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随笔:爱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3:4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随笔:爱的教育
    《让关爱从这里开始》(详见本期32页)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爱的教育”是这个案例的灵魂和核心,教师用宽厚而细腻的教育,观察、引导和启迪着幼儿,使孩子们获得人生之初的“同情之心,仁爱之举”。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各领域关键经验的识别与判断、对幼儿的关注和了解、对教育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培养孩子的同情之心、仁爱之举
    同情心是一种宝贵的情感,一直被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认为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础。培根曾说过:“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孟子也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说,同情之心是爱的萌芽,是仁爱的基础,更是做人的基础。幼儿早期的同情心是良好社会行为和品质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幼儿期重要的关键经验之一。
    作为社会性领域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也有相关的要求,让孩子们懂得“爱护动植物”。当代科学教育特别强调,在幼儿的科学探究中要体现出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当教师带领孩子们探究动物时一定要十分小心,不损坏它们的家,不打扰它们在家里的生活;当要在室内喂养某个动物时,一定要为动物营造一个让它们感觉到和自然环境一样的家,满足它们的基本需要,保证它们的生命安全。可见,同情心是幼儿在自然与社会领域的学习中都必须获得的关键经验。
    但同情心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要靠精心培植和细心呵护。幼儿时期尤其是幼儿早期,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使得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明显的泛灵论的特点,他们认为小花、小草、小鸡和小鸭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而且,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心和喜爱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天生与小动物有亲近感。因此,利用幼儿接触、饲养和探究小动物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同情和关爱,是培植幼儿同情心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关注个体差异,寻求教育契机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原因,孩子在进入到幼儿园时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文中的嘉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陈老师宽容、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描述使我们看到一个富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嘉嘉:一个比同龄伙伴更天真幼稚、活泼率直、愣头愣脑、毛毛糙糙、没轻没重的小姑娘,把小鸡捏死了自己却全然不知,同伴都伤心流泪她却依然笑哈哈,还总是用别人难以承受的粗率动作表示问候、亲热和友好。这是一个极为简单、外露而可爱的孩子,她几乎意识不到她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尽管从表面上看幼儿的行为是负性的,但她的初衷是积极友好的,她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但不知道如何适当地表达,才对小朋友和小动物做出那些过激的行为。对于教师来说,用这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又积极的视角,看待幼儿园中嘉嘉这类小朋友的这些特点和良好的初衷是至关重要的,是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案例中的陈老师不仅拥有这样的视角,而且自始至终都在通过积极的互动,适时指导、点拨。
    案例也提示我们,嘉嘉是一个必须要积极引导和耐心教育的孩子,否则,她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包括心爱的小动物),失去(甚至没有)朋友。为了将她可能给同伴(包括心爱的小动物)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是伤害降到最低,对她某些行为适时而坚决的制止是非常必要的。如她在往同伴身上猛扑以表示亲热时,在使劲拽小兔子的尾巴时,在用力捏小鸡时,教师都要有一定的预测和预防措施。凭经验,陈老师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她在“用眼睛追随着和小鸡玩的孩子们”,要不是一群孩子挡住了她的视线,也许惨剧不会发生。
    然而,要真正避免那些消极的具有伤害性质的行为发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激发起嘉嘉内在的同情心和正确的表达情感与友好的方式。
    了解行为后果,在失去中学会同情与珍惜
    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影响,而且研究指出,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会取决于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很难预料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常常好心办坏事或无意中办了坏事。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幼儿真实生活和真实事件的具体情境,让幼儿不断意识和体会到行为的后果,对幼儿社会性经验的积累和品格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鸡事件”对小鸡的主人、对捏死小鸡的嘉嘉、对喜欢并关心爱护小鸡的班里其他幼儿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幼儿体会到小鸡之死带来的后果,幼儿体会的深刻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意识、预测,影响着幼儿同情心的激发和同情的程度。如果教师只安慰小鸡的主人,只教育肇事的嘉嘉,关心小鸡的全班幼儿就都失去了一次生动的受教育机会;如果教师不让全班幼儿关注和觉察到小鸡主人失去小鸡时的伤心,不去反省和体察自己失去一个精心饲养了很久的小玩伴的心情,不去引导嘉嘉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动物和小朋友带来的伤害。孩子们从这次事件中收到的教益和获得的发展都将是外在和有限的,缺乏深刻性和长远影响。
    陈老师在“小鸡事件”中尝试采用了一些旨在使孩子们看到行为后果和调动内在体验的教育策略,而且几乎全班的幼儿都陆续参与了活动并目睹了事件的基本过程。小鸡的死让小鸡的主人“大惊失色,立即哭了起来”,声明再也不给他们带小鸡来了;其他小朋友因为小鸡死了带着“慌张而气愤的表情”,不断地指责和埋怨嘉嘉,他们看到了小鸡的主人很伤心,看到了老师心疼的表情和动作,看到了老师有些湿润的眼睛,而且在老师的启发下已经意识到小鸡再也不能和他们玩了,他们再也看不见小鸡了,感受到“小鸡多可怜呀”;而捏死了小鸡的嘉嘉从一开始的全然不知、满不在乎,到后来也哭了,还向小鸡的主人和小朋友道了歉,最重要的是后来嘉嘉终于知道应该轻轻地接触小鸡,不伤害它了。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陈老师都能够根据不同孩子的语言与行为、表情与心情,随时调整自己的引导性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到“小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可以说活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步步深入的。最后给小鸡举行的葬礼加深了幼儿对小鸡的同情与怀念。这个典型事件成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育的契机。
    情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有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关注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所发生的“失去”事件。“小鸡事件”就是一次让幼儿理解“失去”的时机,通过这次典型事件,应该让幼儿懂得,当失去心爱的小动物时,有关的人尤其是和它亲近的人(小鸡的同伴、它的主人、小朋友和老师)都会伤心、流泪;大家要记住小鸡,记住它的样子,可以在埋葬了小鸡之后,让孩子们说一说、画一画小鸡的样子,回忆和交流在喂养小鸡、与小鸡一起游戏时的有趣故事。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在幼儿表达和交流之后,将心爱的小鸡和美好的回忆用绘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角,供幼儿长时间分享和交流。
    当然,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作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为正如《纲要》中所阐述的,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对于案例中的嘉嘉,尽管通过本次事件激发了她一定的同情心,让她学会了如何喜欢和接触小鸡(不使劲拿或抓),但并不能证明嘉嘉就此获得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同情心,也不能保证她在日后接触其他小动物时不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今后不断的随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最好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与家长达成基本的共识,并请家长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契机进行随机教育。一定要提请家长注意:嘉嘉不是出于恶意,而只是不会表达对同伴和小动物的友好行为。
    编辑:cicy   
              关键词:教育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5 21:31 , Processed in 0.040421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