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个人的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20: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的最佳境界是融入日常,如同水乳难解难分。因此,教研的引领者不仅要重视教研活动的质量,还要重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教育研究,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教研无处不在。资料室里正在备课的张老师与王老师在不经意间开展了一次两个人的教研。张老师:前一段时间,我给我们班孩子丰富了形容词,孩子们进步很大,现在孩子们看到熊猫的图片会说,“黑白相间的熊猫”、“贪吃的熊猫”、“可爱的熊猫”……但是,我们班孩子不太会用连词说话。王老师:你怎么知道你班孩子不会用连词说话?张老师:我观察的。我看到中班的教材上有教孩子用连词“和”说话的内容,我观察孩子的情况,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从来没用“和”说过话。王老师:是不会用还是没有机会使用“和”?张老师:也对,也许是孩子们没机会说。我想把形容词和连词“和”起来上一节课。王老师:形容词和连词有什么关系?张老师:只学使用“和”说话太简单了,可以用形容词加大难度,先学用“和”说话。比如,“我和某某小朋友”,再加上一个形容词,“我和可爱的某某小朋友”,最后加上两个形容词“可爱的大熊猫和漂亮的孔雀”。王老师:为什么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张老师:如果什么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那还要课干什么?王老师:日常生活中使用“和”说话很简单,谁在生活中把形容词和连词堆在一起说话呀?张老师:那生活中谁用诗的语言说话?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诗呢?王老师:也对啊。作为旁观者,我旁听了这非正式的两个人的偶发教研,感想颇多。首先感到的是欣慰,只有研究变成了习惯才能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流出。其次是思考: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引领者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一、解读教师的隐形语言根据两位老师的问答,我试着解读她们的内心。王老师认为:形容词和连词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该牵强地放在一起学习。学习用“和”说话很简单,完全可以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不必大费周折地设计集体教育活动。张老师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练习“和”这个连词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组织集体教育,让孩子更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更有层次,用孩子掌握得较好的形容词来增加难度,使“和”这一连词的学习变得更有挑战性。此外,张老师根据将要开展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儿童的原有经验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她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们是真不会使用“和”,还是在她观察的时段里孩子们没有机会使用该词。如果创造一个需要使用“和”说话的情境,也许会更有效地了解孩子们的相关经验。当然,这还涉及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如果每一个教育内容都要求老师在全面、充分、准确地了解到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开展,对教师来说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作为引领者不仅要把握引领方向的正确还要把握引领的尺度,太高的难度会让教师望而生畏。可以说,两位老师有各自的思考,有各自的道理,在讨论中双方坚持自己的观点。双方如果只是围绕自己的关注点,沿着自己的思路交流,那么就很难提升讨论的品质,使自己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与同伴达成更高一层认识上的共识。两位老师的讨论不过十分钟,我的梳理是在边听边想中粗线条完成的,然后要立刻判断讨论哪个问题对教师成长更有帮助,并立刻提出问题,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否则讨论的现场就会变凉。因此,倾听、分析、诊断、选择、引领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这正是每一位教研引领者都不能回避的。二、提升讨论品质的策略如果把解读教师的隐形语言比喻成老中医把脉的话,那么接下来就该为教师开药方了。但是引领者在和老师共同讨论时不该只重视给教师提供“药方”,以解决当时的问题,因为这“药方”也许能迅速发挥作用,但却很难对教师的发展提供深远的影响。作为教研的引领者,更应该引导教师自己寻找到治病的“药方”。作为引领者,我试着沿着王老师思路追问:“形容词的加入除了增加难度以外,对孩子理解‘和’的意义究竟有什么帮助?”这个追问促进张老师深入思考,“连词学习的递进层次是什么?”该问题也引发了王老师的思考,“我只是觉得用形容词来帮助学习连词有些怪,但是想不明白哪里怪?”于是,两位老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习使用“和”这个连词?如果不用形容词帮忙,又该怎样逐渐加大学习的难度,促进孩子层层深入地学习?深入交流后,两位老师达成共识。首先是创设情景让孩子不得不用“和”说话,如玩游戏“找朋友”,音乐停止后告诉大家你和谁是朋友。然后引导孩子理解“和”的内在含义,把许多图片放在一起:人、老虎、狮子、椅子、大树、桌子……让孩子找两张可以用“和”连起来的图片。最后让孩子把自己找到的两张图片用一句完整话表达出来,比如,“老虎和狮子都很凶”、“我擦桌子和椅子”。最终,两位老师认为,要根据需要自己选择。也许会在户外活动时和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给孩子提供充分使用“和”说话的机会,然后利用饭前等待时间和孩子一起看图片寻找“哪两张图片能用‘和’字连起来”,以后再寻找机会让孩子们用“和”字说完整话。当然也可以用一节活动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的学习过程,并从中观察哪些孩子、在哪些方面对“和”字的理解不够深入,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引导运用“和”字真正有困难的孩子……两位老师的交流终于撞击出了新的火花,她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学习的层次,学习层次的设定应从学习内容内在递进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追求外在形式的复杂。更可贵的是,这一张两人都赞同的“药方”是两位老师自己开的。王老师和小张老师的另一个分歧是:连词“和”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还是在课堂上学习?追溯两位老师的矛盾焦点应该是:集体教育与日常渗透的教育作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讨论第一个问题很可能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境地,如果讨论第二个问题,很可能会回到理论说教,而对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帮助不大的境地。怎样引领教师更顺利地自己寻找到“药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连词‘和’?”这样的提问没有把学习定格在某一种教育方法上,能引发教师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如何在集体教育中开展?怎样发挥环境的作用?怎样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不同教育方法的不同价值,以及怎样应用更有效。千万不要草率地以为教师认同“把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等于教师能做到。引领者一定要追问具体的融入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教师“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变成现实。集体教育的快速有效赢得了许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教研的引领者也大可不必回避集体教育的价值,但确实要注意引领教师思考“什么样的活动更适合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怎样让集体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不同的教育方法都有自己独到的价值和优势,这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挖掘的宝藏。教育研究不是在教研活动开展时才开展的,需要教研的引领者善于发现和捕捉,当我们的引领视角不断接近“常态教育”时,教研就会在教师的心里生根,教师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长,研究品质就会逐渐养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19:08 , Processed in 0.040072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