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解儿童的“重复”――从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儿童在听或讲故事时,对文本的重复选择倾向。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儿童有权利自由选择将要听或讲的故事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或讲过的故事。正如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地听讲或讲述同一个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甚至于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即别人必须有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个故事。倘若变换词句,他就会提出异议。
    其二,是指儿童偏爱听或讲具有“重复叙事”特征的文本。一般而言,故事中的重复叙事主要表现为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的重复、情节结构的重复、叙事思路的重复。如格林童话(小红帽)中有一段小红帽与假扮奶奶的狼之间的经典对白:“哎,奶奶,你的耳朵怎么这样大啊?”“为了听你说话更清楚呗。”“哎,奶奶,你的眼睛怎么这样大啊?”“为了看你更清楚呗。”“哎,奶奶,你的手怎么这样大啊?”“为了抓牢你呗。”在这组对话当中,明显地体现出了人物语言的重复,而类似这样的人物对白或动作往往为儿童津津乐道。而情节结构的重复指的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或类似的事情反复出现,如方轶群的作品《萝卜回来了》中,写小白兔在雪底下找到两个萝卜,就想到小猴也很饿,去送给小猴,小猴去送给了小鹿,小鹿送给了小熊,小熊又去送给小白兔。在送萝卜的过程中,不仅情节一次次反复,几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也一次次重复。《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情节都是这种重复叙事的典型。叙事思路的重复在童话中有大量的体现。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教育学者认为童话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叙事思路,如“主人公出发探险+遭遇困难+与恶势力搏斗+取得胜利+赢得幸福”便是其中之一。大量的故事遵循着共同的叙事思路,在整个童话领域中形成大范围的重复叙事。这些具有共同的叙事思路的故事并没有使儿童感到乏味,这从儿童对童话的喜爱中可见一斑。
    那么,儿童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重复偏好”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在充分理解儿童的基础上斟酌相关的教育行为。
    首先,对儿童来说,新奇的文本并不是儿童愉快的必要条件。儿童听、说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文本的内容,而且还在于听、说本身的过程。儿童不仅仅是在听、讲故事,而且是在感受和体验故事,他们总是将自我摄入到故事中去,完全把主人公当作自己的一个符号在故事的时空中历险。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在听的过程中调动了他各种心理功能,这里有高兴,有悲伤,有希望,有害怕……,它们谐和地配置组合起来,他觉得很满足,很愉快,所以就老叫你‘再讲一遍’。”重复的同一文本或不同文本的重复叙事思路并不妨碍儿童获得愉快的体验。
    第二,在具有重复叙事特征的文本中,由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重复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反复强调,形象更加鲜明,从而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被遗忘。情节结构的重复使故事被赋予了多种发展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通过在每一次重复中拓展细微的变化构成的。拓展出的事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单调,反而具有一种特殊的情趣。重复是可以无限进行下去的,因而叙事文本也就拥有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这种回旋反复的结构,使得儿童在熟悉的重复中得以一步步地轻松地把握人物的特色和故事的进程。这种轻松地把握也使儿童的听、说得以更加顺利地连接。皮亚杰的研究告诉我们,随着儿童从感觉运动阶段发展到前运算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活动描述的惊人增长。尽管婴儿已有了一些描述世界的能力,但在2―7岁这个能力迅速发展。这里所谓的描述世界也包括描述故事中的世界。当儿童试图将知道的故事描述给别人听的时候,具有重复叙事结构的文本由于上述的特点往往会被儿童优先选择。
    第三,重复使得儿童获得了自我确证的机会。对于儿童来说,预先知道情节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儿童喜欢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或听重复的故事,因为这些熟悉的作品能减{氏欣赏时的心理压力,并保证不会令其大失所望,这是儿童想要经历的一种紧张感受,一种刻意安排的紧张气氛。这是孩子们最企盼体验到的期望的实现,是孩子们对成功感以及对社会秩序想像性支配的体验,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成功感是当人们感到自己已达到或超过自己抱负水平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喊功感的获得为儿童的“重复倾向”提供了动力。儿童确信不疑,他们所盼望的事情确实能够发生,目标大都是一步一步地实现的。当所期望的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儿童从自我确证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第四,在面对故事文本时,儿童表现出一些相对固定的审美期望,如儿童往往向往着美满团圆的结局,对善良者给予的爱和同情,对邪恶势力抱以的憎恶和挞伐等等。这些审美期望都是儿童真情的流露。记得导演孟京辉在谈到自己导演童话剧《迷宫》的感受时说道:“小孩子太真了哦经常提醒演员,面对孩子们的时候,必须将自己最真的一面拿出来,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们会加倍地回报你。”的确,孩子的“真”是发自内心深处,无论是爱或憎都不含有半点矫情。《迷宫》的演出刚结束,有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便迫不及待地跑上台,紧紧拉住故事里做尽坏事但最终有所悔改的“大皮鞋”说:“大皮鞋,你一定能变好,你一定能变好,我讲目信你。”正如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儿童对具有共同的叙事思路的故事并不感到乏味,因为,从某种程度上,儿童所喜爱的故事中的一些典型的叙事思路恰恰应和了儿童的某些审美期望,叙事思路的重复使儿童的审美期望在不同的故事中得到反复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对儿童在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进行一些解释。本文认为,重复是生命赋予儿童的本能。重复,体现着万物的节律。月圆月缺、日升日落、四季更替,这些现象已被人们视为自然界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人的生命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不可回避的重复性。短到几姚中,长到数十年的周期之内,我们总在有意无意间重复着许多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重复是生命的本质规定,也是生命的需求。它使生命不再是一片自然的混沌,而是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秩序感。这种内在的秩序感也是儿童所需要的,儿童听、讲故事中的重复偏好是儿童主动寻求内在秩序感的表现。重复是儿童的一种游戏方式。与重复相伴相生的是变化,重复使事件对于儿童具有了可控性,变化使事件对于儿童具有了神秘性。在这种可控性和神秘性的交织中,儿童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游戏方式。在这种游戏方式中,儿童可以重复验证自己的预期,又可以体验到新奇的变化。这正像儿童玩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了解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能从中获得乐趣,但他不知道每次重复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新的事件,会有什么新的体验,他愿意自由自在、反反复复地玩下去。



              关键词:重复偏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9:58 , Processed in 0.039396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