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花儿好看我摘了”看细微处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03:3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班正在进行“小花园”主题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花儿的爱惜之情。不过,在活动过程中意外时有发生。午间散步时间,教师带着孩子来到了操场前的小花园里。这里的花正开得鲜艳,孩子们很喜欢这里。突然,乔乔眼睛一亮,她发现花园一角的一朵紫色小花好像正在朝她笑呢。真漂亮啊!于是,她左看看,右瞧瞧,又瞄了一眼教师,发现大家都没有注意她,便欢喜地将花摘了下来。对教师回应情况的调查一线教师想必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上述情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回应吗?又该如何回应呢?通过调查,我发现教师的回应大致呈三种情景。第一种情景:教师看孩子已经将花摘了下来,又看到孩子一脸的快乐,不忍批评,只是严肃地说道:“花是不可以摘的。以后可不许再摘了。”孩子看到教师没有“处理”自己,脸上的幸福表情如水中的涟漪进一步荡漾开来。同时,孩子手里依然拿着花,似乎在征询教师的建议。教师看一眼孩子,顺手将花插在了一个女孩的头上。第二种情景:教师看着孩子手里的花,皱起了眉头,没好气地说:“花回不了家了,要伤心了。”孩子一怔,面露愧色,手里拿着花不知如何是好。回到活动室,教师要孩子将花放在植物角里。第二天来园时,教师将由于缺水而有些枯萎的花呈现在全班幼儿面前,并引导大家讨论:“花园里的花可以摘吗?谁摘了花园里的花?花摘了会怎么样?”得到的答案是:“不可以。”“乔乔摘的。”“花枯萎了。”“那乔乔把花摘了怎么办?”“今天她不要回家了。”“让她妈妈赔。”“我不喜欢她了。”“以后我不和她做好朋友了。”……乔乔坐立不安,接受着来自大家的指责和批评。“老师,我以后不摘花了。”她怯怯地保证着。之后,教师再带孩子们去花园里散步时会引导他们捡一些松果、落叶或飘落在地上的小花。孩子们十分投入,他们会把捡拾来的东西放到活动室的植物角里,经常去看看,有时还会向同伴介绍哪些东西是自己捡拾来的。第三种情景:教师看着孩子手里的花和幸福满满的脸,问道:“宝宝,你摘花做什么呀?”“花好看,摘下来送给妈妈。”教师略加思考后,召集全班孩子讨论开了:“花的家在哪里呀?”“我们把花摘了,花会怎么样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花要哭了。”“明天我们来的时候就见不到花了。”“花宝宝会痛的。”乔乔似乎在同伴的七嘴八舌中明白了什么。这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孩子们:“那这朵漂亮的紫色小花怎么办呢?”“送给妈妈。”“送给奶奶吧。”“送给外公吧。”孩子们的答案大多集中在家庭成员上。教师不置可否,继续问:“孩子们,平时谁照顾花园里的花呀?”“老爷爷(门卫师傅)。”孩子们异口同声。“爷爷浇花很辛苦的。”“爷爷还扫树叶(落叶)。”大家纷纷议论道。这时,有个机灵的孩子说了:“把花送给老爷爷吧。"教师问:“你们同意吗?”“同意!”于是,一朵美丽的紫色小花经由摘花孩子稚嫩的双手送到了爷爷的手中,大家都笑了。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又问道:“我们想送花给妈妈,怎么办呢?”“可以画一朵。”“可以用漂亮的色纸折一朵。”那天晚上很多妈妈收到了孩子的礼物:一朵或几朵自制的美丽小花。第二天,教师又带孩子们到花园里散步,并对孩子们说:“你可以找一朵你喜欢的花,轻轻地摸摸她,和她说说悄悄话。如果你有什么心愿的话,也可以对她许愿,也许会变成真的。”孩子们乐开了花,各自找到了喜欢的花,闭起眼睛,握起小拳头,说:“我想要托马斯小火车。”“我想要漂亮的衣服。”“我想要妈妈第一个来接。”……对教师三种回应情景的分析无疑,以上三种回应情景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花儿好看我不摘”的主题目标。然而,见微知著,不同的情景折射出的是教师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智,获得的是不同的教育效果。第一种情景中的教师比较随意,她是“无为”的,她只是温和地告诉了孩子“这是不对的”。可以看出,她有颗温柔的心,爱孩子,更尊重孩子爱美的天性,这样的教师很有亲和力,易为孩子所喜爱。不过,她顺手将花插在女孩头上,这样的行为说明这位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机智。第二种情景中的教师有控制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她有“一得一转移”。“一得”是指她在全班幼儿面前借其他孩子的声音批评了摘花孩子的行为,既可以抑制这个孩子日后发生类似行为,又有警示全班孩子的作用。“一转移”是指她抓住了孩子喜欢动手操作的特性,将幼儿对花的“可能操作”转移到捡落叶、松果等行为上来,既满足了孩子喜欢探索的心理,又避免了花儿可能面临的“厄运”。然而她也有“一失”。由于她当众批评了摘花的孩子,所以很可能让孩子因害怕再遭批评而疏远她。如果她能够在事后抱抱孩子,告诉她:“以后不摘了,老师依然很喜欢你。”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因受批评而产生的心理伤害。第三种情景中的教师善于引导。看得出来,她是位成熟型的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捕捉教育契机实现教育目的方面体现出较高的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三部曲”很有效。第一步问清原由。“宝贝,你摘花做什么呀”,以免“错杀好人”。孩子的回答显示出:第一,她没有恶意,她爱花;第二,她爱妈妈,要把花送给妈妈。内心如此美好的孩子实在不适合用批评的方式对待她。那怎么办呢?第二步投石问路。虽然她也是借孩子的话说明问题,不过她问的是“我们把花摘了,花会怎么样啊”。这很巧妙,对事不对人,缓解了摘花孩子的心理压力,为孩子留足了“面子”,保护了她的自尊心。第三步让孩子送花。面对孩子们送花的各种建议,她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话锋一转,引导孩子们回忆“平时谁在给花园里的花浇水呀”。于是,难题迎刃而解了,非常具有艺术性。同时,她还用画花、折花的替代法满足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需要。更难得的是,她第二天的活动调整隐含了进一步的教育意图。首先,她告诉孩子如何亲近花——用手轻轻触碰花草,以满足孩子亲近花草的愿望。其次,让孩子面对花儿许个愿,将孩子的梦想和花的美好联系在了一起,既满足了孩子倾诉的心理需求,又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教育品质的提升。结语事实上,在实践中完全可能还有很多种更好的介入方式,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教师介人方式方法的好坏,而在于和更多的教师达成共识,即不同的教育行为背后是不同教育理念的表达。教育无小事,事事可育人。作为教师,我们要铭记教育的使命,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握好寻常时刻,于细微处点亮幼儿的心灵之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0 15:40 , Processed in 0.039784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