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的声音与儿童的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2:5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作者通过对幼儿声音的细腻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的声音是一种“原声音”,不仅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层面上有意义,而且常常蕴涵着农厚的理性味道。捕捉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意愿、发现儿童的哲学、关注儿童的成长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儿童的声音;儿童哲学
    在色彩纷呈的语音世界中,幼童的声音是最生动的,它的每一个字符和扦凋,都几乎充满了童趣。透过直观的童趣,沿着巾外到内的思考链条深入探寻.人们还会发现童趣中隐含着意义,隐含着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人们可能不易接受。但事实上,儿童确有自己的哲学,,当我们承认哲学不仅存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而且还存于人类所有生命的运动中,就不能无理地将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有意义的声音从哲学的圣地里铲除。从哲学的发生机理上看,它是一种引发某种意义的思维运动,犹如有根、茎、花、果的一棵树。每一个能思考的人,都有这样,―棵树;每一种有意义的思考,都在与哲学打交道。葛兰四说得很精彩:“很难想像,一个会思考的人不是哲学家,也很难想像,有什么人不是哲学家,因为思维是为人本身所固有的”捕捉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意愿、发现儿童的哲学、关注幼儿的成长是本文的真正日的所在。
    一、儿童声音的内质分析
    笔者依据声音的真实性维度,把声音具体划分为“原声音”和“代声音”两大类:―类是发自内心表达的、有实际意义的声音,笔者将之称作原声音,它完全代表着个体的意愿,与个体的生活经验自接相联;另一类不是发自内心表达的、而是根据某种外部需要或期待所表达的声音,笔者将之称作代声音,它不是真正代表个体的意愿,与个体的经验也是间接相联
    而“原声音”又应该包括原创性原声音和再生性原声音两大类:原创性原声音指根据个体经验发出的、完全代表个人意愿的声音;再生性原声音指将他人的声音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与个人体验相联系而发出的、完全代表个人意愿的声音。
    “原声音”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真实的声音。我们发现,在儿童社会的声音中,“原声音”占绝对的优势,这是儿童社会化程度低,很少受成人社会功利左右的结果。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儿童的“原声音”是生命个体内部矛盾的真实反映,表达了认识发生发展过程。假如我们跟踪某一个幼童,将他某个维度的“原声音”用时间的链条串起来审视,我们会看到个体“原声音”生动的演进过程。可见,“原声音”既是个体内部矛盾的外显,也是个体成长的标识物,它展示个体某个阶段的创生过程。”
    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原声音应该受到更充分的尊重,其表意部分,常常是幼小生命个体对世界的一种需求、一种评判、一种向往、一种倾诉。教育者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善于鼓励其“原声音”的表达。倾听与鼓励,是消除儿童心理世界的阴霾、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最有效的良药。
    儿童的“原声音”源于实在环境的同时,与实在环境的碰撞也从未间断,这种碰撞是谋和,又是平衡。正是在碰撞→谋和→平衡的进程中,闪现着儿童的精神与哲学。换言之,儿童的“原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哲学的胚胎。
    二、儿童的“原声音”和儿童的哲学
    (一)从“给妈妈扣0分”看幼儿“反向转化”的原始哲学倾向
    我的钢琴课给幼儿留了作业,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积极主动完成当天的训练量时,画一颗小星星。这一天,冯迪(5岁女孩)来“还课”,练习曲以及相应的儿童钢琴作品弹奏得很规范。当我给她打了一个鲜红的100分后,她严肃地告诉我:“我天天认真弹琴,可是妈妈一颗星都没给我画!”“那怎么办呢?”我问。“给妈妈扣分!”她严肃回答。“扣多少分呢?”我又问。她稍稍想了想回答说:“扣0分!”说完,侧脸看看妈妈有什么反应……(张华)
    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个著名哲学思想是反向转化(Enanfiodromia),被用来说明事物变化过程中对立面所发挥的作用,如“生转化为死,死转化为生”“创造转化为破坏,破坏转化为创造”,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着丰富的反向转化的思想,例如,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老子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都富有辩证的哲理。而我们的幼儿何以在面对一个两难问题――不给妈妈扣分有失于原则,给妈妈扣分有失于感情,谁能如此聪慧的辅之以阴阳平衡之道呢?仔细探寻,人们还会发现,类似冯迪小女孩思想中这种原发性反向转化的萌芽随处可见。例如张硕(4岁)看着自己喜欢的大鲤鱼要被杀掉烹饪的时候,焦急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最;不喜欢吃鱼了,你不要杀它了,行吗?”陆晓(5岁)在评价妈妈爸爸时说:“妈妈最好,可她不愿意给我吃羊肉串,爸爸也最好,就是天天晚上不爱回家”等等。其实,幼儿个体还不具备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那么他们依据什么能把握无情之情的理和无理之理的情呢?荣格等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反向转化不仅是宇宙自然的规律,而且也是人心的规律和心理变化的一种趋势。人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作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尽管略有偏激,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人拥有许多与生俱来的东西。所以,容笔者这样表述,“给妈妈扣0分”等原声音是儿童原始的哲学冲动在后天环境关照下的一种表露。它告诉人们:幼儿有自己的思维和评判方式,在幼儿的世界里,飘落着许许多多的“平衡”“中庸”“转化”的哲学花瓣。
    (二)从“我要当爸爸的爸爸”看幼儿最初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处世哲学和生存之道
    我问儿子文清(4岁):“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期待他回答:长大做一名钢琴家。谁知他却回答说:“我长大要当爸爸的爸爸!”语气很坚定。我惊讶地问:“为什么?”文清回答说:“那样我就可以打他了。”他爸爸只是偶然有一次高高抬起手轻轻落下,“打”了文清一次。文清当时问爸爸:“你为什么打人?”爸爸回答说:“因为我是你的爸爸,你表现不好,我有责任教育你。”文清没有再言语。(翟天红)
    如果把文清的声音看作是小孩子一时的发泄,那未免过于简单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意义语言是思维的结晶;文清的话是有声的意义语言。如果我们对文清声音背后散状的、不够系统的、却含有深刻意义的思考进行一番梳理,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彩。
    众所皆知,感觉和知觉虽然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感觉只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反映。我们的文清,不仅感觉到了“爸爸打儿子”的事物个别属性(当然,幼儿的感觉常常是片面的),而且能将与“爸爸打儿子”事物相关联的多个标点串联起来――“爸爸打了我”“爸爸不该打我”“爸爸不知道被打的痛”“我要爸爸知道挨打的滋味,以后就不会打人了”“我还小,不能打爸爸”“我长大了要做爸爸的爸爸,好打他”――作为一个整体知觉者,真是令人赞叹。幼儿有他们自己的生存哲学或者说处世之道,其最初的表现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一种联动反应,如:婴儿的啼哭,是因为饿了(或者其他理由),婴儿的兴奋,是因为妈妈来喂奶了等等。在感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原始的生存之道和处世哲学的因果联动,就可能演进为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火花。让我们再欣赏几个反映幼儿生存之道和处世哲学的美妙声音:
    (1)一天,儿子王小根(4岁)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情绪很不好。我问:“怎么了?”小根说:“纪文道不喜欢我了。”(纪文道及其同园同班的一个女孩)我问:“为什么呢?”小根:“她喜欢更好的了。”我问:“你喜欢她是么?”小根:“是的。”我说:“那你应该告诉她呀?”小根:“她本来就知道的,为什么还要喜欢别人呢?”(徐虹)
    (2)一天,我批评儿子故意用哭来恼人,三岁的儿子大声反抗说:“我是发自内心的哭啊!”(筱虹)
    (3)三周岁女儿开始送往幼儿园了,她在最初的一些天里和妈妈分手总是哭个不停。有一天她大哭时,我心疼的流起了眼泪,女儿却突然止住了哭声说:“别哭了妈妈,我哭半个月就好了。”“哭半个月”是幼儿园老师的话语,三岁的女儿竟然在此时恰当的用来劝慰妈妈,我又惊又喜;当然,我的哭声一停,她又哭了起来……(金宝)
    透过这些美丽的声音,我们发现,儿童世界里秘密存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偶尔也和成人分享的处世哲学和生存之道,在环境的作用下,他们会循序地生长。
    当环境激发了个体的动机后,幼儿的内趋力也是很强大的,其感知的发展也越来越积极主动,这使他们的生命充满了可能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成人的呆滞的生命,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容器,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间儿童世界精彩的原声音就是蒙台梭利理论的最好佐证之一。
    (三)从“你已经是最好的老师了”看幼儿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
    钟昕(6岁男孩)是钢琴学习最困难的一个,缺乏节奏感,也缺乏练琴的毅力。有一天上课,我看到他满头大汗却毫无进展,就不想再教这个学生了。我委婉地对他说:“钟昕,我建议你换一个比我好的老师教你吧。”他不高兴了,一直没吭声。下课时,他走到琴房门口,突然回头朝我大嚷一声:“我不要换老师,你已经是最好的老师了!”然后“咣当”一声把门撞开走了出去,她的妈妈也尴尬地跟了出去……钟昕的声音令我汗颜,那一刻,我认定,钟昕也是我的老师……(实华)
    如果一种语音能震撼人心,能“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凹能净化人的灵魂,那么,这种语音的意义创造者一定是大师级的人物――笔者由衷地这样认为。
    早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就指出:通过直觉活动,完全可以发现理性活动的轨迹。他认为,直觉本身就是一种理智活动。钟听的原声音既是一种“经验性”直觉的外显,又具有思辨意义,它是充实的、自信的,甚至是自觉的、理性的。其理由有三:
    第一,“你已经是最好的老师了”的判断,不仅反映了幼儿的评价能力,还隐含着“我的钢琴没弹好,我并没有怪罪你老师,是我自己没好好练习”的深层语义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思想,尽管幼儿还不能自我体察。
    第二,“我不要换老师”的意愿表达,显现了6岁幼童主体意识的觉醒状态。在对待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和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并能依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教师。
    第三,听了“换老师”的建议,钟昕不高兴,不吭声,大喝一声后撞开门走了。透过现象,我们不难看见事物的本质:我们的钟听伤心了,因为他察觉到老师不喜欢他,不愿意教他了;我们的钟听愤怒了,因为他窥测到了成人的虚伪――不喜欢教我就直说,何必那么绕着弯子呢?虚情假意!
    6岁的钟昕不是大师却胜似大师,他同千千万万的儿童一样创造着表达意义的声音:敢于说出成人不敢说的话语。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如果不出现那个小女孩的“原声音”,那个穿着“新装”的皇帝说不定今天还在光着屁股呢!儿童创造着在成人世界已经少见了的纯真,儿童展示着捍卫真理的无私无畏。
    三、结语
    走进幼儿的世界,倾听幼儿的原声音,你会感到那是一种能矫正你人生航向的宝贵的东西,在情感骤然升华的瞬间,你会感觉他们不仅值得爱,而且还值得敬重……
    尼采把自己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说成“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书,是真正属于高山空气的书,是从真理的最深处诞生出来的;像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任何盛器放下去无不满载而归”。但是,如果尼采能静下心来,仔细倾听儿童世界声音的话,他也许会说:儿童的声音才是从真理的最深处诞生的,儿童的声音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在儿童的世界里探寻才是无不满载而归的。
    笔者以为,一位真正的哲人应该能做好两件事:其一是创造意义,其二是培育自己的“平常心”。创造意义是发掘生命潜能的过程,它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重;培育“平常心”乃是与宇宙万物融合的过程,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朴素情怀。我们的幼童不仅同所有的哲人一样,时时在创造着意义,还得天独厚地拥有着“上帝”赐予的平常心,所以,幼童是某种意义的哲学家。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关键词:儿童声音与儿童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0-5 07:16 , Processed in 0.040739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