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婴幼儿的“破坏”行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9: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琳琳是一个19个月大的小男孩,每周来我们早教中心活动一小时,日常主要带养人是外婆。琳琳15个月大时开始会走路,19个月大时会叫爸爸、妈妈、外婆,但不会称呼其他人,也不会说话,嘴巴里一直不停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每次来早教中心活动时,最让外婆感到头疼的就是,琳琳总是“搞破坏”。
    情境一
    琳琳冲进了活动室,外婆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琳琳不要捣乱啊!”琳琳首先奔向建构区,一下子推倒了随意拼搭在那里的大积木。外婆说:“哎呀,琳琳你怎么又搞破坏啦!”
    听到外婆这么说,琳琳有些不高兴,噘起小嘴,一挥手把刚刚弄倒的积木又推了出去,地毯上“一片狼藉”。
    然后,琳琳又跑向操作区,把装着螺丝玩具的四个小竹筐,一筐一筐地掀翻。螺丝玩具杂乱地倒了一地,琳琳捡起一个螺丝玩具看了看,对敲了两下,然后扔掉。外婆又追了过来:“琳琳,不要破坏啊!”这时,琳琳已经跑到了另一个操作区,把玩具架上搁置的雪花片又掀翻在地。
    琳琳在任何一个区域停留的时间都不超过5秒,他就像一阵“旋风”,每到一处,看见什么东西不是推倒,就是扔到地上,或将竹筐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琳琳的外婆非常着急,她无奈地看着教师:“这孩子总是爱搞破坏,跟在他的后面收拾也来不及,怎么办呢?”
    在以上案例中,琳琳的种种行为真的是外婆所说的在“搞破坏”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琳琳这一月龄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
    首先,19个月大的婴幼儿在粗大动作的发展方面,已经会走或会跑了,他们热衷于视觉追踪与身体移动,以及手部动作的配合,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当他们看见有趣的东西,就会有目的地跑过去,抓、扔或敲打等;其次,这一月龄段的婴幼儿在认知发展上,主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去感受、探索外部事物,如扔东西、敲物品、推倒积木、打开门再关上等,他们喜欢重复动作,还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再次,这一时期的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性较大,有的已经会说句子,而有的除了简单的称呼外还不会说话,他们还是依赖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案例中的琳琳就是这样,相对于已经能借助语言表达自己意思的婴幼儿来说,琳琳的动作就显得格外多一些。
    由此可见,外婆所认为的琳琳的“破坏”行为,只是他在探索和尝试的一种动作表达。
    情境二
    教师走进建构区,把积木随意搭得很高。琳琳在“左突右撞”中很快发现了建构区的变化,他又一次奔向建构区,伸手就推。外婆追着说:“老师刚搭好的,你不要破坏啊!”这一次,外婆的声音很大,满脸不高兴的样子,琳琳感受到了,他的眼眶有点红,眼泪要出来了,这时教师在他的对面坐下,一边说:“外婆不让琳琳玩积木,琳琳不高兴了是吧?”一边很自然地把刚才琳琳推翻的积木又架高了几块。
    琳琳点了点头,坐了下来,同时又把教刚刚搭好的几块积木推倒。教师笑嘻嘻地说:“啊!噢!又推倒啦!”然后,再搭建了几块、琳琳也笑了:“啊!噢!”再推倒积木。教师把积木又搭上去两块,琳琳看着教师的动作,这一次琳琳推倒积木后,也拿了一块大积木往上放,但放不上去,总是掉下来,努力试了几下,歪歪斜斜地搭在上面、教师说:“琳琳也搭了一块,真棒!”琳琳又一次将其推倒。教师和琳琳就这样搭上、推倒、再搭上、再推倒地玩着。
    两分钟后,琳琳无意中拿起了一个半圆体积木,他左看看右看看,从积木里翻来翻去,找出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半圆体积木,对敲着。教师也学着他的样子,找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正方体积木,放在他的面前。他随即把一个半圆体放在一个方块上,再把另一个半圆体放在另一个方块上,注视了一会儿后,又将其推倒。
    此时,教师把两个形状一样的长三角积木,一个正立、一个倒立地搭成一个长方体。琳琳将其推倒,然后再搭好,反复了多次,琳琳笑得非常开心。教师不搭了,琳琳却开始模仿教师,想把这两个长三角积木搭成像教师搭的长方体,但他没有成功。于是,琳琳把两个三角形积木搭在一块长积木上。琳琳玩了差不多五分钟时,站在一旁的外婆说:“今天真神奇啊,可以在这里玩这么久。”
    在教师看来,琳琳所有的“破坏”行为都是基于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探索现象,如他反复地扔、推物品,看着它们落在地上或者听到它们发出响声,他感受着自己的这个动作带来了玩具位置、声音的变化。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他越来越熟悉自己与外部事物的各种联系,逐渐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琳琳来说,“推”比“搭”更容易见到动作带来的结果,所以“推”更能满足琳琳的心理预期。当教师不断地为他搭起积木,提供他推倒的动作机会时,他获得了被满足的愉悦。在教师陪伴他的过程中,琳琳开始主动模仿教师“搭”的动作,而且开始去体验不同形状的积木所带来的不同的搭建结果,其中隐含着婴幼儿对形状感知及空间建构的机会。
    教育建议
    其实,类似琳琳这样的探索行为被带养人误读为“破坏”行为的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7个月的孩子突然迷上了“拉纸”这个动作,他们不停地把卷筒纸拉扯出来,塞进嘴里;9个月的孩子坐在餐椅上,故意把勺子扔到地上,帮他捡起来,他又扔下:15个月的孩子喜欢反复拉抽水马桶的把手,看水一次一次冲下来;18个月的孩子拿起什么都要敲敲打打,玻璃茶几都被敲碎了……当婴幼儿不断重复着诸如此类的“破坏”行为时,带养人要理解婴幼儿所处月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要,看到这些行为所代表的探索、好奇等积极意义,发现这些行为所隐含的对婴幼儿动作、认知、语言、情绪等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也许,就像案例里的琳琳一样,婴幼儿需要的是一个能帮他搭好积木,任他去推倒,耐心看着他玩,懂得他的快乐的好玩伴。
    编辑:cicy
      
              关键词:解读婴幼儿破坏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21:26 , Processed in 0.042917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