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智能的启发性
环境建设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园各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于墙面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种节日的主题,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题,也有孩子们所喜爱的故事主题……。丰富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不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而且通过他们的参与布置和看看讲讲,也很大程度地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注重情感的感染性
首先,环境的美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环境的创设。对于每一个主题的环境布置,我们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幼儿外,也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在活动室内外,由师生共同制作完成的组合贴画作品,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室环境建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如我们在教室的向阳处,开设了自然角和动物角,放了许多适合室内生长的动物和植物,如萝卜、洋葱、大蒜、马铃薯、小鱼、地瓜、乌龟、泥鳅、蝌蚪等,并且采用值日生制度,让幼儿轮流照顾、观察,孩子们因此掌握许多动植物的知识。大班还会对生长的过程做记录,种植和饲养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而利用自然材料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来装扮我们的教室,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如用竹叶制作粽子,竹竿和稻草制糖葫芦,用稻草扎草人,用西瓜籽、开心果壳粘贴小动物,用叶子拼小动物,用棕叶扎成小宝宝、小孔雀等,把各种水果进行造型等,我们的教室环境因此变得更有意义,从而培养了幼儿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注重行为的激励性
教室环境建设应形成鼓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氛围。幼儿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用这些儿童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孩子们增加了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因为这是对他们的最高尊重与鼓励。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各有差异,但环境建设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不断向上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室内外的墙上有我们每个孩子的作品。这是幼儿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四、注重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
《规程》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区角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区角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还有营造出的宽松和谐的氛围都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了条件。在活动中,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老师为其提供的各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动,老师不多加干涉,只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帮助、鼓励与指导。所以,孩子们学得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幼儿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获得了许多能力范围内的经验和知识。小班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水能够流动,水是无味的,水是用手捉不住的。中班幼儿在玩颜色的过程中,发现两种颜色混合会发生变化。大班幼儿在玩磁铁时发现磁铁能吸铁的东西,而正负两极不能相吸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越来越浓,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边玩边学,在各个活动角内尽情地表现自己。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室环境建设往往只作为老师的任务,由教师设计、布置,幼儿则处于被动地接受影响的地位。生态学家巴克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总是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而环境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