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中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的学前教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带来人们认识上的变化,同时也要求滞后的认识有所改变。近几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在教育改革中必须以认识为先导,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方面,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建设肩负着重大责任。
    (一)21世纪对早期教育的要求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
    1.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依赖加强,任何学科都难以单独发展。比如航空航天、医学、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等,都需要各学科协同合作。这就要求培养县有厚实知识基础和能够适应各种新变化的智力,并且是一专多能,善于学习、工作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在早期开始奠基。学前教育在奠基工程中应担负什么样的任务?如何完成任务?
    2.国际贸易和经济冲破了国界、地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分界,人际交往空前扩展。电信革命、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把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信息传递大大加快。新世纪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手段和方法。这种能力如何从早期开始培养?
    3.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联合国联合调查资料表明,至1994年止,中国家庭人口已减到平均4.2人,而日本为3.1人,美、法、英、德四国则分别为,2.7、2.6、2.5、2.3人。现时代家庭结构模式虽然多样化,而核心家庭(父母加一个孩子)将成为主要模式。家庭规模小型化对学前教育带来的新特点、新问题是什么?
    新时代的要求,世界形势的要求,向中国学前教育提出的如此种种问题,是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建设的大背景。
    (二)独生子女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育,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即使在这种政策下,1994年人口出生率虽然下降到17.70%。,全国全年出生人数仍达2104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是因为人口基数极大之故。中国不仅人口多,而且过去底子薄,现在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多,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人均淡水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是出于中国国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时期性政策,但这种政策仍然不得不持续推行相当长的时期。
    据统计,1993年出生的一孩率为61.3%。目前,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18.8%。在今后若干年内,学前儿童中独生子女仍有相当大的数量。我国自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十几年来的事实证明,独生子女能够享有家庭中许多优越条件,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也易使孩子养成诸如任性、自私、娇气等不良个性特征。加强独生子女教育,需从婴幼儿期开始,这是中国国情向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父母一般也希望自己幼小的孩子长得好,为未来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心理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受到传统的“望子成龙”心理的影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依靠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维系着宗法等级制度,保持着亲子联系作为生活方式的基础。落后的经济和封建的、封闭的社会,使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代人身上。“光宗耀祖”,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常理。特别是当前辈人感到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创造满足自己愿望的条件时,更是希望后辈来实现自己的宿愿。在小农经济社会,缺乏社会保障系统,父母的子女价值观是以子女为未来生活的保障,“养儿防老”更是人们经济生活之所需。家族文化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深深地在中华民族子孙们的头脑中打下烙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在起作用。
    当代中国家长,特别是幼儿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背后的动因,和旧社会已有很大不同。传统思想的影响与现代社会的观点有所融合。比如,“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较为淡薄。一方面是由于年轻父母就业的比例很高,他们对年老后生活的社会保障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家知道西方更多注重个人自我奋斗,较少把自己的未来放在后代身上,但是,把孩子成长的“好与差”和自己的自尊心紧紧联在一起的心态,在西方父母也是存在的,我国现代的父母则相当普遍。据研究,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传统,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特别是女性)的个性,使得人们十分关注道德自我,同时有较强的虚荣心。攀比心理和“爱面子”心理使父母的情绪经常被孩子行为“好、坏”所左右。其他如家长的“补偿心理”,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寄托在孩子身上,如因自己学历不高而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要求甚高;或因对子女照顾的时间不多而特别希望孩子有高成就,以宽慰自己的内疚心理;或祖父母辈因过去对子女照顾过少而希望在孙子身上补偿等等,也都是那些“望子成龙”心理的动因。据我们1992年的调查,父母从个人动机出发对待幼儿子女教育的,仍占被调查2831人中的15.89%。独生子女家长由于只有一个独苗苗,只许长好,不容长“坏”的心理,也更为突出。总之,种种原因造成了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在我们上述调查中,希望孩子将来“才能出众”的幼儿家长占25.56%,即四分之一强。
    (四)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幼儿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1.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要求空前迫切
    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体形式。关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问题,可以说是幼教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问题。但是在今天,这个问题有着空前的重要性。首先在我国广大地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入好幼儿园难。也就是说,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现在主要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现在送幼儿入园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具有中学文化水平以上的年轻人。他们能够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头品足。加以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家长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送孩子入园受工作单位的限制,而有了自己选择的余地。由此,一些质量较差的幼儿园,因生源不足而停办,而那些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则出现“爆满”之势,甚至可以在经济上得到较好的收入,形成优质量――优效益――再提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企事业办幼儿园,是我国幼儿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1995年),企业办的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15%,在有些城市甚至是主体,如在广州市占36%,青岛市占45%,武汉市占77%,株州市占到95%。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一项配套的改革措施是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其中包括办幼儿园。也就是幼儿园与企业单位脱钩,自负盈亏地经营幼儿园。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发展的限制,如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这个改革过程不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但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政策,比如,关于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改革问题,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
    对幼儿园提高质量的强烈要求,还来自有远见的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体制转轨过程中,确有一批企业办的幼儿园被取消。但是,近来也涌现了一批企业办的幼儿园,在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采取“承办制”的新模式。这种幼儿园的主要特征是;一,未与企业分离,由企业继续管理;二,幼儿园实行管理体制改革,自主办园,具有逐步强化自我发展的机制,为从企业管理向社会化办园过渡创造条件。例如,青岛市的经验是;企业为幼儿园提供基本的办园条件,包括场地、房屋、设施等,并且保证教职工的正式职工身份、政策性调整工资和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三个不变”。幼儿园则要做到“风险抵押,强化职能,以园养园,自负盈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保教质量和办园效益。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实行“承办制”的两年多来,由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明显提高,宿舍区的个体园所全部被挤掉,社会上其他单位的职工也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六厂幼儿园。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点是着眼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它与传统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理论基础是任何物都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而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则可以使人力资源得到极大发挥,从而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正是使广大职工放心、安心、开心地在企业内工作的最好保证。
    2.抵制教育市侩的冲击,保护幼儿健康发展的导向
    市场经济兴起,打入幼教领域的商业经营者自然也会产生。一些人从赢利目的出发,在社会上推出各种幼儿教材、教法以至“教育方案”。其中有些人虽然是商业经营上的能手,但缺乏教育专业知识,他们最多只有一些带孩子的经验,或从有关幼教专业资料中抄录只鳞片爪,虽然说的是外行话,却狂妄地自吹自擂。他们的手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利用大做广告、大肆推销等商业性手段,迎合家长们望子成龙和从众心理,出售一些急功近利的所谓教育方法。所谓“制造神童”,对许多缺乏教育知识的家长是有吸引力的。婴幼儿学会识字,学说一些外国语,或掌握某种一技之长等等,本来也是不足为奇的。可是由于不了解婴幼儿在发展上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些家长趋之若鹜。问题在于,教育不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以孩子“超前”发展为满足,实际上只能造就“催熟的瓜”,甚至会导致一些孩子畸形发展,将来吃到始料不及的苦果。还有一些幼儿园,为了急于求得眼前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一些劣质教育产品的顾客。这一切,都要求从学前教育理论上加以澄清。
    (五)农村、贫困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改革开放的形势,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摆脱封闭状态。据1995年9月全国妇联的报告,城镇女职工1994年已达5640万,比1985年增加了25%。在农村,有4000万女农民跨进了乡镇企业,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40%。与母亲们大量参加工作相联系,产生了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农村妇女参加工作,更使得幼儿教育机构不再是城市人所独享的“奢侈品”。
    人的需求可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目前,即使是贫困地区,家长们也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直接访问过的广西百色地区苹果县和安徽寿县等农村,村民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兴办学前班,急切要求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二、结合实际建设中国学前教育理论
    面对新时代的种种挑战,为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建设必须与学前教育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
    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形势是很好的,表现在政府和各级领导机构对学前教育比较重视。这是首要的,因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离开行政领导的支持,学前教育工作难以开展,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点之一。由于政府的关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初步走上依法治教之路,《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已经推出。其次,与经济改革形势相适应,开始形成由国家、集体、个人办的各类幼儿园一齐上的新格局;学前班和其它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也蓬勃兴起。学前集体教育机构数量上的基本满足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
    最可喜的是,中国有庞大的和很好的学前教育实际工作者队伍。十多年来,有优良传统的幼儿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完成了向年轻化的过渡。现在,这支队伍精神面貌很好,有极大热情,不怕苦,不嫌贫,有爱心,战斗力强。各地方领导的改革导向和幼教实际工作者队伍的上进精神,使幼儿教师大都接受过一定专业培训,而且涌现出一批具有大专水平的幼儿教师,她们不仅在本职岗位上努力提高工作质量,而且积极参加科研课题。
    学前教育理论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这方面,研究者应拓宽和加深对相关学科及其研究进展的了解,从更广、更高的角度考虑学前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从实践中研究理论和把理论知识转换到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
    学前教育学本身是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生命线。数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已有明确的阐述。但在目前,仍不能满足幼教实际工作者的需要。人们发出了“学前教育理论落到实处”的呼声,认为学前教育的理论存在抽象化问题。学前教育理论的抽象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学前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实际上表明了理论的深化。在当前大好形势下,从幼教实际考虑课题,在实际中进行研究,提出理论见解,深入浅出地解释实际问题和寻找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化方案,是学前教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任务。
    例如,关于学前教育的概念问题;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有关学前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述方式或名称、学前教育的对象范围、学前教育的性质等问题,可以说基本上已有共识,但是具体说来,认识又不尽相同。我们在这里不准备专门讨论理论问题,只想谈谈和当前中国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方面。
    所谓儿童入学前的教育,是指儿童进入正规学校之前的教育。所谓正规教育,是指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因此,学前教育是指儿童进入小学之前的教育,这种理解似乎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否应该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对这个问题,教科书上虽然也有比较概括的说明,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做法。比如,有许多学前教育机构,仍然主要采取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主要是小学的读、写、算,有不少家长也仿效小学的方式对幼儿子女进行教学,自己给孩子上课,布置作业。
    社会上对学前和小学教育的不同特点缺乏具体知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现在的成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是怎样长大的,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最初是怎样得来的,幼儿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但他们都上过小学,、在他们的记忆中,只有在小学如何学习、如何上课的印象,因而误以为这是学习的唯一方式。非教育专业工作者大多数也不十分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以及儿童怎样学习才符合其发展特点。所以,许多人把幼儿的游戏同学习以及儿童的发展对立起来。至于幼儿园、学前班等的“小学化”倾向,把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直接搬用到学前教育,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社会的压力,如家长更偏向儿童提早识字、计数,有些重点学校招生优先录取超前掌握语、数知识的学生等。
    在这方面,学前教育理论建设的课题,是更具体深入地研究学前数直的特点,发现导致对学前教育错误认识的症结所在,并研究正确的导向。比如,如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儿童在学前期的发展任务和教育任务;说明为什么不能把小学的教学任务提前放到学前期,或者说,为什么不能取消学前期应有的教育;学前期应为入小学作哪些准备,从学前期向小学过渡期的特点和教育方法等等。正如本人所参加的全国性“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课题研究结果所表明,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是普遍性的,而在明确了一些有关的认识并且探索出入学前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准备及入学后过渡期适应教育的一套措施和教育方法之后,实验学校的儿童,无论在农村或城市,在过渡期都得到良好发展,几年后还有较强的后劲。这种研究,是从实践中提出课题,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经过几年(几轮)的反复探索进行的。研究的理论启示和实际的成效相当显著。但是,教育研究和理论建设是费时费力的,尚待解决的有关问题还很多。而且,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又显露出来。
    三、怎样理解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
    我们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是从两个方面理解的: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另一是由中国人提出的、没有国界的、符合普遍规律的学前教育理论。当然,这两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当代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情况而言的。我国蒙学的历史很长,内容十分丰富。古代中国对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进行,启蒙教育的年龄从现在所称的学前期开始。但是,在我国,专门的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本世纪前半叶,陈鹤琴、张雪门等是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先驱。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专门的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数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有其光辉的历史,但就理论研究来说,较多偏重引进外国的东西。目前,仍有不少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移植外国的学前教育模式,当然大都或多或少作了本土化的修订。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然而,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队伍的扩大,特别是近十几年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的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成长,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介绍外国”,而迫切要求建立中国自己的学前教育理论。学前教育作为社会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传统文化和传统心理等等特点,也确实有必要建立“来自中国实践,指导中国实践”的学前教育理论。
    如前所述,现时中国的学前教育,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使命,是培养能够顺应时代需要、参与世界竞争的未来人才的早期奠基工程。但是,时代的需要和我国的现状存在很大的反差。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以及几十年来已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大家习惯了的。近几年来(充其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和学前教育领域新观念及各种新模式的兴起,使大家面临着一个既急又剧的变革局面。时间短促,变革又大,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观念的改变是不容易的,观念改变之后还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模式、教育实际操作措施的改变。如果只停留在认识上的改变,缺乏实际工作中的改革,那么观念的更新只是空谈。有了新的认识,仍需认真研究实际操作行为是否与新认识一致。
    比如,我国的传统观念使人习惯于在学前集体教育中“求稳怕乱”的秩序,习惯于对学前儿童过多控制、过多包办的做法。这种观念和做法容易使儿童养成依赖和顺从的性格,缺乏独立、应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人才的早期工程中打下这种基础,显然不符合未来社会的实际需要。可是要改变成人的观念,需要从理论上作具体的有力的说明和广泛的宣传。这里所谓成人,包括幼教界的管理者和幼儿教师、幼儿家长,还包括小学教育方面的管理者和教师。
    虽然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应该调动教育对象的主体积极性,但是可能是出于保证“稳定”的秩序,做到整齐划一,过多控制教育对象的活动、追求统一的做法仍然很多。在深入讨论认识问题时,不少幼儿教师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的关系还不大清楚。一些人把师生关系等同于管与放的关系,总以为发挥教师积极性与发挥幼儿积极性是绝对对立的,似乎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在“管”上,而“管多了就放得少,放多了就管得少”。不久前,在某幼儿园的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给全体幼儿讲解,另一位教师在“维持秩序”,她为了使幼儿集中注意听讲,在教室不停地走动,轮流纠正各个幼儿的动作,禁止他们的小动作,即使是无意性或暂时性的分心动作。这位教师的积极性不可谓不高,可是幼儿听讲的积极性倒是受损了。这位教师的行为具体表明了对教师积极性的方向和幼儿积极性导向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教师与幼儿的两种积极性问题,正是现时学前教育观念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质性问题。主体积极性的培养,也是人才奠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教育行为是受教育观念支配的,反过来,当我们否定了代表某种旧观念的行为时,必须找出用以代替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改变教育观念问题不仅与幼儿教师有关,也包括幼儿家长。因为控制过多、包办过多等等反映陈旧观念的思想和行为,在现代家长中也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我国职业妇女比例相当高的情况下,当父母为自己时间不足而烦躁时,对幼儿控制和包办行为有所增加,更是常见的。还应该看到的是,目前在我国,三岁前入托儿童相对较少,而行为习惯的基础正是在三岁前养成的。因此,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时,教师所面对的已是带有过多依赖性、缺乏自主态度的教育对象。这客观上造成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某种障碍。
    小学教育的改革对幼儿教育改革是有影响的。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小学往往班额较大,小学的教学又不同于学前教育,有成绩考核等等任务的硬性要求,一些教育改革不够的小学校和缺乏教学技巧的教师,往往不欢迎有独立性、创造性和思维灵活的学生,从而使一些幼儿园感到困惑。由此可见,当前需要从理论上澄清的问题是不少的。
    作为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是反映普遍规律的。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不能只适用于中国。从实际出发、经过深入研究所得的科学理论,应该是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的抽象。中国有自己发展学前教育理论的优势:幅员广阔,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入学前儿童有7000万之多,是建设学前教育理论的丰富信息资源;当前面临的种种挑战,是发展学前教育理论的动力;中华民族悠久的启蒙教育历史和“慈幼”传统中的精髓;唯物辩证法这个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几十年来为大家所熟悉,凡此等等,使我们相信,经过努力,中国人所建设的学前教育理论,将会对丰富和提高世界学前教育理论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03:29 , Processed in 0.044839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