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有效教学探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1:1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文学作品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范本”,集人文性和情感性于一体,也是向幼儿展示丰富语言内涵和多彩语言形式的重要载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这些规定明确了语言活动中文学作品对丰富幼儿文学涵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文学涵养的熏陶”与“个体语言的感受能力”往往无法同步实现,一些教师仅以幼儿对作品名称、角色、对话等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检查背诵为最终目标,导致了文学作品教学独特价值的流失。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丰富幼儿文学涵养、发挥文学作品的独特教学功能呢?教师读透作品是根本幼儿能否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即能否读透作品。读透作品应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作品的内涵,这是实施文学作品欣赏有效教学的根本,主要有:1.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并不要求幼儿清晰领会,主要通过教师浅近的文学语言传递给幼儿一种朦胧的文学意境和模糊的音韵之美。这既是儿童文学审美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今后精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前苏联马尔夏克的《小象》:“送两只鞋给小象,小象叼起来望了望,说是太小,它穿不上,一对不够,得给两双。”简单的词句无不传递出朴素和谐的韵味。安徒生的《拇指姑娘》里描写拇指姑娘还没有人的大拇指的一半长,她的摇篮是个漂亮的胡桃壳,被单是玫瑰的花瓣,她可以坐在郁金香花瓣上,用两根白马尾作桨,在盛水的盘子里划来划去!这种超乎异常的想像足以牢牢占据儿童独特的心灵世界。2.领会作品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文学作品是作者内心酝酿已久的生活体验诉诸于情感的宣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喜爱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与作品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以“教师情”唤起“幼儿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简短的诗句,既透出作者喜爱白鹅的情愫,同时又折射出作者眼里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的彩色世界。教学中,教师要饱含对动物的浓浓爱意,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审美。例如此诗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诗中描写了大白鹅哪种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最喜爱的动物是哪种?它哪些地方显得可爱?引领孩子奏响欣赏三步曲是关键1.读懂作品文学语言是以富有魅力的音韵美,给儿童以优美的听觉刺激。“美文”需要用“美语”来表达,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读懂作品。怎样引导孩子读懂作品?主要是教师要通过自身语言如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当然,不同作品应用不同的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喜于听,乐于学。比如《再见了,花奶奶》一文,当知道“花奶奶”得了不治之症,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悲伤之情;当朗读“我想快乐地活到最后一刻”时,应是激昂、坚强的,突出“花奶奶”不怕死,珍惜生活,快乐地活好每一天的精神,使孩子们对花奶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朗读花奶奶“安静地走了”的时候,应是平静、柔和的,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故事中的“淡淡忧伤”传送给孩子。就这样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作品中最富有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孩子面前,使幼儿静心倾听与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文学欣赏的情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发展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感受作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情感是思维的内涵,情感体验越深刻则语言越丰富。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年幼而小看他们。相反,我们的幼儿更多地保留着人的天性,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怎样使幼儿拥抱作品,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呢?俗话说:“触景生情。”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欣赏文学作品时切忌以文嚼文,要引导幼儿借境促情,唤起其身临其境的神往,从而领悟作品内涵,品味蕴含的情感。同样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句一开头连用了三个“鹅”字,这里,教师绝不能看作只是用词的重复堆砌。显然,诗句中的三个“鹅”字,表达、描述儿童见到大白鹅时欣喜欢呼、手舞足蹈的神态;其余三句,则描述了几只大白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发出高亢洪亮的叫声,在水中自由自在漫游的闲情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这些意境的构筑,要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唤起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得感悟,诗句意境才会跃然脑海。这时,儿童的记忆表象里,不再只是诗句,而是一幅情境交融的画面了。3.演绎作品儿童文学作品的美之所在正是因为通过笔墨之间的“飞白”,给读者以情、境的极大的想象空间,其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文美词的习得,更在于放飞每个儿童的想象,给以独特个性张扬的空间。因此,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释要适当“留白”。教师不能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传递给幼儿。否则只会让孩子的头脑成为教师思想的跑马场,甚至“雁过无痕”。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他心中的。所以,我们提问时应适当“留白”,尽可能地采取开放性提问方式。例如:“听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等等。孩子可能就会把自己内在的感受外显:“我感觉我和妈妈在云里散步”,“我觉得心里很舒服”,“我感到很难过”……这样的答案才是孩子对作品的真正感受,孩子也正是在对这种感受的表达中,进一步体会自己的那种愉悦、快乐与悲伤。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孩子新的欣赏兴趣和对作品形成新的关注点。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对作品情节和艺术形象会更加熟悉,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随着情节不断发展和人物思想行为的不断展现,孩子们曾经有过的生活经验就会被“激活”,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就会纷至沓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也不断掺入,使他们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和事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作些斟酌。如一位教师在教《村居》时,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这首诗的图片,将思维引入诗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幼儿谈谈最喜欢诗中哪一句?幼儿有的说:“忙趁东风放纸鸢”,有的说:“草长莺飞二月天”。这些回答均在意料之中。孩子爱放风筝,喜爱春天里的草呀、莺呀美丽的景物,都在情理之中。冷不丁,有个孩子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其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这时候教师要随机关注幼儿思维的放飞,及时捕捉幼儿思维的火花,寻求对孩子来说更为形象的理解与思维的放飞,于是生成了一系列问题:这句诗写柳枝醉了,醉成什么样子了?……通过思维的放飞,想象的拓展,激发了孩子们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演绎作品。总之,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欣赏模式的探索应力避传统的局限于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拘泥于情节的简单道白和满足于念经式的背诵的弊端,警惕文学本体教育价值的缺席,而应抓住作品之闪光点、灵活点,加强有利于幼儿人文素养孕育、审美视界拓展的探索性活动,还儿童文学欣赏以美的、如诗如画的精神空间。编辑:cicy         关键词: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探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6-28 08:35 , Processed in 0.043368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