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语言运用失当的几种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22: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的语言虽然没有科学性、逻辑性的错误,但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针对性不强,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现象一:“拖泥带水”的导入语
    案例:在中班数学活动“比比谁最多”中,王老师借助“郊游”这个话题导入:“小朋友,春天到了,你们瞧,小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美丽的迎春花儿开放了,春天多美呀!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农民伯伯可忙了,他们都在忙着播种呢……春天到了,你们最喜欢干什么呢?”幼儿说:“我喜欢到外面去玩。”“我喜欢去放风筝。”……(幼儿七嘴八舌,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王老师使劲敲铃鼓,待幼儿安静后说:“春天到了,你们喜欢郊游吗?喜欢到哪里郊游?”(教室里又一次沸腾起来!)王老师又一次使劲敲铃鼓,示意幼儿安静,同时出示一幅图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这儿多漂亮呀!这儿有树、有花……请你数一数,它们都有多少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对策:教师导入语就像是一个引子,它能巧妙地把幼儿引入话题或情境中,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清楚活动目的,在组织语言时既要兼顾幼儿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做到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要避繁就简,力求开门见山,直接而自然地导人。案例中,王老师过多地描述春天,无形中冲淡了数学活动“比比谁最多”的学习要求,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建议:王老师不妨这样导入:“小朋友,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出去郊游可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今天也结伴去郊游了,你们瞧,它们手拉手走来了。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去郊游了?它们各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现象二:“颠来倒去”的归纳语
    案例: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中,张老师让幼儿用两两结对的方法为小圆片找朋友区分单双数,并在幼儿自主操作后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小朋友真能干,用4个、5个小圆片做找朋友的游戏,你们看,像这样上一个下一个,上一个下一个,让小圆片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手,就像我们小朋友出去做早操时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都排好了以后再看看是不是都找到朋友了,谁没有找到朋友?谁找到朋友了?……像4这样都找到朋友的是双数,像5这样有一个没有找到朋友的是单数,请你们再为6个小圆片、7个小圆片找朋友,看一看是不是都找到朋友了?谁没有找到朋友?谁找到朋友了?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为什么?……”
    对策: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行为,经常会提出一些带有指向性和规定性的语言,并进行一些规律性和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这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教师的语言指向与要求越明确效果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归纳和总结时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表意要恰到好处,简单易懂。案例中张老师的语言因为“颠来倒去”而显得没有头绪,好像绕口令似的,最终把孩子领进了语言“迷宫”。
    建议:张老师可以这样归纳:“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让小圆片两两结队,知道了4个小圆片都找到了朋友、没有落单的就是双数;5个小圆片还剩下一个没有找到朋友,有落单的就是单数。在1~10的数字中,我们知道了4是双数5是单数,那么其他几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呢?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好吗?”
    现象三:“明知故问”的询问语
    案例:在大班社会活动“我长大了”中,李老师在活动中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幼儿:“喜欢。”李老师又问:“你们觉得老师讲的故事好听吗?”幼儿:“好听。”李老师接着说:“好吧,你们准备好了吗?我可要讲故事了。”幼儿:“准备好了。”……
    对策:“师问幼答”是课堂教学少不了的形式,但是不能无疑而问,更不可明知故问。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设问语言应对他们理解活动要求和内容、有效参与活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来设计问题,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并激发幼儿的兴趣,带动活动深入发展。案例中的“是否喜欢”、“是否好听”、“是否准备好了”等问题对教学没有实质性意义,让幼儿回答这样的问题易造成幼儿思维的简单化,不能养成幼儿深入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建议:李老师可在活动中这样询问:“小朋友,你怎么知道你长大了呢?长大了,你会做些什么事呢?……”
    现象四:“不胜其烦”的点拨语
    案例:在大班美术活动“滑稽小人”中,幼儿按照要求摆弄操作材料。钱老师不停地来回走动并反复提示:“你先想一想,再拼一拼,最后画一画”。“你可以尝试把小人的头换成其他的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什么样的小人看上去就很滑稽了呢?只有跟我们平常的人不一样的,你也可以试着把小人的身体变一变。”“把小人衣服换一换是不是看上去很滑稽了呢?”……
    对策:点拨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关键处点拨能让幼儿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的盲区,获得知识和情感的“高峰体验”。但点拨要适时、适度,无论是直接点拨还是间接点拨,教师都应以协商、激励等口吻给幼儿以适当的提示,而不能“如影相随”,喋喋不休。尤其是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情况,不能面向集体而应单独点拨。案例中钱老师的点拨就显得有点“婆婆妈妈”,这样可能会干扰幼儿,甚至会误导幼儿按照其某些多余的提示语去行为。
    建议:钱老师应尽量避免来回不停的走动,如巡视中发现××幼儿有创作困难,不知道如何把小人变成滑稽模样,钱老师可适当点拨:“样子古怪的才会让人感到滑稽,你先想一想,再试着变一变,变变小人的头、身体、衣服或者动作等,最后再画一画……”
    现象五:“面面俱到”的评价语
    案例:在大班社会活动“我爱家乡”中,田老师在活动结束时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做了如下评价:“通过今天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在××,还知道了在我们的家乡有美丽的名胜古迹(列举了家乡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我们的家乡真美呀!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后更要建设家乡,要让家乡更美好。(田老师憧憬了家乡可能的变化和发展)……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田老师表扬了一大串名单)……”
    对策:教师的评价常常出现于活动进行中或活动结束时,可以是肯定的、赞赏的、鼓励的,也可以是批评的、否定的,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活动进行中的点评一般比较简短,但必须有个性和针对性。活动结束时的点评,往往是针对活动比较全面的总结性评价,教师要抓住核心,突出“亮点”,不必面面俱到,否则,达不到评价活动的目的和效果。案例中田老师的评价涉及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方面面,却削弱了社会活动特有的教育价值,对于“我爱家乡”“怎么爱家乡”这一核心目标没有重点突出。
    建议:田老师的评价应突出“爱家乡”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家乡是个了不起的城市。我们小朋友不光要从心里喜欢它、爱护它,长大以后更要把它建设好,让它变得更漂亮,让更多的人都喜欢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0 05:02 , Processed in 0.041503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