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探究的策略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根据《纲要》精神,我在科学领域针对幼儿的探究问题进行了一年的行动研究,发现幼儿探究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质量,因此本文针对教师的指导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策略一: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帮助幼儿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发现问题是―个探索未知世界、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这有利于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内在机制就是认知发生冲突,即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策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使幼儿发现问题。

    1.提供给幼儿适度新颖的现象

    当幼儿面对未知现象时,输人头脑中的新信息与原有的旧经验并没有发生联结,幼儿因此会对新现象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事物或现象要具有适度新颖性。适度是指事物或现象必须和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新颖是指事物或现象能够引起幼儿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促进幼儿的思考。例如在“盐和盐的溶解”活动中,幼儿已经具有了有关糖和盐的一些经验,而它们的溶解现象是幼儿未知的,因此教师采用了对比方法,拿一些塑料制品、铁制品等,让幼儿把它们都放入水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看到了新奇的现象,很容易就发现“糖和盐怎么不见了”这个问题。

    2.提供给幼儿与原有经验相矛盾的现象

    幼儿已有的经验是探索、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点,与所需解决问题之间的潜在距离将构成幼儿的问题冲突。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知识固着点,知识固着点与所解决问题的潜在距离的大小,会影响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有效的探究应该基于幼儿原有的经验,而又高于幼儿原有的经验。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教师再提供海绵和泡沫塑料,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与幼儿刚刚形成的经验相矛盾,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

    策略二:设置矛盾,让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幼儿发现问题之后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探究经历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检验假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嘏设价段,但是由于假设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采取设置矛盾这个策略,帮助幼儿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进行假设或猜想。

    1.  提出矛盾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并使用头脑风暴法来让幼儿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头脑风暴法可以让幼儿习惯动脑,学习表达想法,与别人分享,也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思考方向。例如,在“可爱的小白兔”活动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小白兔要搬新家了,可是商店里的东西太多,它没有车,只有塑料袋、绳子、小筐等工具,你们能帮小兔想想办法吗?”这是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工具搬物品能既快又省力。

    2.指出矛盾的事实

    教师除了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想法外,有时还需要指出矛盾的事实,使幼儿看出原有的错误或问题的更多方面。矛盾的事实可以引起幼儿关注相关因素和可能性,进行充分的猜想,为幼儿内部的思维操作和新的思维方式的重建提供可能。例如在“蜡烛的燃烧”活动中,几个幼儿用玻璃瓶罩在蜡烛上,蜡烛熄灭了,有个幼儿解释说:“因为瓶子凉,蜡烛很热,所以用凉的瓶子扣到蜡烛上,蜡烛就灭了。”教师拿来一个温热的杯子,让幼儿再次实验。幼儿发现热的杯子也可以使蜡烛熄灭(矛盾的事实)。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使幼儿认识到以前的结论是错的,开始思考新的原因并进行探索。

    策略三: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幼儿产生并表达某种观点时,教师并不直接指出对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正如Nelson指出的:“儿童得到的真实世界的知识几乎全来自直接经验,主要来自对自身经验所作的解析,而非来自其他管道。”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直接纠正幼儿的对错或是直接代替幼儿去做,容易使幼儿疏于思考,失去探索的兴趣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将幼儿的错误作为探究的契机

    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了错误时,教师若直接进行纠正,则会阻碍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此时教师应作出发展性反应,生成新的探究活动。例如在“蜡烛的燃烧”活动中,有幼儿说:“老师,我的蜡烛滴水了。”教师并没有立即纠正幼儿,而是拿来了水,让幼儿一起来观察蜡油和水有什么不同。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了对蜡油和水的特点的认识。这是一个让幼儿更深入地认识蜡油特点的好方法。

    2.当幼儿的探:兜无法进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究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会使幼儿放弃探索,或降低探索的兴趣、失去自信。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常常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例如在“神奇的纸”活动中,有幼儿折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折出任何东西,而是一直摆弄着纸,脸上也有着沮丧的表情。教师让他演示一下操作的过程,发现他是因为无法把纸对称折叠而没能折成小船(认知冲突),教师就提供画有折线的纸,给他一种视觉上的提示。当然,教师不能无原则地帮助,甚至包办代替幼儿进行探究。

    策略四: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得出的结论当幼儿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进行处理。教师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进行,即安排团体讨论和开展各种展示活动。

    1.安排团体讨论

    探究结束阶段的团体讨论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而当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时,说明幼儿的行为在逐步内化。例如在“可爱的小白兔”活动中,幼儿进行了“小兔搬家”的角色游戏后,教师问幼儿:“你们搬的是什么,是怎么搬的?”并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争先恐后地说“我捧着球”“我把水果装到袋子里,拎过去的”“我扛着饮料瓶”“我和xx一起把箱子抬过去的”……接着,教师又让幼儿讨论用哪些方法更省力。

    2.开展各种展示活动

    教师开展各种展示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中幼儿可以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幼儿的思维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而当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去表现同一种现象时,就会发现新使用的方式注意到了前一种方式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在连续运用不同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瑞吉欧教育模式创始人马拉古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一般可以组织开放参观、成果发布会和演出三种方式,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泥工、剪贴、角色扮演等表征方式,进行探究成果的表达和交流。幼儿探究问题的研究难度较大,它是一个建立新的理论――在实践中探索――进一步形成理论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涉及到确立幼儿探究的内涵、明确幼儿探究的水平、形成科学的指导策略、提供适当的探究内容和材料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的工作都刚刚起步。本文只是笔者的初步思考,借以与其他研究者来共同探讨。




              关键词:教师引导幼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08:29 , Processed in 0.041141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