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高青年教师的施教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4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园的师资特色是既“新”又“老”,由于幼儿园的发展,每年都有相当人数的新毕业的本科生加入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说到“老”,就是带班一线还活跃着一批资深教师,其中具有30年教龄的就有三位,还有一些中青年的成熟教师。“老”教师的优势不言而喻――她们有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新”教师的现状显而易见――她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错,而且工作热情高、爱孩子,缺少的就是“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经验。尤其是在初上岗的时期,“怎样把一日生活组织好、顺利进行每一个教学活动”成为了她们胜任工作的需求。我们尝试了“老”带“新”的方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但这种“老”带“新”的方式,活动范围小,更利于个体的吸收,而我们的“新”教师已经是一个群体了,在群体中共性的需求明显高于个体的需求,好的经验在群体中推广效应更大。而且“老”教师也在不同的领域有突出的优势,既然“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那么就让她们模仿“老”教师,实践各领域课程,逐渐习得教学经验。
    一、单纯模仿教学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区级骨干刘老师为青年教师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小组探究活动――“装米豆”  (将大小不同的两种豆子和小米都要装到一个瓶子中,引导孩子探究大小豆子的装放顺序,以及利用空隙的现象来解决问题)。这个活动是比较成熟的,教学的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并有现成的多套教具,便于青年教师实操。观摩后的答疑和讨论中,一位青年教师发出感慨:“这个课太有意思了,孩子在活动中始终都有积极性,和老师互动得特别好。我怎么就想不到这么有意思的课呢,组织这么顺畅,要是我一定不行。”这正是个好时机!我设想请她们拿来现成的材料实践一次,找到问题再研讨“材料与孩子探究的关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过程中的指导”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关键点,然后再由不同的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反复做,解决前一次活动中的问题,在每一次的观摩、研讨中逐渐地形成大家的经验。
    把这个想法和青年教师们交流,立即得到了她们的响应。我们把现成的教具拿来,孔老师第一个来实践,她和孩子们操作了一个小时都没有解决实验的问题。她说:“看刘老师组织这个活动特别流畅,25分钟孩子们就探究出了结果,我一个小时也没让孩子明白。”之后,大家根据孔老师的活动提出了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此次活动实验材料的提供有什么问题?”老师们指出:老师的指导语不明确、实验的环节反复、活动的常规要求含糊。孩子总是将几种豆子混来分去,没有实验的明确任务,最终导致实验结果不明,老师没有利用关键经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不知道上什么课?不知道怎么上课?”这是青年教师初上岗时的需要。单纯的模仿,只能让青年教师借助成熟的教案来亲身体验一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因为有对比就容易发现自己在哪个环节有问题。当然这样做要建立在老师自愿的前提下,否则就会影响她们的自信心。从孔老师第一个勇敢的模仿活动中,反映出执教者没有亲历建构课程的过程,备课只是熟悉已有教案,所以不能真正清楚每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每句提问的内涵、每件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共同备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
    二、引导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准备,积累课程准备的经验
    第一次的模仿课让大家看到,“拿来主义”不是那么简单,还是应该让老师们从课程的准备中就要介入,要了解每一件材料的作用,了解关键经验是什么,共同备课。于是我引导教师们逆向思维,拿来资深老师现成的活动材料,分析每一件材料的作用,以及怎么准备材料。比如,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瓶子里要分别装入大芸豆、红豆、小米,每种作物量的提供会决定这个实验的挑战性,量少很容易三种作物都被装到瓶子里,实验就没有意义了;量多了,都装不进去,就影响孩子探究的积极性了。实验每种作物要取多少合适的量,我们老师必须用实物亲自操作。这个亲自操作的过程和量的控制意识就是这个活动中材料和经验的准备了。之后,给老师们留了一个文字作业:将装豆活动中每一件材料的准备和作用进行分析,思考自己怎样准备这个活动中的材料。
    在分享了作业之后,苗老师进行第二次的模仿课准备和实施。结果我们大家都非常惊喜,在苗老师组织的活动中,比较流畅,关键问题出示的时机适宜,实验指导语和活动常规要求都明确,活动过程中能捕捉到孩子的闪光点和问题,整个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适宜,活动后,孩子获得了清晰的实验经验。这个活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比较成功的,甚至苗老师组织课程给人以成熟之感,苗老师自己说:“我这次备课就本着第一次孔老师的一些优点和问题来准备,关于‘材料的提供怎样更适宜、问题的提出、常规的要求什么时候说给孩子以及怎么说’,我经过了仔细的思考,是建立在上次的经验之上。”苗老师的反思让我很高兴,说明第二次的模仿课使青年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并解决了同伴在第一次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第二次的模仿,老师们共同经历了“备课”的过程,不单是材料如何准备,还根据上次活动教师任务交代不清的问题,我们对每个环节的提问都进行了规范。有了实验材料的有效控制,有了相对清楚明了的提问与任务的交代,使孩子与老师的互动比较充分和顺畅。做课和看课的老师都丰富了如何备课的经验,知道了材料与提问的准备都要围绕目标,围绕着孩子要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模仿活动中的新问题,与青年教师共同积累经验
    为了巩固“战果”,王老师第三次进行了“装豆”活动,没想到出现了“新”问题。虽然大家一起研讨了装豆活动中材料的准备,老师们有了“科学活动前老师要预先实验”的意识,王老师也对三种豆子数量进行了比对,但是忽略了经过前两次活动豆子与小米的数量有所减少的现象,降低了孩子探究的难度,也就失去了一些探究的价值。孩子很容易就将大豆、小豆和小米装进了瓶子。而且这个班的孩子在这次活动之前,接触小组探究活动机会不多,因学习经验不足出现了一些合作的常规性问题――实验材料散乱、因分工不明确导致实验时间无谓的增长。在研讨中,观摩的老师们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特别兴奋,因为她们能关注到细节和具体问题了,“能够发现、提出问题”是十分可喜的是,说明老师们越来越关注教学活动组织的关键因素――孩子。同时,第三次模仿活动出现的新问题,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促使我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充分预想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装米豆”系列模仿与实践活动使我和青年教师都收获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老师们共同发现和解决了三次模仿课中各不相同的问题,使青年老师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必须要琢磨每份材料、每个环节、每句引导语,还要能捕捉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8 11:39 , Processed in 0.040082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