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生病受伤更可怕的是你的不接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22:3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式辞职回家带孩子的时候,双双已经满18个月了。当我带她出去散步的时候,她几乎完全拒绝自己走路,每次溜达我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我在遛她还是她在遛我。遇到陌生人时,双双立刻埋在我的脖子窝里不动了。如果见到熟悉的邻居,她也只是谨慎地在我的怀里不做任何反应。即便对方是小孩甚至婴儿,双双也觉不和对方有任何接触。格格妈妈每次见到我俩,都会说同一句话:“双双,下地和格格玩吧。”之后双双都会立刻警惕地抱住我,告诉我:“不要!”
    虽然小区里与双双同龄的孩子都在满地撒欢,我仍然不介意女儿的严重认生。我相信,她的认生有她的道理。虽然她说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道理就不存在、或没有意义。只是我对此确实很好奇,是什么让孩子如此恐惧外界交往呢?在双双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妈妈、爸爸、姥姥、爷爷和奶奶。这个人数,听上去倒是不少了,但是双双交往的大门似乎就在这几个人身后关闭了。也许这只是孩子特殊阶段的特殊表现,也许这本就是孩子的性格使然,也许有什么其它原因,我确实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又何必太介意。
    在我确实不知道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采取任何举措,只是一如既往地安抚着双双的畏惧,在她害怕的时候抱着她,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解释:“不好意思,她正在认生中。”并且,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双双:“害怕的时候可以来抱住妈妈。”虽然我对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一头雾水,但我至少能帮她将这个情绪处理掉,让这份“害怕”流出去,而不是压抑下来。
    于是,我就这样静静地在双双身边观察着,体会着。慢慢地,我形成了一种感觉:孩子户外交往的渴望是存在的,但实施这种渴望的行动力被什么东西阻碍住了。可我一时还是找不到那个堵住双双的原因。女儿每天在家至少和三个大人交往,在我上班期间,姥姥每天都带她出门散步,有时甚至不止一次,整个冬季都如此坚持。提供给孩子户外交往的机会并不少啊!
    我在开始琢磨这件事的时候,听到我头脑里有一个声音问自己:如果双双注定会成为一个不善交际的内向孩子,你能接受么?我毫不迟疑地回答那个声音:能接受,我还会爱那个样子的双双的,如果她注定就是那样!做完这个回答,我内心深处的所有的担心和焦虑一扫而光,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开始平心静气地用头脑去思考这个问题了。我暂时只想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全感构建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必须在充足的安全感下才能有发展心智和能力的可能,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首当其冲要完成这个任务,至少在2岁以前,这是他们的生存本能。这就好比我们到了陌生的城市,总想先找个地图确认一下方向一样。因此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总会在不断地试探中,这个看护者不行就换另一个继续试探。
    由于某些原因,双双身边的众多看护者属于随机交替的状态,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她持续稳定的安全感来源。更糟糕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喜欢趁孩子不注意偷偷离开,不跟孩子告别。可以想见,当双双信赖的成人经常无缘无故消失的时候,她必须面对随时突如其来、毫无准备的分离,这会留给孩子怎样的感觉。一个沉浸在担心身边的亲人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又如何对户外交往充满兴趣呢?离开家门的时候,孩子最恐惧的事就是,一回头,看不见熟悉的人了。也许,让看护者抱着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比较可靠的选择。
    我妈经常自豪地告诉其他邻居,“我家双双是最幸福的,谁家也不像我们家,家里有三个老人看她。”当时我也认同了这个逻辑,直到现在我才想通,陪伴人数和陪伴质量不一定成正比。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职业妈妈的情况,但我发现其实也有很多家庭把孩子安全感的问题解决得不错。孩子白天有稳定的老人陪伴,晚上可以和妈妈相聚。固定的陪伴人员和固定的交替规律构成了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秩序。
    接管双双之后,我基本处于24小时的陪伴状态。第一周,她好像不太相信我真的回家了,总是在玩玩具的时候偷偷看看在家里的我。第二周开始,她粘着我寸步不离,除了我以外谁靠近她她都不乐意,包括姥姥爷爷奶奶。有时我在厨房洗碗,小家伙在卧室,没看见我,就会大叫:“啊!妈妈没有啦!妈妈上班啦!”直到再看见我才作罢。
    我觉得她似乎是进入了对我的“试探期”。当成人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的时候,孩子会故意试探这种改变是真的还是暂时的,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双双发现了家里的变化,妈妈白天也不出门了,孩子内心渴望我留在家里,但又不太相信这是真的,她希望不断地通过某种方式去证明这一点。虽然大人已经用语言告诉了她,“妈妈不上班了,在家陪你。”但是对于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而言,成人的语言又哪有自己的亲身证明更可靠呢?
    第二,看护方式的问题。
    双双满19个月的时候,我带她在楼下和邻居里几个同龄孩子玩。丫丫的奶奶问我:“你们是哪个楼的?”我指指身边的大楼,丫丫奶奶惊讶地问:“这么近的邻居啊,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家孩子?”烦烦的奶奶回答她:“双双姥姥从来不跟大家近距离接触,远远地抱着孩子看我们玩,所以你可能不认识。”经她一提醒,其他的看护者们纷纷回忆起来这位引人瞩目的姥姥:“对,对,对,孩子姥姥经常抱着孩子跟我们打招呼,然后就走了,有时候把孩子护在怀里跟我们玩玩,从来不下地玩。”“对,对,孩子姥姥的身体真好!一手抱孩子一手还能提菜!”童童的奶奶补充道:“对,是这样。偶尔双双爷爷抱着孩子出来,跟我们说说话,但是孩子抱在怀里一刻也不撒手。”
    我公公限制孩子在户外的行动自由我可以理解,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满地跑,对于一个七十岁老人的体力来说,他跟不上,所以就不敢放手。虽然我不在意孩子受伤,但是爷爷承担着“代理责任”,心态还是有所不同的。比较关键的是,我妈的身体比我还好,她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去掉体力上的局限,她的心态可能更具代表性。
    (一)不允许孩子生病。
    从禽流感到手足口,从秋季腹泻到流行肺炎,如果你认为户外的人都有可能带有某种传染性病毒,那么,不论哪个季节,你都会怀着这份恐惧。
    正是因为我妈太害怕孩子生病了,所以她不敢靠近户外的人群。其实比感染病毒更可怕的,可能还是成人传染给孩子的“意识”。有一次,我看见双双手指着远处一小群人想过去看看,我妈阻止并告诉了她:“双双不要过去,外面的人都有病,双双过去,他们会摸双双,双双会生病的。双双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玩就行了,这么多人,难道还不够么……”经过一个冬天的记忆强化,双双已经被成功地驯化出了谨小慎微。当陌生人友好地向她伸伸手的时候,她像躲避瘟疫一样的反应看来也是一点一滴训练出来的结果。
                    12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5 07:22 , Processed in 0.040906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