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影响因素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我们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步履蹒跚,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受到日渐显露的各种阻抗因素的不利影响,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是阻抗创新的因素之一。因此,识别、控制和消除这些阻抗创新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阻抗因素之一传统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
    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下又有相应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外教育的差异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经济形态的差异,正如李大钊在《从经济上解释小国近代思想变动原因》――文中所言:“叫,国的学术思想勺那静沉沉的农村生活相映照”,“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现象”,与此相反,“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比较活跃”。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进行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虽与当代中国文化不完全相符,但我国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保守意识和权威心理,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奉经崇古”,“知足常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仍然是目前一部分幼儿教师的处世哲学和治班格言。毫无疑问,它扼杀了学前儿童的独立人格,削弱进取意识,压抑探索精神,成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阻抗因素。
    1.“人怕出名猪怕壮”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泯灭。
    创新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大一统思想衍生出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观念充斥幼儿教师队伍,“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豪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进取创新意识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偃旗息鼓。因为,有的因教学独树一帜、成果出名却招来同行们的妒忌;还有一些患红眼病的教师看到身边的人出名冒尖会有这样的想法:“她为什么比我好?为什么比我强?”心理不平衡之后就容易产生扼杀创新的过激行动。长此以往,那些深受过激行动伤害的教师必然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她们会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不再以开拓和创新为快乐了。
    2.“奉经崇古”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消磨。
    “奉经崇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得中国人崇尚经典,有的教师更是珍视经典。为了搞好教学,少出错误,许多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寻找着经典,以经典作为一种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和学前儿童的艺术作品。其实,教师一旦被经典的光环遮住,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学前儿童在教师这种寻求“经典”的教学下,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这样的教学,使得学前儿童的画相必定相差无几,一个面孔,这只会使学前儿童的绘画失去自我,失去童心,失去学前儿童创造的天性。
    3.“知足常乐”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钝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是一条解决欲望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古训。它告诉人们不满足是痛苦的。许多幼儿园老师以此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我们曾遇到过这么两位幼儿园教师,她们是一对好朋友。A常常“知足常乐”,不想创造,教学因循抄袭;B则不安于现状,立志课课要创新,但这不但平白无故地增加了她许多工作,而且有时因创新出来的课不理想,困扰痛苦常伴随着她。A奉劝B“知足常乐”,并以此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不难看出,“知足常乐”是一解决困扰痛苦的良方,但它使幼儿教师的心态变得俯懒与消极,使她们不会去思考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进行新实验,这将钝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
    4.“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消解。
    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幼儿园教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作为她们的生活准则之一。她们每天上课,指导学前儿童练歌学画,认为只要自己工作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循规蹈矩,不出差错就可以了。这种过分强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价值取向,会使教师在无功无过中消解自己的艺术创新行为。因为,创新首先是一种不安于现状、不墨守陈规、不怕失败的行为,这种求无过的思想常会因她们害怕失败而远离探索和创新。显然,这是不利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一种阻抗因素。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压制。
    过分追求秩序、强求规矩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化特点不仅体现在封建等级制度、人与人之关系甚至在民宅修建方面也无不体现这种文化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了教师和家长思想甚至行动的座右铭。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常看到许多孩子,为了画好画,他们非常规矩地揣摩、模仿教师的构图、造型、色彩、方法和步骤,生怕被教师或家长训斥为“不听话的孩子”。长此以往,学前儿童只能被动机械地再现对象,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学前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会在这种过分追求秩序、强求规矩中慢慢消亡。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阻抗因素之二――传统制度文化制度
    文化是指人类为满足或适应某种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及法则,如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家庭婚姻制度等。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在教育目的的反映是“万般皆下贫,惟有读书高”,“父以子贵,光宗耀祖”,“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封建家法制度在学校管理上的反映是“师严道尊”,“事师如事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封建文化制度在课程教学上的反映是“书有功,戏无益”。封建家庭制度在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上的反映是“材料、臣臣、父父、子子”,“小时了了”,“小祖宗”。
    1.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因素――封建政治制度。
    (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冲击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在以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状况下,读书意味着人仕,意味着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意味着一劳永逸,意味着“颜如玉,黄金屋”。虽然我们早已脱离了封建社会,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仍旧扎根在许多家长的头脑之中。他们认为孩子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学音乐、美术那些玩艺没有必要,更视艺术教育创新是“淫巧奇技”。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轻创新的封建家长专制下,孩子的艺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2)“父以子贵,光宗耀祖”的家长心态钳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从古至今,许多家长把子女当成自己脸上贴金的工具。他们在子女身上相互攀比,别人的孩子会什么,我家的孩子就不能落后,甚至还要超过他们。他们比孩子器乐、美术、声乐、舞蹈等的考级,为了能让孩子考更高的级别,他们逼迫幼儿园教师对孩子进行艺术技能技巧的机械强化训练,孩子整个成了考级的机器。更有家长受当今电视等传媒的影响,认为唱歌、跳舞可以一夜之间成名成家,并可频频在传媒上亮相,好不威风。于是家长让孩子过早进行艺术专.业化训练,其结果是孩子的练歌成了单纯的发音训练;练舞成了枯燥的肌腱训练;练琴成了反复的指法训练。练不多久,孩子就产生心理疲劳(练腻了,不想再练)、生理疲劳(练累了,不想再练了),最终孩子拒绝或放弃对艺术的学习。家长的这种“父以子贵,光宗耀祖”的心态扼杀孩子的个性,导致孩子失去艺术学习的兴趣,必将钳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
    (3)“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梦压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中国历代家长对子女的普遍心愿。从古到今,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能成为时代的人才。这种希望一方面折射出家长未酬的壮志或子承父业心理,另一方面亦透溢出家长对孩子前途命运的偏颇认识。这种希望具体到现实中,就是家长一手为孩子设计未来之路并为此要孩子全力以赴地走下去。有的家长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学前儿童身上,他们渴望儿童学艺术将来成为艺术家。家长在这种狭隘自私的“成才”观指导下,必然会抛弃对学前儿童的素质教育和艺术创新教育,而用近乎残忍的手段和方式逼迫儿童成才,这样会使学前儿童的性格、心理被扭曲,创新个性被扼杀。
    2.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因素――封建宗法制度。
    (1)“师严道尊”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压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尊师重道。“师严道尊”是从“尊师重道”引伸出压抑儿童个性的“师道尊严”。它能使教师增加端庄方正、不苟言笑的儒士风度,但对儿童却起阻碍作用。虽然如今教师的地位难以与古代相提并论,但仍有许多幼儿园教师有意与无意地将自己当成教学权威,学前儿童如有影响教师地位的行为,这些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将学前儿童的“异想天开”压制下去。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儿童不是拜艺人为师的徒弟,不需要那种板着面孔训出高徒的严师,也不需要不许儿童“插嘴”的“权威”,儿童需要的是永远伴随着鼓励和关怀的欣赏,能够接受自己“荒唐”想法的教师,而不是依其门规对学前儿童处处苛刻挑剔的教师。教师越以权威自居,学前儿童就越缺少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艺术创新就越难以进行。
    (2)“事师如事父”窒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事师如事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内容。它把教师和儿童的关系纳入宗法制度的格局,使教师的角色表现变得拘谨、呆板,形成一定程度的父辈化人格。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教师自身个性丧失,迷信祖宗,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独立人格、鲜活个性及其创新精神被无情地忽视,甚至被残酷地扼杀。“事师如事父”严重窒息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艺术创新的生命力,从而导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难以进行。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压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精神。“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国人尽知的一种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似乎更是深入学前儿童的家长脑海中。在幼儿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反对教师,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大逆不道的。反对教师,儿童在园要挨批,在家要受训。这种话反复强化,儿童就会将此变成自身的行动要求。为了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孩子原本很有个性,思维也很活跃,但在听话教育强制下,孩子在活动中不敢独立思考和进行艺术操作,缺乏个性,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其创新精神自然衰微不振。
    3.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因素――封建文化制度。
    (1)“书有功,戏无益”泯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长期影响着我国家长,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有用,音乐、美术没有意义。孩子只要做与将来升学考试有关的事,家长就高兴,否则,孩子就得挨打。有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女孩子离园回家后在厨房进行音乐音响的探索,她把大大小小的碗及筷、勺拿出来,用碗盛着深浅不同的水,用筷、勺敲击碗,探索各种动听的声音,非常好奇地奏着。孩子的母亲回家看见后,一边骂孩子,一边打了孩子一个巴掌。还有一个幼儿园小班的男孩子小便时对着厕所墙壁作意愿画,他的这一行为同样也挨了母亲的巴掌。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是艺术家,都可能成为有艺术创造力的人。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儿童按照生命的律动,使兴奋的无规则的跳动成为舞蹈,使发之于情感的混乱的声音组织为歌曲,用那些无意义韵未加任何思索的涂画绘出自己心中的独白、梦想、欢乐或忧伤。这些活动虽然没有划清自然和艺术的界限,但使幼小儿童对生命的感受得到充分抒发,使儿童创造的萌芽得到了张扬。家长的一巴掌只会消磨孩子的个性,泯灭孩子艺术创新性灵,使我国无数个爱迪生、牛顿、瓦特式的创新幼苗被贻误。
    (2)“奇技淫巧君子不为”、“雕虫小技不足挂齿”抑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中国传统文化重学术,轻艺术,认为进行艺术活动是君子不为的,搞艺术是不足挂齿的。这种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影响同“书有功,戏无益”是一致的。
    4.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因素――封建家庭制度。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家长制作风扼杀学前儿童艺术创新。中国儒学重礼,“礼”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礼”包含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意思是君主要像君主,臣民要像臣民,父亲要像父亲,儿女要像儿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甚至连自身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再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这种封建家长制作风在当代家长身上依然存在。表现在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学前儿童,父母让儿童弹琴学画,子女就得弹琴学画。家长包办一切,主使一切,子女只能被动接受,否则就得挨打受骂。这种专制作风只能使子女个性丧夫,其艺术创新的愿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小时了了”阻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中国古人推崇的是那种“小时了了”的少年老成,对天真活泼、童言无忌则讥为乳臭未于而加以嘲讽。他们对儿童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用“四书”、“五经”灌输给儿童。“小时了了”的思想至今在一些家长的头脑里仍然存在。学前儿童都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一些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打打闹闹、玩皮捣蛋”而以成人规范要求他。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管不了孩子,就用学习一门乐器来约束孩子,使艺术学习成了一种管教的工具,这只能使学前儿童倍受折磨,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可能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这本身就阻滞了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更阻滞儿童艺术创新。
    (3)“小祖宗”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溺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伦、重血脉的特点往往使家长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家长对儿童蔑视与束缚,把儿童看成是“小奴才”,随意打骂儿童。二是视儿童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是家庭的小祖宗、小太阳。于是,家长们要么对孩子过分控制,要么过分地对孩子娇惯放纵,任其所欲,尽情满足,这样一来,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任性、懒惰、依赖、怕苦、怕失败等不良品质。如有的学前儿童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家长没有为他背画板,他就不去学画。今天练舞苦,明天改学唱歌,唱歌没有趣,后天再改学画画,家长全都满足,坚韧性的创新素质在孩子身上完全丧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行为总要经历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家长的这种行为和专制教育一样阻碍了学前儿童艺术创新行为的发展。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样她也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扛上了一个不小的包袱。在我们大力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研究和实践的今天,渴望创新开拓的教育者,只有先卸掉一些文化负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才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阻抗创新的因素,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创新的部分为我所用,是摆在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12:39 , Processed in 0.051966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