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效利用幼儿同伴间教育资源的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7:3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大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同伴间的教育资源,通过幼儿间积极评价、相互制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良好行为习惯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针对大班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运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同伴间的积极评价
    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处于他律阶段,尚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他们常把教师、同伴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尺度。针对这一特点,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我尝试开展多种同伴间评价,促使幼儿自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相互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发幼儿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幼儿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在常规教育中,同伴间相互激励的评价实效性较强,他们根据具体情景,在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同伴间以友爱的情感、真诚的语言进行准确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这极大地调动了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幼儿以愉悦、高涨的情绪约束自已的言行,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发展状态中。如:班级开展评选“文明之星”活动,有的幼儿提议芮芮小朋友当“文明之星”,说她“上课、午睡、午餐很文明”,可她的同桌立刻反对,说她“经常骂人”,只有改掉骂人的毛病才可以当“文明之星”。芮芮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之后,接受同桌的建议并付诸行动,第二个星期评选“文明之星”时,她的同桌说她已经改掉了骂人的毛病,推举她当选“文明之星”。正是这种与同伴相互作用中行为结果的自然反馈,促使芮芮进行了反思,改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形成了正确的行为方式。
    2.相互竞争性评价。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大班幼儿已具有竞争意识,他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会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营造竞争的氛同,幼儿在竞争中相互评价,在评价中看到同伴或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如:担任幼儿园升旗的“小旗手”是每个幼儿都会有的想法。教师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在班上开展竞选“小旗手”的活动。幼儿和教师一起讨沦竞选“小旗手”的标准,他们认为小旗手应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做事迅速,站队姿势标准,物品摆放整齐,床铺收拾整洁。教师和幼儿一起制订“夺小红旗”评比表,每天幼儿自评,然后大家复评,最后统计每个幼儿获得小红旗的总数,比一比谁获得的小红旗多,多者可当选为小旗手。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会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还主动观察同伴的行为,当同伴的表现比自己更突出时,他们会你追我赶,争取超过他人;当同伴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提出善意的建议。这种同伴间积极的竞争氛围、竞争性的评价,促进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策略二:同伴间的相互监督
    大班幼儿已掌握一些道德标准,具有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他们常会拿别人的言行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作比较,然后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当他们觉得别人的行为与行为规则不相符时,会产生正义感,督促其改正。教师利用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在班上开展同伴间进行全体性与个体性相互监督的活动,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制约,使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集体性相互监督。
    集体性相互监督是全员相互监督,人人都是监督者,也都是被监督者。在常规教育中,有些常规要求是共性的,是全体幼儿必须遵守的,为了让全体幼儿自觉遵守,教师采取全体幼儿共同承担监督责任的措施,让同伴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如:开学初,班上建立班长责任制,有负责上、下课秩序的班长,有监督洗手的班长,有检查物品是否摆放整齐的班长,等等。全员参与,每个幼儿承担某一方面的职责,每个班长各司其职。幼儿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既能起到监督他人的作用,又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从中体验与感悟到相互尊重的意义,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
    2.个体性相互监督。
    个体性相互监督是教师针对个别幼儿存在的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同伴间建立个体性相互监督的氛围,让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同伴的相互监督中进行改正。如:杰杰小朋友常无意识地讲一些不文明的话,说一些不健康的顺口溜,家长和教师多次个别教育都不起作用。于是,教师让班上的其他幼儿当“小督察”,发现他说不文明的话立即阻止。杰杰在同伴的提醒下,逐渐改掉了坏毛病。“小督察”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被监督者在同伴的监督下改掉坏习惯;另一方面暗示监督者不出现类似的习惯,这对于解决个别幼儿的不良习惯具有很好的效果。
    策略三:同伴间的差别互补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有不同的经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这些差异都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教师常把性格不同、能力存在差异的幼儿结对,尝试“师徒”教育。让幼儿在同伴的影响下,自然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个性差异的“师徒”互补教育。
    幼儿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控制能力强,能自觉遵守常规;有的控制能力差,常触犯规则;有的大大咧咧,常常忘了规则;有的循规蹈矩,能自觉遵守,等等。教师根据幼儿个性差异,将个性具有鲜明差别的幼儿结对,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东岳小朋友比较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自由活动时常到处乱跑。于是,请班上守规则的浩浩小朋友当他的“师傅”,自由活动时,“徒弟”跟着“师傅”,“师徒”共同协商活动的内容。一段时间后,东岳渐渐养成了能安静自由活动的习惯。
    2.能力差异的“师徒”互补教育。
    幼儿能力的发展不均衡,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教师将能力发展不同的幼儿结对,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如:班上涵涵小朋友不会保管自己的物品,自己的衣服、书包到处乱扔;轩轩小朋友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于是教师安排涵涵和轩轩坐在一起,让轩轩当涵涵的“师傅”,提醒涵涵整理自己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师徒”合作,涵涵渐渐学会了保管自己的物品。
    幼儿同伴间的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状况,积极挖掘各种同伴间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为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价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09:58 , Processed in 0.042271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