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生态视野中的“理论人”与“实践人”――20年回顾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如果从历史的、生态的角度来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理论人”从实际上也在积极追求实践效果,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实践人”实际也在主动建构自己的理论“理论人”还是“实践人”,最重要的都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相互尊重与支持。两者的终极追求与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相通的。
    [关键词]历史生态学;理论人;实践人
    一、研究生A的故事
    讲述下面这些故事的动机在心里萌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最近的强烈冲动还始于在我专业就读的三年级研究生A同学。她是一位入职后继续求学至函授大专毕业并有着12年教龄的幼儿园老师。在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概念里,她显然既不适合被定义为“理论人”,也不适合被定义为“实践人”。
    2002年刚进校时,她经常在我面前感叹的一句话就是: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哪怕每年读一本理论书,现在也就不会“别人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啦!也许正因为有这种对理论学习价值的深切感悟,她读书非常用功……2003年她选择了《幼儿园新教师教学问题诊断与对应策略的研究》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其选题的动因是受其丈夫医生职业的影响,以及石鸥的专著《教学病理学》的启发,同时也更起因于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将自己成为理论人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拯救”幼儿园中工作有困难的实践人。最起码也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尽快成长为“熟练教师”。当时,我也觉得这种想法很不错,起码也是一种“关怀实践人的思路”和一种“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思路”。随着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师生共同认识到,“拯救”一词的使用,意味着一种完全地“决定”或完全地“被决定”的立场。“理论人”和“实践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把对方当作“你”来尊重、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于是,她最终选择了以《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成长故事》作为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是澄清在“理论人”和“实践人”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规律,并与南京市某新村幼儿园的三位新手教师(第一位,工作不到4年;第二位,工作不到3年;第三位,不到1年)组成了一个研究协作小组。最近她兴奋地告诉我说,她发现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知识互惠”是建立情感上的相互信赖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的重要前提!
    二、幼儿园教师B的故事
    2004年9月的一天,河南大学的同行Y老师突然打电话来,说是一位来自河南洛阳某部队幼儿园的年轻老师要代表她们园长来和我谈一谈。于是,我就在那天晚上认识了B老师。她是一位入职前大专毕业,工作还不到3年的幼儿园老师。也许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着太多共同的东西,如:部队出身,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待人真诚、喜欢平等交流愿意独立思考……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似乎已经成了老朋友。
    当我向她请教关于“幼儿园一线老师”实践人对我们这些“大学老师”理论人的感觉,以及我们向她们提供理论感觉的时候,她很爽快地回答说,听你们大学老师的理论报告时,经常性的感觉是“被噎住了”,不知道那些“没有听到过的新词汇”是什么意思。其实后来自己回家查一查书什么的,就会发现,那些东西大都是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朴素语言”来代替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好“自己小看自己的”!当我问到她对最近的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为热门话题的现象有什么看法时,她很干脆地回答说,哪种职业没有倦怠感呢?关键是你自己感到倦怠的时候怎样去调整自己!……刚过了两个月,她就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她的研究结果说,在调查了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妈妈后,证实了她在前面的看法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感受。但我觉得更可贵的是,她为“职业倦怠研究”开辟了另外一个研究视角,而且这一视角对于一线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更有利于她们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建立自己的健康职业生涯的视角。
    三、幼儿园教师C的故事
    C老师在幼儿园工作已经快23年了,入职前的学历是中专。她说她认识我至少有12年,可我觉得自己认识她至多只有6年。那是因为当年我到这所幼儿园时,她只是一名普通老师,而且没有参与过我所从事的音乐教育研究活动。而这些年来,不仅是因为她作为业务园长和我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且更因为现在幼儿园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参与“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成长”的研究,我和每一位老师包括这所幼儿园的保育员、炊事员、保健医生、会计和门卫都已经非常熟悉和亲近了。
    C老师是一位对新的理论词汇非常具有热情和敏感性的人。这些年我们在一起也不止一次地讨论过“理论人”与“实践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最近的一次讨论就发生在2004年12月初的一天。她当时的高论真是让我肃然起敬而且欣喜若狂:“其实,当时汪爱丽老师(我的硕土研究生导师)比你更受幼儿园老师欢迎,因为当时我们的确需要直接的具体的指导!比如,她带来具体的音乐材料和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手把手地指导我们老主任,于是我们老主任就成了当时南京市最能引领幼儿园音乐教学潮流的优秀教师了。可是,你当时只是一味地讲那些‘高深’的理论,听的时候也能感觉似乎是有点道理的,但听完以后,很快就什么也记不得了。老师们上课的时候,你总是说‘不对’,但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所以老师们就会对你有一种矛盾心理。无论谁上课,谁都会怕得要命,但后来时间长了,轮到上课的人也就获得了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理……当然,现在问题已经完全不一样啦!一方面是你的理论能够上下贯通,我们不懂的时候你能够随时举出具体的例子,你说我们做得不对时,你也能举例说明应该怎样做;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提升和下降的能力。所以,这20年来我们中国学前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的关系与过去已经很不同,而且今后还是会变化的!”
    四、幼儿园教师D的故事
    D老师在幼儿园已经工作了近21年,入职前的学历是中专,我们认识差不多有12年,她和C老师曾是同一个幼儿园的同事,2004年刚刚调到另外一个幼儿园去做业务园长。她在性格上是一个对人、对事都非常朴素并且充满真诚和热情的人,但是对新的理论词汇却不总是像C老师那么热情和敏感。她从一大群普通的幼儿园老师中脱颖而出是在1990年。由于受一位来自深圳的幼儿园老师所提意见的启发,我在南京市的幼儿园音乐研究协作的小团体范围中发起了一个“反对对幼儿吝啬表情”的运动,实质上是提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投入和付出真实的感情的运动。由于南京地区的人际交往文化是比较讲究“朴素无华”的,所以南京的幼儿园老师们也一般都非常“惧怕”对幼儿做表情。甚至有许多老师在得知自己或同事在第二天要被轮到上课给我看时,也常常会相互调侃说:这下子轮到我(或你)去对许老师“异怪啦”!(南京方言有类似“肉麻”的含义)可是,D老师却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无比“英勇”地自动站了出来,和我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表情和感情的本质差异以及教师投入、付出感情后幼儿学习热情的显著差异。
    但是这几年,我自己隐约地感觉我们之间似乎有了点隔膜感,言语沟通也越来越困难,她对我给她的“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似乎总是难以“到位”。有一天,一位年轻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停地在幼儿们面前走来走去,把幼儿的情绪搞得非常“紊乱”。刚一下课,她就腾地站起来质问那位年轻老师:“你是怎么搞的!总是走来走去的!”可那位年轻老师却一脸无辜地反驳说:“你不是说,上课的时候不要老站在一个地方吗!”记得当时我在嗔怪地面对她接了一句:“你自己是怎么搞的。”之后,我马上感到了一种内疚:“自己是怎么搞的。”……后来,一位在《早期教育》工作的编辑朋友告诉我说,D老师曾经对她说过一句话,那是一句让我感到异常震惊和异常惭愧的话:“我们的脑袋是长在许老师的肩膀上的,所以,我们用不着自己动脑筋!”……这真正是“上行下效”呀!我们“理论人”在向“实践人”传播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时候自己“言行不一”,又怎么能够不“祸及”实践人的教育教学过程,“祸及”我们的幼小孩子们呢?
    五、幼儿园教师G和E的故事
    2004年12月的一天,我刚好凑巧和两位南京市某小学附属幼儿园留园加班的老师同乘一辆出租车回家,于是就借机和她们探讨起了理论人与实践人之间的关系问题。G老师已经工作快18年了,入职前的学历是中专,现在是幼儿园的一名骨干老师。要说最初我注意并开始喜欢她是因为她有时活像一个“假小于”,做事风风火火有股子泼辣劲,但为人、为师却比较朴实、平易,后来我越来越喜欢与她交谈,这是因为:她比较喜欢独立思考和比较有创建,但同时又比较善于与人交流、不会没道理的“固执己见”。
    当我请教她关于“理论人”与“实践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看法时,她回答也是爽朗而思路清晰的:“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是既希望得到理论提升又希望得到具体实践指导的。也许刚工作的时候所需要的更多地是‘具体指导’,特别是你说我做得‘不对’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你告诉我‘怎样做才对’,以便下次争取被你肯定。因此,在那个时候,我通常会把更多的注意放在你或者是领导说我‘对’或者是‘不对’。但现在,我通常都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们身上,通过孩子的反应和发展情况来评判自己做得怎么样,以及下一步该怎样做。其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自己一直不希望理论工作者或领导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不给我留下!因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体验到的快乐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嘿!”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嘴说:“你还记得我们反复探讨过的那个哑剧的教学方案吗?”“当然记得!”她说。“其实,现在我认识到了,我给你的许多建议都是很主观的,脱离幼儿实际经验和能力的!”我反思了我自己。“其实,我也认识到了,我在福建上课的时候也没有很好地了解那个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听他们老师介绍和我自己亲自与孩子们交流是不一样的!”她也反思了她自己。“不!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应该留更多的空间让你发挥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的“理论”人对自己的教育信念应该是上下贯通一致的!”这是我的心声。
    年轻的E老师人职前毕业于五年一贯制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虽然至今工作还不满5年,但已经显示出了比较擅长运用理论进行思考的潜质。
    当我请她回忆参加工作以来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体会时,她回答说:最初工作时,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似乎一点也用不上,带班或上课时头脑里只有空间去想备课时已经事先写好的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生怕哪里弄错了。事后也往往只能去想:刚才哪里没有能够按照事先计划好的去说或去做,完全没有精力再去顾及孩子的反应,更谈不上去顾及理论了。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嘴说:“你觉得这跟注意的‘分配律’理论有关吗?一个人必需要熟练到可以自动化处理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后,才可以同时对付它们。”“我觉得的确是那样的。”她回应说,“但现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上可以经常关注到。如何‘将自己的教转化为幼儿的学’了。”
    “我觉得年轻老师的进步比我们当年要快。因为她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王树芳老师插进来说。“但这些由经验教训构成的理论是当年大家走了那么多的弯路后,一点儿一点儿摸索总结出来的!”我说。“那……你们觉得年轻老师和中年教师是不是还有差别呢?”我接着再追问。“当然,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老教师一般都比我们更能够‘融会贯通’。”E老师总结说。“我也认为经验很重要,各种不同的表面经验积累得多了,才能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理论同构’。”C老师也总结说。
    两位老师先到家,先下车走了,我一个人坐车里的时候忽然想出了自己对这段谈话的最后总结:现在幼儿园老师们在使用理论词汇的时候是多么地“自然、流畅”呀!真的想有机会再问问她们,做这种“理论词汇游戏”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感觉。
    七、幼儿园教师F的故事
    F老师是浙江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大专班毕业生,我认识她已有5年了。2000年暑假,她来参加我校“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为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实践人举办的“音乐教学心理学研究培训班”。随后,她又于当年秋季参与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委托我们中心举办的“全国优秀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评选活动”。因为她负责的浙江省直机关某幼儿园音乐研究小组所参评几项教学心理学研究,无论是设计、研究还是论文撰写都比较严谨规范,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所得到结果,如“不同打击乐器学习掌握的难度差异”“不同空间安排对幼儿注意集中状况的影响”……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启发其他相关研究都非常有价值。而且,作为一群工作时间不长的幼儿园一线的实践人,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这样的基础理论研究,就更是难能可贵了。为此,她在我心目中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3年春天,听说我去杭州讲课,她找到我的住处来看我,并询问我是否可以到南京师范大学研修“学前教育学:的理论。我鼓励她说,如果你想要更好地挑战和提高自己,还是来我们学校研修“心理学”的理论吧!……2004年秋天,我在学校的教学办公大楼走廊上被她喊住,她笑着告诉我说,她已经是我们学校“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的一名学员了。
    八、幼儿园教师H的故事
    H老师在幼儿园一线已经做了15年的实践人。2004年9月,她冲破许多阻力离开深爱她的丈夫和她深爱的儿子(4岁)从深圳来到南京,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名“访问学者”。当我邀请她在我所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课堂上讲一讲她对专业理论学习的看法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非常认真地准备了一个题为“走向理性”的演讲,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她自己的职业信念成长的故事:
    15年前,她从中等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幼儿园老师。最初,她对这份职业的感觉是“不好也不坏”,当别人间及她的职业感觉时,她觉得自己当时很可能是可以真诚地直视对方,但眼睛里一片茫然……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平淡、辛苦和在别人眼里的低下地位,于是职业的感觉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太好”。当别人再问及她的职业感觉时,她记得自己当时很可能是:尽可能将眼睛朝向别处,以避开对方探寻的目光……
    后来,她结了婚,比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她萌发了当“全职太太”的愿望,于是她离开了幼儿园,过上了没有工作压力和学习挑战的生活。但再后来,她很快厌倦了无所事事的生活。于是,她又从家里走出来,读了书改了行,转了一大圈,最终发现,还是难于割舍自己的最初的选择。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幼儿园。回幼儿园以后,当然也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她发现自己似乎是越来越喜爱孩子,越来越喜爱这份的工作了。因为她可以从孩子、孩子家长甚至直接从自己的内心里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于是,当别人再问及她的职业感觉时,她觉得自己是,可以完全真诚地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告诉对方自己对职业的各种真实感受。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我,了解到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有许多的理论的,应用理论指导提升以后的音乐教育教学是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境界的。于是,经过许多努力后的她最终走上了“追求用理论来指导自身实践”的道路……
    当她的故事划上句号时,教室里自动爆发出了真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我没有询问和我一起听故事的同学们从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不同的同学一定听到了并想到了不同的东西。但我觉得自己很受感动:我被她的真诚所感动,被她的追求所感动,被我们共同热爱的幼教事业的“美丽”所感动,更为理论人与实践人之间“相互吸引的魅力”所感动。
    九、幼儿园教师I的故事
    I是一位全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实践人。她所自创的“能力课程”可能是我国惟一由个人开发、得到理论研究认可和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影响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1988年第一次全国幼儿园课程研讨会在浙江湖州召开时,作为刚刚毕业的专业研究生我在那里第一次认识了她。但当时没有单独向她请教的机会。1995年12月,我得到她的许可前往她那里做了为期一周的访学并深深地被她的教育智慧以及富于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格所吸引。
    1999年在杭州召开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当研讨进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议题时,I老师发表了一个在后来引起很大争论的看法,大意是这样的:“理论人”总是在前面挥舞大旗,让“实践人”冲锋,然后又告诉“实践人”“你们的方向错了”。我们实践人应该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下次理论人再“挖坑”,我们就不要再盲目地往下跳了。当时与会者对她的这一代表“实践人共同体”的多少既带有自我批评色彩,又带有批评“理论人共同体”色彩的“玩笑话”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反应:
    许多“实践人”觉得这能够代表了自己感受,并澄清了自己困惑,因此持支持态度;而一些“理论人”觉得在感情上受到了伤害,因此持反对态度;但也有另外一些“理论人”觉得:“实践人”已经反思批判了自己对理论的盲目崇拜,以及在行动前缺乏独立、深刻思考等方面的问题,“理论人”也应该深刻批判反思自己理论本身的问题以及这些理论向中国实践转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问题,并和“实践人”“共同携起手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绝不应该像一些“理论人”经常对“实践人”说的那样:理论向实践转化,那是你们“实践人”自己的问题,你们应该独立思考和创造,而不要指望我们“理论人”来“代替”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之所以尊敬I老师,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作为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实践人共同体的代表,她的观点和行动表明:中国“实践人”对“理论人”的期望,从来就不曾是“代替”,而是“肩并肩地一起向前冲”。
    十、我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我的观点。回顾我自己人职近20年来所亲身经历的与在一线工作的幼儿园老师们的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当我将“实践人”和“理论人”的概念和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置于一个历史生态的视野之下后,首先是让我自己看到了:中国的“幼教人”其实并非真正希望选择“理论人”或“实践人”来作为自己的“分类标签”。所谓的“理论人”实际上一直都有实践追求的;而所谓的“实践人”实际上一直也都是有理论追求的。其次更是让自己看到了:无论是所谓的“理论人”还是“实践人”都应该不仅仅追求“学会交流”,更要追求“学会独立思考”;不仅仅追求“学会批判”,更要追求“学会尊重”“学会分享”“学会关怀”“学会建设”和学会在共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推进中国幼教理与实践的和谐发展,提升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品质,学会在相互扶持下并肩进步。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9 05:57 , Processed in 0.041713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