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孩子消费,父母将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中,相信每位年轻的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年幼的孩子外出,看到花花绿绿的食品、新奇多样的玩具,孩子停住脚步,仰起小脸说:“妈妈,我想买这个好吃的。”“妈妈,我要买这个玩具。”“我们班小朋友都有这张光盘,我也想买。”……此情此景,您通常会如何处理呢?
      本刊近期对北京市安乐幼儿园、和平门幼儿园、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的近200名幼儿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显示,当孩子提出了购物要求时,63.8%的家长表示“会和孩子协商,如果要求合理就购买,不合理就拒绝”;24.9%的家长表示“如果商品不是太贵,又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通常会购买”;11.3%的家长则明确表示“计划之外的坚决拒绝,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节俭”。问卷同时显示,这些家庭中,每月除去支付幼儿园必须的费用及其他额外的教育培训费用外,为孩子购买玩具、食品、服饰、文化娱乐用品(包括图书、动画光盘等)等消费在200~400元的占了39.1%,400~600元的占了30.1%,0~200元及600元以上的则分别占了15.8%和20%。
      从问卷可以看出:与过去相比,面对孩子的消费,父母权威式的发号施令的做法大为减少,他们开始更多地听取孩子的意见,更多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毕竟,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权威式的教养观念转变了,父母给予孩子的消费空间才会更大,消费内容也才会更加丰富。
    但孩子到底消费多少才算合理呢?这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没有绝对答案,而作为实践者的年轻父母也存在着如下诸多的困惑和烦恼。
      卢女士:在买和不买之间犹豫
      带女儿去超市,女儿经常会提一些听起来似乎比较合理的小要求。如上次,她看上了一个颜色挺漂亮的拉花玩具,两元钱。她说:“妈妈,我从来没玩过这个玩具,就买这一次。”我看玩具价钱不贵,也不忍拒绝女儿,就买了。女儿高兴地玩起了拉花,没几分钟就玩坏了,拉花随即被扔进了垃圾箱。第二次,女儿又看见了另一个小玩具,以同样的理由要求购买,我还是给她买了。可说实话,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我真的不知道是该拒绝女儿还是该满足她的要求,因为女儿确实也从这些小玩具中得到了一些快乐,但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节俭呀。
      家长说法:对于卢女士的困惑,同样有着一个女儿的张女士则不以为然,她认为孩子当下的快乐体验很重要,她的女儿每次去动物园都会要求购买门口的气球,每次她都会痛快答应,因为气球给女儿平添了很多乐趣,相信牵着气球逛动物园也会成为女儿童年记忆中很温馨的一幕;包先生与张女士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的体验很重要,既然是两元钱的玩具,家长不要期望它的寿命会有多长;而刘女士则从儿子很小起就对儿子提出的额外要求一概拒绝,儿子现在已经习惯了不提任何购物要求,刘女士认为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很重要。
      专家建议:快乐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然而,节俭也是一种优秀品德,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日子比过去富裕了,就可以浪费,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客观地说,孩子有欲望也不都是过错,但是,他们很少能分辨出想要的东西和实际需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同时对购买商品所需要的经济能力毫无概念。因此,重要的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想要的东西和必要的东西。如果孩子想要的只是一些很便宜的小玩具,而且孩子非常喜欢这个玩具,它在当时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确实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那么,这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就是必要的,父母也没有必要一概拒绝,可以马上给孩子买。如果孩子想要的是无益于身体健康的零食或者比较昂贵的物品,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需要这些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它们,这些物品如果可以用家里其他物品来替代,它们对孩子来说就不是必要的,那么父母一定要坚决说“不”,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允许也不能迁就孩子。同时,父母要把道理向孩子解释清楚,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是必须实现的,不是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愿望进行调整和等待。父母可以对孩子经常性地进行“延缓满足”训练,包括推迟满足时间,降低满足的层次、数量,增加有积极意义的满足条件等,这样,孩子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后就会倍加珍惜,也可以使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王女士:儿子天天找我要礼物
      儿子以前很少问我要东西。这半年由于我经常出差在外,觉得亏欠儿子很多,所以每次出差回家我都会给他带上一两件礼物,有时下班回家也会给他捎上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见我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给我带礼物了吗?如果没有礼物,他会很不高兴。所以,我有时干脆买上一个星期的东西,然后再一天一天地往家带给儿子。可这也不是个常事呀!
      家长说法:对于王女士的困惑,周女士深有同感,她原来觉得送孩子一些小礼物是体现亲情的一种表现,可送着送着就变成了孩子张口就要,现在她发现对孩子说“不”已越来越难;苏女士则提到,她儿子原来很少提购物要求,可自从几个月前她因工作忙放手让先生带孩子,先生总给孩子买东西,结果儿子的要求越来越多,张口就要礼物,而以前购买的礼物也不知道珍惜;杨先生则谈到,他们家很少给儿子买礼物,只有在生日、六一儿童节等日子以及儿子有了突出表现时才给礼物,他认为还是应该让孩子体会到礼物的特殊意义。
      专家建议:父母经常买礼物给孩子,孩子会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爸爸妈妈给我买东西是应该的。而孩子很多时候对一样东西只图个新鲜,时间久了,便会喜欢上另一样东西,对这些堆积如山的礼物就会失去新鲜感和神秘感,就不会珍惜,甚至对父母包含爱意的礼物也并不领情。所以,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礼物,礼物太多就等于没有。父母可以多抽时间陪孩子进行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阅读、滑冰、钓鱼、游泳、玩积木、郊游等,让孩子感受亲情和快乐,把注意力转移到活动或者和同伴的交往中,并体会到这种快乐是物质替代不了的。
      如果要给孩子礼物,父母也应该选择在特别的日子或者因特别的缘由给孩子最想要的礼物,同时,应让孩子知道每份礼物的意义,知道每份礼物都来之不易。
      周先生:面对各种诱人的消费广告无可奈何
      带女儿出门,看到电视广告里出现的玩具和食品,女儿经常会提出购买要求,有时我会拒绝她,但大多数时候因为拗不过她还是买了。前两天,她坚持要购买一瓶洗发水,理由是她在电视里看到:用这种洗发水洗完头后,只要把梳子放在头上,头发就能很顺畅地飘起来。回家洗完头,女儿把梳子放在头顶等着头发飘起来。头发当然最终没能飘起来,于是女儿开始哇哇大哭。
      家长说法:对于广告,祝先生认为各类消费广告,纯粹是厂商在诱惑孩子购买商品,诱惑孩子让父母掏出口袋里的钱,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赵先生则认为广告除了诱惑孩子的一面,也有其有价值的一面,父母应引导孩子把广告作为信息借鉴参考。赵先生的观点也是大部分家长的观点。
      专家建议:孩子的消费特点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他们认为“产品包装”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消费也是一种从众消费,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要有;别的小朋友在谈论什么话题,自己也决不能落伍。孩子的消费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玩,一旦觉得这个东西好玩,就会“铁了心”地“爱”上它,根本没有值不值、到底好不好的概念。而广告是一种商业活动,必然是鼓励消费的,它充分利用孩子的消费特点和消费目的,千方百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和理性的父母相比,很容易受到广告的诱惑。但父母是孩子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有时是决策者,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借鉴广告,让广告成为孩子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广告,让孩子体验社会经济运作,知道利用广告提供的信息决定某种东西是否需要买,买什么牌子的,到哪儿去买,提高对商品的比较和鉴别能力。还可以通过广告认识各种符号,并可以把广告当做一种艺术来欣赏,丰富孩子的生活。
      但由于广告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诱惑性,父母要教会孩子识别广告,这不仅能为家庭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对广告的反省能力,学会利用广告而不被广告所利用。
      识别广告的具体方法是:教给孩子一些必备的科学知识,培养孩子科学分析的头脑;学会货比三家,有许多广告是针对同一类产品的,可以教会孩子对这些广告(产品的功能、质地、价格及售后服务等)进行比较,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借鉴已经购买该产品的人的经验。
      李女士:孩子需要“享受”名牌吗
      我不是经常给儿子买名牌服饰,但有时也会给他买一些,并告诉他:这可是名牌,妈妈花了很多钱买的,你穿的时候要爱惜一点。前几天儿子班上的老师告诉我,儿子在班里总是向小朋友显示他的名牌服装,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了,说是怕弄脏了名牌。我听后哭笑不得。
      家长说法:对于名牌,王先生认为如果为孩子购买,家长的心态应该放在购买的目的是看中名牌的品质和质量,而不应让孩子从小滋长攀比心理;成先生认为没有必要为孩子购买名牌服饰,父母的责任是把孩子教养成人,如果孩子要享受名牌,长大了自己赚钱去买好了;孙先生则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些名牌,购买是让孩子有一些经验和常识,不至于随着年龄长大在别的同伴谈论名牌时显得孤陋寡闻而没有自信。
      专家建议: 孩子喜欢名牌可能与父母和周围人对名牌的态度有关。其实,名牌只是一种符号,孩子对名牌本来是没有概念的,他并不理解名牌的价值所在,也不知道名牌的东西比一般的商品要贵很多。如果成人不断地赞美名牌,周围的孩子也都用名牌,就对孩子强化了“名牌”的概念,在他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简单的认识:名牌就是好的,就是漂亮的,使他产生对名牌的认同。
      只要家庭有消费能力,购买名牌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父母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也要节衣缩食给孩子购买;有的父母把名牌视为身份的象征、自我价值的体现,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孩子喜欢名牌不一定就是坏事,重要的是父母在给孩子购买名牌或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经常告诉孩子名牌背后的故事,有可能使孩子将来能够从一名名牌的追随者变成一名名牌的创造者。同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名牌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它与个人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格,没有过硬的本领,不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即使穿名牌,也不会有自信,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其个人价值也不能够得到很好地实现。
       从问卷中我们也看到,尽管家长的困惑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已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共识,那就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问卷显示:90%的家长认为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并已通过储蓄、教孩子认识人民币、游戏等各种方式将其付诸实践。
      理财教育正不知不觉走进孩子和家长的生活……
            关键词:孩子消费合理购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08:17 , Processed in 0.052044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