有关热带鱼生活习性的信息,最后解决了童童的疑惑。
    (三)建立家庭互动小组,推动家园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的幼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缺少伙伴,容易感到无聊、孤独,于是我们尝试建立家庭互助小组,根据家庭具体情况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同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科技活动,促进幼儿之间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丰富幼儿的科技知识。教师和家长共同制订的大一班科技活动方案是:将幼儿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组6~7名幼儿。分组时考虑幼儿兴趣爱好的差异、性格特征及居住距离远近等因素,各组分别选出一位家长任该组组长,对组长进行相关培训,每周科技活动的具体内容由教师和家长预设,并根据实施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让组长能顺利地引导幼儿进行科技活动。组长每月更换一次,开展不同活动:如有的组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各种奥秘,有的组观察小蚂蚁搬家,有的组探索让纸杯跑起来,有的组在家里尝试包饺子,等等。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协调、共同探索、取长补短,培养了交往能力、思维力与观察力。
    参考文献:
    1.刘立新.家庭教育的误区.学前教育研究,2000,(4)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性.学前教育,2000,(5)
    3.张莉.幼儿科学素质培养初探.学前教育研究,2001,(3)
    4.李生兰.21世纪初上海幼儿家庭教育的矛盾及化解.学前教育研究,2001,(4)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6.刘占兰.如何选择“做中学”科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学前教育,2005,(4)
    7.彭琦凡.幼儿科学探索的特点及其指导策略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8.宋卫红.家长参与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学前教育,200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6-29 01:49 , Processed in 0.040911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