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个案分析:是惩罚还是特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20:1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笔者在一所示范幼儿园的中班观察到两个场景,令人深思。场景场景一:吃早餐吃早餐时,孩子们都很安静。这时,进来一名叫元元的小男孩。带班的李老师马上安排他吃早餐。元元乖巧温顺,端着碗走到最后一排桌子边坐下来。没过一会儿,教室就传来刺耳的尖叫声。原来是元元将自己碗里的面条全倒在对面的小女孩菲菲的碗里了。菲菲哭叫着奔向老师。李老师十分气恼,将元元拉过来,大声吼道:“你不吃,你就坐在老师身边,老师看着你,看你再敢倒面条。”说完,就拉着元元坐在自己身旁。元元坦然地坐在老师旁边大口地吃起面条来。让人奇怪的是,他丝毫没有因老师的批评而觉得不安……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场景二:东东打架早餐后,孩子们都搬起自己的小板凳到教室外的走廊围坐在一起。当他们在兴致勃勃地交流对奥特曼的看法时,一名叫东东的小男孩也出来了。但没有人愿意和他坐一起,他只好坐在走廊中间的位置上。东东坐下来后,马上用双手拼命地拉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企图和他的椅子靠在一起。很快,小男孩们都起身离去了。他站起来,挥舞着奥特曼的招牌动作,将拳头砸向另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哭了。老师走过来安抚他:“老师不是说过了,叫你们不要和东东玩嘛。”很快,另一位老师过来对东东说:“走,东东,和老师一起出去,免得你又打别人。”说完,就牵着东东的手离开了。东东脸上流露出得意的表情,在小朋友羡慕的注视下与老师一起离开了,一直到午餐时间才回来。分析从两个场景来看,很显然,在老师看来,将元元安排在自己身旁,不让其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吃早餐是一种轻微的惩罚,从而减轻或消除元元的错误行为;而将东东带离教室环境,不让他与其他小朋友玩,也是对他的错误行为的惩罚。但是,从元元与东东的行为表现和其他小朋友的神情来看,教师的惩罚似乎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分析一:惩罚为什么没有引起孩子的焦虑感我们知道,受到惩罚的个体,都会产生焦虑感。惩罚对于焦虑是一种无条件刺激,惩罚引起的焦虑是无条件反射。假如某幼儿因未及时穿好衣服,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则该幼儿会产生焦虑感。若该幼儿总是未能及时穿好衣服,而教师一味地批评,“未及时穿好衣服”——“老师批评”——“焦虑”三者之间的反复联结,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只要未穿好衣服,即使还未受到批评,也会感到焦虑。在以上场景中,元元没有因为老师的惩罚而产生焦虑;东东也没有因为老师“将他带离教室”的惩罚而觉得不安。可见,上述场景中的两位教师采用的惩罚手段没有引起孩子的焦虑感,因而他们的惩罚是无效的。分析二:不当的惩罚可能转化成特权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制止不良行为,引发正确行为。特权意为特殊的权利,它是一种奖励,奖励的目的是用来强化某种行为。从元元的表现来看,他似乎非常乐意坐在老师的身旁吃饭,对他来说,与老师的近距离接触是一种特权,别的小朋友就没有享受到这种特权;而东东的攻击行为的结果就是被老师领着离开教室,可以跟随老师自由地活动,这同样也不是所有小朋友能享受到的待遇。因此,两位老师给予的惩罚实质上起到了强化幼儿错误行为的作用。另外,在其他幼儿看来,元元和东东的表现可以说是勇敢的。“惩罚”显然被孩子理解为对勇敢行为的奖赏了。不难断定,不久之后他们会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元元与东东的“英雄壮举”。教育建议建议一:惩罚要能对幼儿情绪产生影响惩罚一定要引起幼儿的消极情绪体验才有效。对于中班的幼儿,可以采用暂时剥夺式的惩罚,即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后,可以告知其某些权利将在一段时间内被取消或剥夺。比如,元元喜欢户外攀登游戏,当他犯错时,可以取消其攀登游戏的权利。东东喜欢看动画片,当他犯错时,可以取消东东看动画片的权利。通过取消权利,引起幼儿的焦虑感可以有效消除或抑制其错误行为。建议二:防止惩罚转化成特权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错误行为。教师在使用惩罚手段时,不可千篇一律,一定要分析幼儿的心理需要,找出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防止不当的惩罚转化成特权。一旦发现幼儿并没有因为受到惩罚而减少或消除错误行为,甚至错误行为还有增长的趋势,就应及时变换惩罚的方式。建议三:惩罚的目的是消除错误行为从以上两场景来看,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并没有向幼儿讲明其行为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而是简单地“将元元放在身边”“将东东带离教室”,以避免其再次出错。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使幼儿暂时远离错误行为的诱发情境,但很难保证幼儿不会产生其他类似的错误行为。此类不当的惩罚反而给其他幼儿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行为模式,即当他们出现一个错误行为时,学会了“逃离现场”的做法,而不是改正错误行为。教师一定要慎用惩罚、用好惩罚,惩罚与引导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不当的惩罚转化成为特权”,最终达到惩罚的目的,制止错误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06:10 , Processed in 0.041152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