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1、音乐欣赏活动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小动物的形象比较适合幼儿的品味,能加深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老鼠它给人以一种好动的感受,幼儿他本身就具有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活动也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3、以往的音乐欣赏活动,基本是论幼儿反复听音乐,了解其结构为主,这无意中,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配以故事、形象生动的画面,直观而形象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儿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根据老师的讲述,初步理解"玻璃瓶里的小老鼠"的内容 2.听辩音乐ABA段结构,能根据音乐创编出小老鼠跳舞,吃东西,着急的样子 发展想象力与创编能力。 3.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己的动作。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图片、铃鼓。 2. 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幼儿跟随教师听着欢快的音乐进场。 (注:带给幼儿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欣赏故事,并能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师:"你们知道猫最爱干什么?(抓老鼠)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老鼠的故事。" (注:小朋友对于猫和老鼠并不陌生,而且还比较感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提问:"小老鼠在草地上干什么?它们看到了什么?小老鼠怎么会钻到玻璃瓶里去的?小老鼠为什么会钻不出来?"(注:《玻璃瓶里的小老鼠》这个故事比较有趣,幼儿第一遍听这个故事会感到好奇,因此为下面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2.再次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并配以画面。 教师出示多媒体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注:运用多媒体教学富有吸引力,能够让幼儿紧紧的跟着活动思路走。) 三、要求幼儿听辩音乐ABA段结构。 教师:"老师给这个故事配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听完后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乐曲有几段?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1.欣赏乐曲 (注:这里音乐出现,让幼儿初次感受乐曲的旋律。) 2.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ABA段。 教师:"第一和第三段一样,我们就用小老鼠做游戏的图片来表示,第二段就用小老鼠钻进瓶出不来的图片来表示。" (注:形象的图片更加能够帮助幼儿形象记忆。) 3.结合图片再次欣赏。 四、根据音乐创编出小老鼠跳舞,吃东西,着急的动作。 1.幼儿创编出小老鼠在草地上做游戏、跳舞的动作。 (注:这一环节,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创编动作。一方面让幼儿再次感受A段音乐,另一方面,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学会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己的动作。 教师:"小朋友把小凳子反过来当作小瓶。" 3.幼儿在"瓶子"里创编小老鼠吃东西,着急的动作。 4.听到铃鼓声表示瓶子破了,小老鼠从小凳子里跳出来,做跳舞动作。 (注:让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做到面向全体,同时也让幼儿感受了B段音乐,体现了教育的连续性。) 五、合着音乐完整的进行表演。 (注:进一步完整的熟悉乐曲,要求幼儿适当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和情感。) 六、结束部分 1.放小猫的音乐,引导幼儿说一说小猫来了该怎么办。 2.教师带领幼儿出教室。 附录 故事: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一只可爱小老鼠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它一会儿扭钮屁股、一会儿做做游戏,一会儿又跳起舞来。玩得可开心啦!忽然,它发现草地上有一个玻璃瓶,走近一看, 哇、玻璃瓶里装着好多好多的糖呢,小老鼠一骨碌地钻进了瓶子。它吃了一颗、真甜,又吃了一颗,真香,不一会儿工夫,小老鼠把瓶子的糖都吃完了。哎呀、不好了,小老鼠吃了那么多的糖身子变胖了,小老鼠出不来了。这下可怎么办呢,小老鼠急得都快哭了,它在玻璃瓶里转着圈圈。直听"砰"的一声,瓶子破了,小老鼠蹦了出来。它又在草地上跳起了欢快地舞蹈。以后这个小老鼠再也不敢贪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