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呼吸|清明特刊】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12:47: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问父母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
      ■人的一生也许遇不到地震或者空难,但痛失至亲好友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美国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近来马航失联事件一直牵动着人心,清明节又要到了,这段时间,每个家庭或多或少地都会碰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爷爷去天堂什么时候回来?别人都有姥姥为什么我没有?人早晚都要死,现在死是不是更好……当孩子这样提问时,你是回避、欺骗,还是坦诚面对?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家长的态度和认知非常重要,同时需要学习一些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正面回答,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方式
      心理学专家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对死亡还没有明确的概念,4到6岁左右则知道人死了就不能吃、不能动,但会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死去的人还会回来;从六七岁起,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死亡的概念;到10来岁的时候,孩子对于死亡就基本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北京市海淀区的心理咨询教师初晴认为,死亡教育在西方是小学就会开设的课程,但在中国却极度缺乏。通常我们认为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人的生命完全局限在现今世界里,对死亡的恐惧却始终存在心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惧和疑问,需要不同的答复。
      初晴说,一般来说,孩子第一次主动发问死亡问题是4到5岁之间,这时他们并不太懂这个词汇的含义,有可能把医院当作死的归宿,或者认为骨灰盒就是死的意思。当孩子提到死亡话题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简单明了地正面回答,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家长可以借助宠物死亡的契机,借助有相关情节的电影电视、绘本作为谈话的载体,可以用反问的方法,如“你说呢?”“你认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认为天堂什么样呢?”还可以通过孩子能懂的事例,比如花开花落,树叶枯荣,落花落叶化成泥土滋养生命,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个自然规律。
       初晴强调说,正面回答,就是不要把死亡焦虑传递和强化给孩子。当孩子开始询问死亡、思考死亡的时候,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如果父母感到焦虑不安,这种恐惧与焦虑的情绪就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直面和调整好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营造一个接纳、安全、宽松的谈话环境,家长表现得越自然、越接纳,孩子也就越容易接受。
      谎言隐瞒、过于美化都是误区
      “死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必修课,否认或逃避只会引起孩子不恰当的想像。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死亡,才能学会尊重生命。”广州心灵之旅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永华说:“要避免将两种极端的态度传达给孩子,一种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一种是不用怕死。”
      李永华说,有的老人喜欢说“你真气死我了”、“你不听话我就打死你”之类的话,或者用鬼神来吓唬孩子,容易使孩子经常处于恐惧的情绪中,老人去世时,孩子容易误以为是被自己气死的,会产生心理阴影。
      可以用善意的谎言对孩子隐瞒亲人去世的事实吗?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徐营小学的刘勇老师说,自己班里有个留守儿童牛牛,几年不见的父亲回家时牛牛都不认识父亲了,但还是高兴地跟别人说:我也有爸爸了!没多久牛牛的爸爸因病去世,村里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让牛牛再次成为没有爸爸的孩子,于是统一口径:你爸爸去广东打工了!“现在这样骗他,以后怎么跟孩子说呢?”刘勇很困惑。
      用童话的方式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呢?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烈军属子弟小学的许保明老师认为,孩子们经常看的动画片、小人书里关于死亡的话题层出不穷,生活中也常看见送葬的队伍吹吹打打的阵式。有的大人跟孩子说人死了就到天上变成星星,有的说人死了,就是不能说话,不能吃饭,不能玩,不能见爸爸妈妈……什么也见不到了。许保明就曾听到一个孩子问家长:“那他不是很可怜?”家长回答说:“是啊,很可怜的,所以,我们要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对不对?”
      初晴认为,对上小学的孩子再使用隐瞒和含糊不清的美化说法就不合适了。把死亡说得很恐怖、很纠结,或者很美好、很飘渺,都会让孩子信以为真。如果孩子问:“妈妈,你会死吗?”家长要正面回答,但最好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既不回避问题,又不让孩子因为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
      作为多年的班主任,贵州省六盘水市四中的颜文老师认为,孩子们喜欢玩手机游戏,游戏里的人物经常可以死去后再活过来重新玩,“我很担心这会让孩子们产生死亡是很轻易、很美妙的体验。”颜文说,经常看到未成年人打架动刀伤人的新闻,也常听说有的学生被家长批评就以自杀来威胁,是不是这些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没意识到人死了就再也活不过来了?
      向死而生,死亡教育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
      说到死亡话题对生命教育的意义,江苏省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戴秋飚老师认为,就像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那句话“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戴秋飚说,直面亲人的亡故,感受失去亲人的伤痛,意识到亲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明白生离死别是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也许在情感上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能让孩子感到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眷恋,更有助于孩子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懂得亲情的珍贵。
       “百善孝为先,亲人去世其实也可以是教孩子行孝的契机。”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洪艳老师说自己的爷爷去世时,儿子问“老爷爷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呢?”洪艳告诉儿子:“每个人老了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不然的话,这个地球就满了,装不下那么多的人。你看爷爷趁着老爷爷活着的时候,经常给他买好吃的,常常陪着老爷爷,让老爷爷开心。爸爸不也经常回老家看望老爷爷、让老爷爷高兴吗?你长大了也要这样对待我们哦!”洪艳说:“我希望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可以冲淡孩子对死亡的畏惧。”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孝敬老人和教育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童家松说,生命其实很脆弱,老人说没有就没有了,死亡教育宜早不宜迟,在孩子经历亲友死亡事件之前要有这方面的预备。童家松自己的体验是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问个不停的加斯东》中有一个章节就是“什么是死”,给孩子提供了巧妙而又易懂的解答。童家松说:“两年前孩子的外公因病去世,孩子当时很伤心,我没有多说安慰的话,只是和孩子一起重读《问个不停的加斯东》,孩子逐渐领悟了‘对死去的亲人,我们有比伤心哭泣更好的方法去怀念他们’,而且也懂得了,今后要及时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当真正的永别来临的时候,就不会后悔了。”
       和童家松一样,郑州师院附小的刘雁华老师也是借助《天蓝色的彼岸》、《爷爷没有穿西装》等绘本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的。刘雁华认为,只有正确地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谈论死亡话题,也是传授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应该告诉孩子懂得感恩生命、感谢父母、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
       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问,还应该和亲情、人道、爱生教育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命伦理学的教授韩跃红说:“培养孩子由己及人的悲悯情怀,提醒孩子避开危险环境,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内容。
       北师大三附中的学生家长张女士说,死亡并非生命的消逝,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和孩子坦诚地谈论死亡,比如祖先虽然身体死去了,但儿孙的身体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生命里遗传着他们的基因,精神中延续着他们的气质,是否可以教孩子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09:13 , Processed in 0.047048 second(s), 29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