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体验的缺失―――个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0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已经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纵观当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诸多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现象,而艺术体验的缺失就是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艺术体验的视角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一番透视,以期引发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一)
    体验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事物,并在亲历的过程中伴随发生某种情感反应。“体验”一词在艺术活动中的内涵,又有其特殊之处。笔者认为,艺术体验是人们亲历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由于人们常常以其心灵最深层的感受与艺术对象相碰撞,因此发生体验时会有一种深刻的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体验的高峰表现为一种类似“沉醉”的状态。艺术体验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由发生逐渐到达高峰的过程,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这种复杂的内心体验是各种不同的感受交织的结果,是人物对艺术品的形式构成、内容、风格和意义进行心灵“化合”的产物,犹如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艺术体验成为人们内心各种感受的“综合体”或“化合物”。由于这种“化合物”已经打上心灵的印记,因此,获得艺术体验的人必然对艺术对象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发现。体验后的艺术对象已与体验前的艺术对象不同,它已经带有人们心灵创造出的新成分。当然,艺术活动的复杂性必定带来艺术体验的丰富多样性,因而本文的上述描述不可能涵盖艺术体验的所有特征。
    笔者认为,在艺术活动中,儿童同样可以获得艺术体验,只是体验的程度与成人不同罢了。有人认为,儿童尚未成人,并不能从与艺术对象的交流中获得艺术体验,童年不过是一个人为未来获得艺术体验进行准备的时期。这种观念甚至成为某些人所谓的“艺术教育常识”。本文不能苟同这种观点。较之成人,儿童的艺术体验除了有程度差异之外,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儿童在获得艺术体验时常常伴有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那种特殊的内心感受往往通过儿童的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此外,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儿童并非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艺术体验,它需要必要的条件。除了艺术作品、活动主题、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儿童的影响之外,儿童作为主体获得艺术体验的必要前提主要有两个:一是儿童的亲身实践和参与。儿童必定要通过与艺术对象(不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的作品)的亲身交流或某种实践活动,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内容、结构和意味之中。二是无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儿童必定要从日常的功利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以实用的、功利的和理性认识的态度去看待欣赏与创作的对象。
    (二)
    在阐明关于艺术体验问题的基本观点之后,笔者选取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两个较为典型的“镜头”来探讨艺术体验缺失的问题,并挖掘某些深层次的原因。
    镜头一:在小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拿出一幅画有小白兔的画,请幼儿说出小白兔的主要特征。然后教师问幼儿小白兔爱吃什么东西,幼儿回答后教师边总结边出示萝卜、青草的图片,在请幼儿分别指认后,教师说,小白兔最爱吃青草了,今天我们就画几棵青草送给小白兔。接着,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画有青草轮廓的白纸,请幼儿在轮廓中涂上绿色。
    对于这样的镜头,很多教师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名副其实吗?否,因为它并没有完成艺术教育的独特任务与目标。如果从体验的视角看,儿童在这一活动中根本不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艺术体验。确切地说,这一活动完成的是帮助幼儿了解科学常识的任务,它是一种非艺术化的教学。其实,很多儿童都是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教学中接受艺术教育的,不少艺术教育活动实际上是通过艺术手段完成智育、德育或体育的目标,而单单忘却了艺术教育应该完成的美育目标。有些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中外艺术作品时,也采取一种类似常识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欣赏活动等同于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要求儿童认识艺术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并将介绍艺术作品的题材或创作背景作为艺术欣赏的主要内容。应当承认,这种理性认识对于儿童感知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帮助,它是儿童进一步欣赏艺术作品和产生艺术体验的基础,但艺术教育绝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否则很难使儿童产生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凡此种种的艺术活动并不能将儿童引领到一种无关功利的、超越理性认识的状态之中,因而也就失去了艺术活动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镜头二:在中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某种情境出示一幅画有两条金鱼的示范画,画中的金鱼是由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小圆形、一个大半圆形和两个小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的。教师讲解示范后,幼儿悄无声息地照着示范图开始作画,其画面的构图、金鱼的造型与色彩等均与教师的示范图雷同。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镜头在十几年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经常看到,但在今天已不多见。本文并不赞同如此乐观的看法,因为这样的镜头在日常的(尤其是非公开性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然十分常见,许多幼儿园走廊中层示的那种“千人一面”的幼儿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明证。上述活动中便存在着诸多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做法:首先,教师以几何图形概括的图画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艺术创造性。对于儿童的艺术创造性而言,这样的示范和范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其次,从幼儿是否获得艺术体验的视角看,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并没有主动地参与,而只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式样、颜色和构图进行机械模仿。幼儿既没有被激发起艺术创造的欲望,电没有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与技巧上有所突破,更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与体验。可以肯定地说,在这样的活动中,艺术体验是很难产生的。最后,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看,教师并没有利用真实的金鱼来加强幼儿对金鱼造型与色彩的感受,也没有利用幼儿对金鱼的美好记忆,更没有向幼儿展示相关题材的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这样就使幼儿失去了得到某种启发、调动艺术创造欲望的机会。然而,这一切都是幼儿获得艺术体验所不可或缺的。
    (三)
    上述两个镜头所透视的是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体验的普遍缺失,它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是难以完成艺术教育的独特任务的。那么,与上述活动相比,下面这个镜头所透视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呢?它能帮助儿童获得某种艺术体验吗?
    镜头三:在大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首先共同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人投鸟一石予》(这是一幅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教师在简单介绍画家的情况后,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当有的幼儿说看到了某些颜色和线条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有关颜色和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探讨引入幼儿的视线,让他们说说对画中一些颜色与线条的感受。然后,教师告诉幼儿这幅画的名字叫《人投鸟一石子》,并请幼儿摸摸自己的脸、身体、腿和脚,再看看画上的人和真实的人有什么不同。通过触摸与比较,幼儿发现画中的人只有一只眼睛、一条腿和一只脚,与真实的人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启发幼儿了解画家运用的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并请幼儿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这幅画的整体感受。接着,师幼共同做了一个变脸的游戏(用双手挡在脸前做门,教师说“一、二、三”,大家就把“门”打开,露出变形的脸,并相互展示)。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进一步感受了人脸变形前后的不同。游戏后,教师向幼儿提出创作的任务――画一幅变形的脸,并与幼儿共同探讨如何将所画的脸变形。幼儿提出可以将五官以及整个脸形都加以变形,还可以将某个部位放大或缩小。教师适时启发幼儿在运用夸张的手法时,可以进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夸张。幼儿在音乐声中开始创作,他们分别把脸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变形成正方形、月牙形、水滴形、花形、不规则形以及蝴蝶、树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把五官移位或把某一部分画得特别夸张。画完后,幼儿将画放在胸前,开化装舞会,相互介绍和欣赏各自的作品。
    应当说,上述活动并非尽善尽美,但在如何帮助幼儿获得艺术体验的问题上,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如在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之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这对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加深幼儿的艺术体验是十分有益的。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幼儿平等对话,灵活地引导幼儿感受作品中的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情感表现性,并通过让幼儿摸摸自己相应的身体部位,然后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的方法,使幼儿直观而深入地体味作品所运用的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师幼共同玩的“变脸游戏”则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活动之中,亲身感受人脸变形前后的不同效果。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加深幼儿艺术体验的另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但使幼儿通过亲自作画感受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而且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像力与艺术创造力。
    (四)
    纵观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如镜头三那样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还是不多见的。艺术体验的缺失作为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与艺术活动的艺术性息息相关。我们知道,艺术活动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人类活动,它与其他活动有着显著的区别,其区别集中体现在艺术活动的直觉性与情感性上。正是由于某种独特的情感反应与艺术体验的存在,艺术活动才得以与其他活动相区分,且显示出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能否产生艺术体验就成为艺术活动有无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会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体验到这些感情。”笔者以为,托尔斯泰的上述观点不但表明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情感体验的表达,而且强调了艺术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就是说,不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应该而且能够唤起人的某种情感体验。这也正如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与托尔斯泰的观点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同样精辟地诠释着情感体验对于艺术活动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促使儿童发生某种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始终是广大教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应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20:51 , Processed in 0.039497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