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洗手间成为幼儿活动“后台”的原因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幼儿将洗手间作为其活动的“后台”,并且乐而忘返,这一极其平常而普遍的现象反映出了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幼儿活动场所中所隐含的易于“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设计与实施中的“幼儿空场”;幼儿常规教育的弊病等。
    [关键词]洗手间;控制;常规教育
    在幼儿园中有一有趣而奇怪的现象:幼儿很喜欢上洗手间,而且在其间玩得不亦乐乎,教师不督促,就不会回来。洗手间成为幼儿活动的“后台”,在幼儿园是一较为普遍的现象。诚然,幼儿天性爱玩水,但深思之,笔者以为其许多深层内因值得探究。
    一、幼儿活动场所中所隐含的易于“管理”和“控制”的理念
    幼儿活动的场所,不论是从宏观的方画――幼儿同整体建筑风格,还是从微观的方面――幼儿一日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活动室,无不蕴涵一种易于“管理”和“控制”的理念,体现着成人世界的权威。一扇扇紧锁的幼儿园大门,高高的围墙,喻示着幼儿园无意识中将自己和外边的肚界“划清界限”,在此保留“一方净土”柬教育我们的“未来”。这诚然与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不无关系,但是,这也意味着幼儿一旦被送入园,其活动时空就被圈限在幼儿同之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割断了与社会的联接,使得幼儿园教育脱离r幼儿本该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进入幼儿园,从园内各个区域的布局来看,物质环境似“水泥森林”,固化、硬化――室外活动场地大多被硬化,绿化地带不准踩,小型风景画高悬于幼儿头顶之上,墙饰不准碰。或许这样布局是怕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被“不守规矩”的幼儿给“糟蹋”,但深层原因恐怕是为方便成人的管理,有利于成人控制“野性尚存”的幼儿。
    从教学楼内来看,走廊楼道要保持安静,这是幼儿每天的常规教育中被告诫的内容。一旦有幼儿在楼道或走廊玩耍,就会被管理者或老师发现并遣送回教室,幼儿也免不了老师的一顿“狠批”。久而久之,幼儿也渐渐地悟出一条哲理:在楼道或走廊玩耍易于被老师发现,还要挨老师批评。因此,幼儿的活动时空完全被压缩到活动室内。而活动室“几乎都是长方形的建筑。教室的一侧往往前后开门,教室内的陈设布置泾渭分明地呈现出连外行都一目了然的两个组成部分或日两个分割部分:教师的领地和学生的版图”。前一部分是教师的领地,一般以黑板为标志,大约占据了教室的五分之一左右。后一部分是幼儿的版图。活动室里的这种前后有别的布置和使用,实际预设了教师位于“前面”“主要处”的思想,使整个教室活动时空的大权掌握在“前面”的教师手里,致使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视阈之内。也就是说,所有这些设计和布置,时时处处都是为教师易于“管理”和“控制”幼儿着想,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而毫不顾及幼儿的喜好和感受。在这样的时空中牛活,幼儿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暴露在教帅的光之下,幼儿稍有“违规”之举,就会招来教师的“忠告”和制止,幼儿自己的私密性受到挑战,主体性和尊严丧失殆尽,毫无“自己”的生活可言。这必然会引起幼儿对于权威的反抗和寻找属于自己的时空。而洗手间是成人的权利和视域“失控”之处,幼儿在此能同归到真真的“自我”,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宽松的宅间,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幼儿为何对洗手间留恋忘返而情有独衷了。
    二、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与实施中的“幼儿空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贴近幼儿的乍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活动内容的选择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只是从成人的方便和喜好出发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以下案例所示:
    [案例一:串项链]
    小(2)班入园大约有一个月,班上共有19名小朋友,年龄最大的也只有三岁半,最小的两岁半。今天老师发给每位小朋友一根扁平的薄薄的塑料带,每一组一篮子几种颜色的小方块积木,让每位小朋友穿一串一色的积木项链。老师示范完后,开始在孩子中间来回指导(其间,幼儿频频要求上厕所),除了少数几个小朋友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穿了四五个积木之外,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只串了两三个,老师看到小朋友没有完成要求,禁不住对小朋友大加指责。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投放的穿项链的绳子的粗细、软硬不同,积木中间的孔的大小不同,造成这一活动的难易程度各异。幼儿首先要掌握怎样将这个塑料带捻成一根细细的绳子,教师则恰恰在这一重要之处来了个蜻蜓点水,一晃而过,活动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选取都出现了“幼儿空场”,即教师根本忽视幼儿的发展水平,致使幼儿对活动毫无兴趣。为了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不得不采取高压和控制的手段,而幼儿为了逃脱这种“高控制”的环境,以上厕所来“逃之天天”,也就不失为上上之策。
    [案例二:做月饼]
    快到中秋节了,小班组织了一次“做月饼”的手工制作活动。老师向每位小朋友发放了一个垫子、一块橡皮泥和一个小碟子,要求小朋友用橡皮泥做几个月饼,给放在钢琴上的洋娃娃吃。当老师讲规则时,成成一直低着头在手里搓橡皮泥,嘴里说着“变,变,……”(可能是老师说橡皮泥会变魔术的缘故吧)他做好了两个月饼,拿给老师看,老师只说了声:“放在自己的碟子里”。手工活动结束后,在喝水时,有一个小朋友将水撒在了桌面和地上,成成看见了,马上放下自己的水杯,从墙角处拿了块抹布,在那小朋友的桌上擦起采,这时老师看见了,一句没吭地从成成手中拿走了抹布。成成只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幼儿踢过来的“球”,井适时还给幼儿。首先,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求,这在幼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幼儿园,幼儿往往足从教师和同伴那里获得自我认识并作出自我价值评判的。成成拿着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其目的是想获得老师对于自己的好评,以此知道自己是否做得好。他很在乎老师怎么看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并从中获得自我认识。而老师却仅仅让其“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幼儿的“镜中我”的形成“往往以自己的经验或经历为基础,如果幼儿经受的是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有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从而养成自尊、自信等人格特征;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其次,撒了水的孩子,由于不遵守常规而使自己吃苦头――水撒在桌子上和衣服上了。成成能够在其他小朋友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时,如果教师以成成为榜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就会比平时对小朋友进行“喝水时不准说话”“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特别是对比自己年龄小的”等等说教强多了。当成成拿抹布去帮助小朋友擦桌子时,老师应对其行为予以表扬,而不能麻木不仁,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退缩。总之,如果教师无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反应,这些消极的情绪就会发生迁移,不但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活动的投入程度,而且会使幼儿将自己的注意力游离于教师组织的活动之外,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活动的“后台”。
    [案例三:画手影]
    小三班在进行美工活动。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了一张纸和一支铅笔,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手画在纸上。老师先做了示范。然后小朋友开始自己画,老师在小朋友中间巡回指导。小朋友毛毛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描画,但是越画越吃力,快画到小指时,他把手收了起来,舒了口气,又开始画时,手怎么都按不到原来的位置了。老师走了过来,“毛毛,怎么了?”“老师,我按不上去了”。“真笨,这样不就行了”。老师说着拿起毛毛的小手摁在纸上,用铅笔一下子就替毛毛画完了。
    在这一活动中,老师不恰当地介人和帮助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探究的机会,降低了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这是有悖于幼儿独立性的养成的。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将不再积极地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是等待成人的帮助,当成人无暇顾及时,他就会无所事事,脱离开教师正在组织的活动,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如十扰同伴或一卜厕所等来引起成人(教师)的注意或寻找自娱。
    三、幼儿园教育中常规教育的弊病
    近代经验自然科学对教育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于“秩序”的追求,在幼儿园教育中体现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划一一性。孩子从小班人园直至大班离开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就像物体的影子伴随物体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可以从幼儿教师对常规教育作用的认识中得到印证。一谈起常规教育,幼儿教师话语中往往是“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句话。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下列案例所示:
    肖老师轻声地念着下面的童谣,眼睛盯着幼儿的举动。
    森林里,静悄悄。
    小动物,要睡觉。
    猫头鹰,去放哨。
    大灰狼,四处瞧。
    肖老师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很轻:“森林里――”并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直到所有的幼儿都安静下来不出声。当肖老师念到“小动物,要睡觉”时,幼儿都要歪着头,双手放在肩上托着头,眼睛要闭上。肖老师一边念着童谣,一边检查幼儿是不是做到了。突然,肖老师高声说道:“请――坐――好!”这时幼儿身子要立即坐正,齐声说:“坐――好――了!”
    诚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常规教育,也就难以成就规矩。在幼儿园进行常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这常规教育的背后不难看出,正是我们对于整齐划一的追求,无形之中泯灭了幼儿的个性。因为这种整齐划一只不过是外力强制下的表面现象,并不是幼儿自身内部秩序感的展示。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所追求的效果可以从这首儿歌中得到体悟:“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但是,活泼好动,顽皮是幼儿的天性,这同时也正是教育实现其价值,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个性的必要条件。但是教师却对此予以控制,无情“封杀”。幼儿需要常规,但是更需要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而我们成人为了成就这些所谓的“方圆”,不惜为幼儿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矩”,将幼儿禁锢于其中。教师为幼儿设置的各种规则“仿佛一个又一个木桩立在教室的中间,将幼儿圈限于其中”,幼儿每天穿行其间,稍不留心,就碰得鼻青脸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无时无处不在忍受这种痛苦的煎熬,为求得一个安全之所,洗手间成为幼儿惟一的可选之地。
    总之,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成人本位”的幼儿教育依然在“大声说话”,成人的权威依然处处隐现。正如福柯所言:“如此情形形成了(教师的)权利的毛细化,(教师的)权利无所不在,(教师的)权利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布满任何角落。”(注:括号中的内容为笔者引用此语时所加)幼儿的活动时空、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过程,无时无处不在“言说”着教师的话语(规则)。幼儿为了寻求一处属于自己的“安静”之所,就只有去其活动的“后台”――洗手间了。
    (赵军海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洗手间里幼儿常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9-21 18:55 , Processed in 0.058394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