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反思:鱼缸里的珊瑚石为什么绿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1:4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与科学家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好奇、好问,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一只蝴蝶、一个蚱蜢是他们追逐的目标;一片花瓣、一缕轻烟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并准确地判断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成为探索者。
    一、情景描述
    我把从海边带回的部分海贝存放在科学角的鱼缸里。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七嘴八舌地问开了:“老师,这个是什么呀?”“这个东西从哪儿来的?”……我借此机会向他们讲述了贝类珊瑚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意犹未尽地评论着这个大,那个小;这个更漂亮,那个不好看。之后的几天,孩子们还三五成群地围在鱼缸前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但几周后,这些鱼缸里的“小东西”已不能留住他们的脚步了,只有寥寥几人偶尔来瞟一下。其中来得最勤的是戴顺亮小朋友,他还主动承担了给鱼缸添水的任务。
    一天,孩子们各自做着游戏。“老师,珊瑚变绿了!”戴顺亮的声音很兴奋,这声叫喊引起了全班孩子的注意。他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好奇地看着鱼缸里的珊瑚石。“咦,怎么会变绿了呢?”一直不吭声的蔡鑫乐不停地眨着眼睛,突然大叫:“哦,我知道了!是底下的绿海螺把它给染绿了,你们看绿海螺的颜色变浅了。”大家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绿海螺正静静地躺在珊瑚石下面。“对!是这样的。”“原来是这样呀。”孩子们认同地点点头。我将珊瑚石取出鱼缸让大家看个究竟。眼尖的余佳慧振振有词地发表观点:“珊瑚石的下面为什么没有绿呢?我想一定不是染绿的。”蔡鑫乐无语。她的好朋友却有些不服气,大喊着:“是染绿的!是染绿的!”另一边则坚持喊着:“不是染绿的,不是染绿的。”两个“派系”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服输。
    看着孩子们激动的样子,我让他们安静下来,并说道:“大家不用争,明天老师再带几块珊瑚石来,到时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然后,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一下实验怎么做,才能证明珊瑚石是不是染绿的。又是一场激烈的讨论后,实验方案基本确定下来:将没绿的珊瑚石单独放在一只有水的缸里,观察它的颜色。达成一致后,孩子们都静静地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
    第二天,我组建了由戴顺亮担任组长的“发现者科学小组”,由他们用图面、符号对实验进行记录。由于气温较高,缸里的水蒸发得特别快,他们轮流给珊瑚石加水。一个月后的一天,“发现者”传来声音:“珊瑚石又长绿毛毛了!”这个声音让蔡鑫乐和她的朋友们个个垂头丧气。正当我们在安慰这几颗受伤的心灵时,一个“小不点”在鱼缸前自言自语起来:“不是染绿的,那是为什么?”他用手再次摸了摸那些“绿”。“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小不点”是我班的“科学迷”――沈舟。这两个问题不仅困扰着他,也同样困扰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回家向爸爸妈妈请教。
    第三天一早,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到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兴奋地告诉我:“我爸爸(妈妈)说那是苔藓(海藻)”“因为水是死的”“妈妈还说别的东西也会长‘绿’。”孩子们都没有偷懒。“老师,我还是有点不相信。我还想做实验。”徐欢手又痒痒了。他想改变一下实验对象,用石头代替珊瑚石再试一次。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又骚动起来。他们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各自的实验方案,下课了还说个不停。我鼓励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去继续探究,一有好消息就来告诉老师。
    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有的将两块石头分别放在两个水质不同(一脏、一净)的缸里进行实验;有的分别将石头放在死水和流水中;有的将两口有石头的水缸放在不同的光线下:一口蒙上黑布,一口用灯照……
    二、体会与反思
    (一)用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当我发现幼儿研究的兴奋点――对“珊瑚是不是染绿的”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时,不回避也不岔开。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将它纳入到科学教育的序列中。在过程中,我尊重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利用和实现其中已有的教育价值,灵活调整教育活动安排。通过在幼儿兴趣和关注点上的不断开发、生成和深化,不断为幼儿提供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观察事物间的关系,有效促成他们的主动学习。同时,我还领悟到:耐心等待和有效的激励,是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一大法宝。
    (二)努力树立幼儿的实践观
    5~7岁的幼儿只能注意一个特征或一个变量,他们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看到珊瑚石下面有绿海螺就武断地说“是染绿的”。直接告诉他们“不是染绿的”,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的认知结构必须由他自己通过操作活动去完成。为此,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扶到放的实验。实验中,问题让幼儿发现,方案让幼儿设计,实验让幼儿操作,结论让幼儿得出。这不仅使得幼儿脑子里的答案更清晰,用实践操作来检验的观念也将影响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三)重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以“鱼缸里的珊瑚石为什么绿了”为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整个过程摒弃了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旧模式,转变为以科学素养为中心的新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实现幼儿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活动中,我不但重视幼儿科学精神的唤起,也关注科学态度的形成;不仅引领科学方法的习得,还侧重科学能力(观察、推理和预测、实验并记录、解释与交流)的培养。幼儿从中获得了珊瑚石和绿海螺、水、光等因素间的关系。教师着眼于幼儿乐学、会学这一长远的教育价值,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0 12:06 , Processed in 0.039824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