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题意识是近几年在教育、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关关联。但是,对于其概念的内涵却不很明确。

    一、问题意识研究的现状

    最早提出“问题意识”一词的当属1995年姚本先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文中是这样界定问题意识的:“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很显然,这是一个循环定义,对问题意识的性质未作深层考察。但是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在中国当代为问题意识的研究开了先河。在这之后,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应该说是断断续续的,寥若晨星。总体来看,问题意识的已有界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多为现象的描述、罗列;②循环定义后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概念的同义语;③缺乏概念的独特性;④概念内涵扩展,外延缩小,在研究中将问题意识直接等同干课堂提问;⑤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雷同。
    问题意识的研究现状势必要影响到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及其对于儿童的培养。因此,建构科学的问题意识概念就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责任。

    二、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一)文献研究
    为了尽可能保证幼儿问题意识概念建构的科学合理,我们将研究建立在与问题和意识有关的大量文献之上,吸收了“问题”、“意识”和其他领域中“意识”及其他领域中“问题意识”的相关含义。教育领域中“问题意识”的合理含义,与问题意识含义相关的个性倾向性相关概念和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等等,综合形成“幼儿问题意识”的概念内涵。
    1.关干“问题”的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问题”的解释是:①要求回答式解释的题目;②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④事故或意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含有疑难和意料这外的含义。
    只有问题进入主体意识领域,成为主体认知操作的对象时,问题才被列入心理学范畴。因此,心理学对干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而对于“问题”的界定则可以分为两类。
    (1)结构论,即从结构的角度来论述问题,将问题分为几个部分。
    一些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将问题表述为“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认为每一个问题都包含四种成分:①目的。即在某种情景下想要干什么。②个体已有的知识。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景一开始,就已具备的知识技能。③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④方法。指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目的论,即从问题存在的理由来论述问题,即认为问题是否存在取决于他对于人的目的意义。
    纽厄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个体想达到某一目标但不知道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操作过程的情境”。(Savery&Durry,1995)这一观点具有较大的影响。“所谓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张厚粲,2001)张春兴(1998)认为,所谓问题(Problem),是指个人在有目的待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
    从上述心理学定义中我们可以将问题的已有界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目的予以解决的对象,即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另一类是意料之外的心理困惑。而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问题是心理活动的对象。
    2.关于“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领域中对于意识的研究主要是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发生发展、结构和功能等。
    在《韦氏新二十世纪词典》(1979)中对conscious一词作了6种解释,其中有四种解释用到了aware一词,并且将aware,sensible,fell,know,cognizant,apprise等作为同义词。在《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1996)中将consciousness解释为:①警觉及能做出行为;②对环境的觉察,具有知觉(感觉)能力;③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识;④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直觉能力;⑤清醒的、能组织并协调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与组织和指导行为的下意识因素不同。其中与“警觉”相对应的是“aware”。Thomas(1978)指出七种意识的日常概念及其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所说明的通用法,他指出所有这七种意识的含义都是指觉察(awareness,意识)。除了觉察,意识也常用作觉醒――警觉和知识。
    综上所述,在日常概念中,意识一词与觉察、敏感、注意、清醒、注视、知觉属于同义语,经常混用。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百科辞典(Rom,&Roger,1983)中这样解释意识(consciousness):①个体动物警觉、能够行动的状态,与无意识相对应;②动物种族觉察或意识到环境中的客体而且可能较少混乱的素质;③觉察到某人思想、感知和情感的状态,也称作自我意识后人类有组织的精神生活的能力,在这种精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的体验都有所不同;⑤组织和协调思想和行动的精神状态系统,与潜意识相对应。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1989)中这样解释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意识使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的心理(高等动物只具有意识的萌芽),也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正常情况下的清醒状态与熟睡、昏迷、麻醉状态下的不清醒状态相区别。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意识是指以能清醒觉察与反应灵敏为特征的行为,以与不能清醒觉察、反应不灵敏的行为相区别。
    该定义非常笼统,对心理学中意识概念与心理概念未作明确的区分,对意识的性质,即究竟意识是心理状态还是心理过程也未作明确说明,把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混在一起。
    除了上述定义之外,对干意识概念还有一些较为明确的解释。概括来看,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一些角度:①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不只是对信息内被动觉察和感知,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②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识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多数心理学家将意识看作觉察。对于意识的结构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两成份论认为意识由感觉和知觉组成;三成份论认为意识由感觉、知觉和思维构成;五成份论认为意识由感觉、知觉、记忆、注意和思维构成。
    关于意识的活动形式,部分研究者认为意识有两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被动的和主动的。被动的意识活动指意识的承受状态;主动的意识活动指积极的思维活动,使我们对自身内部和周围环境中正在进行的事物有所理解。
    综上所述,尽管对于意识的研究尚存在分歧,但是从众多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意识概念中至少有两点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即意识含有觉察(awareness)的含义,带有主动性。
    3.其他领域“意识”的研究
    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也不乏有意识概念,如学生的主体意识、足球意识、体育意识、设计意识等。但是这些领域的意识概念的界定意义均不够明确,多为循环定义。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即将意识作为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意识放在心理活动的属性上来分析的,尽管这一认识并不很明确。
    4.其他领域“问题意识”的研究
    吴海乐(1998)从体育研究的角度论述了体育运动中的问题意识。认为问题意识就是思维过程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高选勤在研究写作时(1999)也提出了问题意识,但是研究者没有对问题意识与其外在表现做出区分。
    5.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意识”研究
    如前文所述,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意识”研究以姚本先为代表,将问题意识归结干思维的问题性,概念比较混乱,但是,其中将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作了描述,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意识概念的内涵。
    6.其他相关研究
    (1)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
    根据问题研究的有限文献及其他领域关干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下列行为可能是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
    ①问题指向
    问题指向是指注意对问题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也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朱滢等(2001)研究认为注意是决定什么将进入意识、什么将不进入意识的一种通达控制机制,注意的机制就在于选择意识的内容。所以,在意识的研究中,注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操作变量
    ②问题发现(Problemfinding)
    一些研究表明,问题发现是问题解决的前提,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密切的关系,应该是问题意识的一个外在表现。Getzels和Csikszentmihalyi(1976)指出问题发现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和其他问题解决状况的区别所在。
    ③问题提出(Problemposing)
    问题提出是指从已有情境或经验中创造新问题。(Silveretal,1996)problemposing和questionasking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正式、更严肃,而后者则比较随意、通俗,更多表现为口头上的,这是形式上的差异。
    Allender.J.S.(1970)研究了儿童的提问是否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提高而增加。Aliotti(1979)调查了挪威、西德和美国的587个3-6年级学生,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提问能力发展不同:挪威提问比德国和美国少。德国5-6年级学生提问明显多干其他所有组。
    除了创造出新问题之外,根据共识,问题提出应该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新发现的问题,简称为提问,众多的研究也都是从口头提问来研究ProblemPosing的。问题提出和问题发现的区别在于问题提出是将所发现的问题表达出来,当然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
    (2)问题意识的内在根源
    根据问题意识、问题发现的有关研究,我们看到问题意
    识包含有主动质疑、对问题的探究等含义,所以我们认为好奇心可能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内在根源。我们来看一下好奇心的心理学涵义。
    好奇本能是与人和动物的惊奇情绪相联系的,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好奇、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在幼儿身上,好奇本能是强烈的,并有明显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在后来的生活进程中可能发生变化。有些人,这种本能的冲动先天就微弱;另一些人,这种冲动先天就是强烈的,后天又不断运用,会变得更为强烈。人的好奇心、探究心理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产物。(朱智贤,1989)张春兴认为(1998)好奇(Curiosity)是相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操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诸般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巴甫洛夫最早发现,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动物或人类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把注意转向这个新异刺激,并把这一现象称为探究反射。这种探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获得更多的有关这个新异刺激的信息和准备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适当反应。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新的学习需要建立在这种原始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3)问题意识的动力
    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诺士曼(1931)对于发明家的研究与诺绮(A.Roe,1972)对于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研究,皆发现这些专家学者确实是在问题解决中享受乐趣。(张德绣,1990)许多研究者以为,兴趣在重大成就中发挥了重要的驱力作用。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
    ②敏感性
    卡特尔16种人格理论中提出人格的一种根源特质,即敏感性。其表现为富于幻想与敏感。(JerryM.Burger,2000)由于意识具有敏感和反应灵敏等含义,所以,我们认为敏感性可能是问题意识的驱力。在创造力人格和超常儿童的研究中,较多研究结果认为创造力和高智商的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问题的敏感性。
    ③主动性
    由于意识具有能动性,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因此,我们认为主动性同样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内在动力。主动性即主体参与认识活动的行为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能使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动因有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动机等。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之一是主动读书、生疑,并向老师提出问题,主动与同伴议疑、解疑、交流认识。(陈德鑫,2000)
    ④求新性(openness)
    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是卡特尔16种人格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中都提出的人格的一种根源特质。构成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像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在求新性上得高分者是不易习俗的、独立的思想者。(JerryM.Burger,2000)在16种人格理论中这类个体表现为思想自由,在“大五”人格理论中表现为富有想像,寻求变化,自主。
    ⑤怀疑性
    卡特尔16种人格理论中还提出了另外一种人格根源特质――怀疑性。怀疑性表现为怀疑与警觉。(JerryM・Burger,2000)意识具有觉察和警觉之意。所以我们认为,人格的怀疑性或质疑性应该是产生问题、发现问题的动力。
    (二)幼儿问题意识概念
    问题这一概念,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特殊的涵义。首先,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缺乏逻辑性,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按照合理的逻辑去解决问题。所以,不应将幼儿所面对的问题置于解决的前提之下;其次,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有意性发展较差,程度相对较低,心理操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都较差,所以,不应将幼儿所面临的问题限定于目的计划之中;再次,幼儿生命历程短暂,知识经验缺乏,新异刺激或事物的新异特征相对较多,而这些新异刺激又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幼儿需要关注,积极追寻的目标。所以,应将新异刺激或事物的新异特征纳入幼儿心理操作的对象范畴。
    根据已有关于问题和意识的研究,我们认为Problem awareness比problem consciousness更接近于对问题的敏感、发现、探究等含义,所以,本研究的内容用英语表述为Problem awareness。根据已有关干问题和意识的研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问题就是幼儿所面临的事物的新异特征。问题意识(problem awareness)对于幼儿来说,是指幼儿对事物新异特征的探究倾向。它以警觉的心理状态为准备,以好奇本能为根源,以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以积极的个性特征为动力。事物新异特征既可以是客体的单一特征,也可以是客体特征之间的内部关系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问题意识与好奇的区别在于好奇由本能所驱使,而问题意识最初来源于好奇,但在后天的环境教育中得以改变和发展。问题意识与创造性人格具有共同特征,从一定角度,可以看作是创造性人格的特征之一。
    倾向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指向和选择。它以反应的主动性和敏捷性为特征。
    问题意识的机制如下图:
    图中向上箭头表示性质归属,向下和向右箭头表示发展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意识发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问题(事物新异特点)的觉察,这是心理过程功能的发挥,第二阶段是在主动性人格的动力作用下,选择问题。
    问题意识的组成成分包含两个部分,其结构图如下:
    从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意识由问题认知和问题倾向性两部分构成。问题认知是对问题的觉察,其表现为对问题指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和问题不提出。问题倾向性在问题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当个体觉察到问题之后,个体的表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备主动性人格特征的个体,他们不选择问题;另一类是具备主动性人格特征的个体,他们在人格特征的动力作用下,选择问题。因此,只有主动性人格特征鲜明的个体,才会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主动性人格特征主要有兴趣、人格求新性,怀疑性、主动性和敏感性。
    目前国外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成其为“问题”,勿需加以研究。而在中国,儒家文化和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思想和手脚,压抑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纳和顺从成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儿童批判精神杯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传统教育也越来越暴露出弊端,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社会的、国际化的、全球化的需要,这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识。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注意到研究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问题意识的研究尚属于萌芽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问题意识的研究将日益显露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幼儿问题意识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09:03 , Processed in 0.053481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