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父母是否应该指责制止?家长是否细心观察过孩子发出的信号和信息?家长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孩子的“淘气行为”,包括那些让家长感到不愉快的事情?……上周日上午,知名早教专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文忠博士,受积木宝贝成都中心邀请来到成都,为众多年轻父母支招,帮助大家读懂孩子,科学养育。 行为正面,先纠观念 讲座开始,王文忠先让大家看一张图片。画面远处,貌似有一名长发长腿的年轻女子,美好的背影让人猜想该女子一定是一位美女。随后,展示了第二张同一场景镜头拉近的照片,现场听讲的家长一下子都哄笑了起来。原来,照片中人物是一名肩上扛着深色拖把、身穿白色汗衫的老头儿。“这个简单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今天讲座的主题:一个人的心理,取决于他的认识。” 王文忠说,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观念或认识。对于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现象,如果人对这个问题和现象的认识与观念不同,那么由此产生的后续行为、情绪都会完全不一样。 “试想想,你3岁的孩子,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沉着个脸,大人对他打招呼、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也不看你。这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王文忠说,对于这件事,大人或许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观念,而这些不同的想法和观念,就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如果家长因此觉得孩子叛逆、与自己不亲,甚至认为孩子冷落了自己,猜测孩子不理自己,却一定会理会家里的其他成员,那么,家长就会越发觉得沮丧、生气、失望。如果家长不是强行要求孩子与自己互动、回应,而是倒一杯水,静静地观察孩子,想像孩子是在思考人生,孩子有可能是未来的爱因斯坦或者黑格尔,那么,家长自然不会出现上述的负面情绪和反应。 观察孩子,反观自己 讲座现场,不少家长都是带着宝宝前来听讲的。随着讲座的进行,宝宝的说话声、哭闹声让会场更加热闹。此时,有的父母便坐不住了,开始对哭闹的宝宝严厉管教,或者将宝宝抱出会场。突然,一个宝宝很大声地叫了一声,整个现场都听见了。王文忠听见后立即夸赞,并且要求工作人员给这位宝宝一份礼物作为奖励。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捣蛋鬼,关键是要读懂他,给他创造愉快的环境。”王文忠解释说,不少家长都觉得在公共场合,孩子的哭闹影响了别人,自己也没面子。“孩子之所以说话、哭闹,可能是他想喝水或者有别的需求,家长一定要用心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细心观察孩子发出的信号和信息。”王文忠说,观察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观察自己的行为。 家长是迟钝还是敏感,可以从能否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思考。是接受孩子的行为还是拒绝孩子的行为,与孩子合作或干涉孩子,管教孩子时,是基于保护自己的面子(或给自己减少麻烦),还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王文忠说,思考清楚以上的几个方面,家长对孩子和对自己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