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西民间艺木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03:5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课题组所在的成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间艺术资源的城市..本着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之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课题组充分挖掘了童谣、剪纸、川剧等民间艺术资源蕴涵的教育价值,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使幼儿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是获得了主动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
    一、重时尚文化、轻民间文化:当前幼教改革的误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期,“人世”后各种外来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已出现对传统文化冷淡与漠视的异化现象。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民间艺术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艺术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都濒临失传与流散的境况。弘扬民间艺术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加强民间艺术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应成为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绚丽多彩的川西民间艺术资源:实践与探索的沃土
    川西民间艺术资源是川西坝子的一种大众文化,包括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语言艺术和民间综合艺术,是社会生活中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并流传下来的艺术。川西民间艺术因其凡俗化、生活化的特点而带有很大的娱乐性,为幼儿所喜爱。这些艺术资源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刺激因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信息,使其主动观察、探索、模仿和表达,并在这种主动感知和实践操作中展现个性。
    利用川西民间艺术进行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大量接触且十分喜欢的老成都童谣、剪纸染艺、川剧等作为教育的内容,对幼儿进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从而实现《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的目的。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对近在身边的川西民间艺术资源缺乏敏感性,不善于抓住身边的民间艺术资源对幼儿渗透本土文化教育。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弘扬民族艺术,利用川西民间艺术资源,开展了“川西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成都童谣是我们川西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它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历史的尘埃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芒。著名学者钟敬文教授曾说:“我们来到了人世,就在歌谣和故事中长大,没有歌谣,没有民间文化,中国的孩子就成了没有祖国的儿子,变成浮萍草到处飘零。民间文化是儿童庄严的课本,做民问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就是为文化和孩子招魂。”成都童谣发源于富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川西坝子,特别是诙谐、幽默、带着“嗲”腔的四川方言赋予了成都童谣独特的魅力。许多俏皮的带有揶揄与幽默意味的童谣更使男女老少忍俊不禁。如“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吃的,牛肉包子夹狗屁。”又如“红萝卜,蜜蜜甜,看到(倒)看到(倒)要过年,大人吃饱三顿饭,娃娃还要过年钱。”成都童谣在川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陪伴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它质朴天然,不假雕饰,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童谣成了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同时成都童谣意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以及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剪纸,顾名思义,不过是一把小剪刀,在一张平平的纸上剪出种种形状。制作剪纸的工具和材料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川西剪纸是川西坝子的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和流传,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劳动人民用剪纸这一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福康、吉祥、富裕和兴旺生活的向往。这一艺术风格特征使古老质朴、原始粗犷的民俗民风更加浓烈。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的限制,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这一特点也正符合幼儿园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剪纸艺术工具的简单性与艺术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满足幼儿操作的欲望,因此我们就避其所短,扬其所长,以简单的工具和丰富易找、易寻的材料,开展剪纸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世界,利用剪纸这一艺术手法表现多彩的生活。
    川剧艺术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在近代川西的文化生活中,川剧与川菜一样是最富有四川特色的著名的“川味正宗”。川剧在20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川剧可谓中国戏曲之集大成者,兼聚了明清以来中国戏曲的五大声腔体系。川剧表演既规范又灵活,各行当均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式和特技绝招。川剧的服饰和脸谱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规制,又有鲜明的剧种特色。人物脸谱多随性格发展而有变异,许多人物造型乍看似乎有违常规,细想却又合乎情理,新颖别致,堪称中国戏曲画廊巾的精品。这些艺术创造流溢着巴蜀文化品性中的山野俚俗之趣,有一种平中见奇、俗中含雅的艺术魅力。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幼儿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内心感情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外在形式。视觉冲击力强、神秘莫测、变化不断的脸谱和川剧服饰对年幼的孩子们更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每天来同离同的路上,孩子们对幼儿同对面“雕塑公同”里的川剧老票友的化妆、服饰总是看不够。老师带着参观时,幼儿都争相穿服饰、戴头冠,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是我”的那个人.穿上和“平时不一样”的衣服,在舞台上“演戏”。川剧脸谱利用色彩和图案的象征意义去塑造人物的特点,是幼儿园孩子喜爱川剧脸谱的重要原因。欧美那些狂热的球迷们在脸上绘出的“脸谱”,不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可理解的“脸谱”吗?鉴于此,我们把川剧也纳入了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范围。
    三、学会放弃、大胆创新:实践与探索中应对困惑的策略
    在挖掘、利用川西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的初期,来自不同层面的声音都向我们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川西民间艺术教育和幼儿同课程之间怎样实现整合,以既能保留民间艺术的原滋原味,又能体现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这种忧虑不是多余的,当我们刚尝到研究的甜头时,这个预料中的拦路虎果真下山了,使我们的研究陷入了如下困境:一是如果将民间艺术资源作为一个短时的、独立的主题活动开展,必然会造成为完成“川西民间艺术教育”的任务而开展活动的现象。幼儿对待川西民间艺术的情绪情感与态度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也就不可能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二是如果仅着重于川西民间艺术表现手法,也往往会造成“艺术形式教完了就教完了”的情况,幼儿不知道这种艺术形式或手法与自己的关系,兴趣必然会降低,活动也不可能深入,教师由此可能会走人自己设计的死胡同。
    成都童谣、剪纸、川剧艺术是川西民间艺术瑰宝中的奇葩,从形式到内容、从:[具到材料都是异常丰富多彩的。但现代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注重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倾向性、能力等的发展。因此我们挖掘的川西民间艺术资源,不管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内容,都应以现代教育价值为基准,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由此认识到应当用幼儿可接受的形式对这些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大胆的改编、创新、加工与整合,在有取有舍中解决好继承与发扬、传承与创新、特色性与教育性的矛盾关系。
    (一)扩展剪纸艺术的内涵
    传统川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是内容取材广泛、细节突出,表现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风情,涉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材料一般是纯色纸。我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简化,细节粗犷。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剪小川西的万种风情,而且也没有必要对他们提这种要求,因为我们不是培养剪纸艺人,不需要追求细节的精致。我们希望的只是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艺术给人带来的享受和愉悦。因此,在剪纸活动中,我们从来没有内容上的要求,任凭孩子们向南表现。他们剪出的内容由此十分简单,多数是由几何形体组成的图案,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多剪大洞洞、小洞洞、长洞洞、短洞洞,剪出来就好看。”在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快乐的基础上,教师才逐步地、十分有耐心地引导幼儿从剪面条、剪窗花到剪衣服饰品;从剪无序的洞洞到剪有序的连续纹样;从剪“压扁”在纸上的物品到剪挂在身上的“项链、腰带、戒指”“皇冠”等。
    2、形式多样,意境丰富。
    在探索和操作中,孩子们发现可以将层次多样的折纸、不同形式的染纸与剪纸结合起来,使剪纸表现出更多的变化与神奇效果。他们由此独创了一种“韩式”剪纸.在剪、染、折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自南组合中体验到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所谓“韩式”剪纸指的是韩韩小朋友创造的一种剪纸方式,其特点是折得复杂,剪得简单,再加上一点染艺。染的方式也是极其丰富的,有中间染、边缘染、全部染、单色染及多色染等。)
    3、材料多变,感受多样。
    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为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变的操作材料,纸不再是单色的,而且质料也有厚薄之分,性能更是多种多样。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取的报纸、广告纸等在孩子们的剪纸活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质料不同的纸,让孩子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到用力的变化,不同质料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更是让他们有多样的体会。在收集报纸、广告纸、包装纸的过程中,幼儿还潜移默化地感受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体会到了生活处处充满着美。这些纸的再利用也使幼儿在活动巾培养了环保意识。
    4、工具多样,激情不断。
    剪纸艺术离不开工具――剪刀。剪刀大小、色彩、形状不同,能让幼儿在使用剪刀中学习力的把握.而幼儿对工具的热情也会影响到活动的激情。我们提供了剪纸效果不同的平口剪、花边剪,使幼儿对剪纸艺术激情不断,兴趣盎然。对装剪纸材料的工具,教师也精心设计,从单一的塑料篮扩展到不同质料、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与大小的竹篮、盘子、盒子等。工具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
    5、活动开放,积极参与。
    传统教育注重循规蹈矩,现代教育强调自由与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川两民间剪纸艺术活动中,由于工具的安全性因素容易使教育因为常规的要求而进入刻板、严格的程序之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大胆探索开放式的活动形式,把手工活动的材料像超市中的商品一样,分架、分筐、分类摆设,让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犹如进入超市购物一样,可以自主决定、按需选取。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材料种类多、质材丰富,材料使用者同时也是材料的提供者与充实者。这种自选式超市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幼儿活动的需求,能够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更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自我决策与独立操作的快乐,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总之,我们扩展剪纸艺术的内涵追求的不是高难度的技能,而是让幼儿不仅学会美化生活,还能美化自己,打扮别人,将学会生活落到实处。
    (二)童谣活动“玩”出变式
    传统的川西童谣具有诙谐、幽默、风趣的特点。但其语言过于直白,有的甚至有低俗之嫌;它对幼儿练习口头语言有较大作用,但内容涉及的领域过于狭窄。因此,我们提倡把童谣活动“玩”出变式来,也就是“用旧瓶装新酒”,使传统童谣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富有童真、童趣而又深人浅出。
    1.“玩”出丰富的内容。
    在“玩”的宗旨下,我们结合现代幼儿的生活常规、礼仪要求与生活内容,大胆扬弃,创编、改编了许多童谣。如:故事童谣化,即将幼儿喜欢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故事以童谣形式表现出来;生活常规童谣化,即将生活常规要求以童谣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在说说、念念中掌握常规。幼儿同教育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孩子小,讲道理不懂.强化训练又不利于身心健康,而童谣的形式是孩子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就将生活中一些常规要求与习惯培养改编成有趣、易记、琅琅上口的童谣。如鼓励幼儿洗手、吃饭的童谣是:“懒汉懒,不洗脸,吃饭还拿舌头舔。”鼓励小朋友自己走路,不要爸爸、妈妈抱的童谣是:“妹妹乖,上街街,走起去,走回来。”
    此外,还有游戏童谣化,即将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以童谣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边念童谣边玩游戏。在这种童谣的陪伴下,孩子们往往玩的兴趣更浓,激情更高。小朋友通常都很喜欢孙悟空,特别是喜欢模仿孙悟空翻跟斗上云朵,然后手搭额头,调皮地摸耳挠腮的动作,以及从耳后摸出一根毫毛放在掌上一吹,变出无数“小猴子”来的动作。在游戏时,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的身体,我们将游戏改编成短小的、琅琅上口的童谣:“猴儿猴儿上山坡,爬上山坡摸耳朵,左一摸、右一摸,摸出好多猴哥哥。”
    2.“玩”出童真、童趣。
    挖掘、利用童谣的过程也是我们实践和探索童谣的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根据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童谣教育方法:
    一是童谣游戏化,即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童谣教学活动。如在学习童谣“成都名小吃”时,教师扮演小吃城老板,邀请小朋友到小吃城参观。“老板”用四川方言一板一眼地介绍:“糖油果子、三大炮,砰碰砰碰好热闹;夫妻肺片、张凉粉,辣呼儿辣呼儿辣呼儿;钟水饺、担担面,喷香喷香喷唢香;圆溜溜的赖汤元、麻婆豆腐、龙一抄一手”。小朋友边听边看,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一个个刚落座,“老板,来碗网溜溜的赖汤元!…‘老板,来碗张凉粉!”之类的吆喝声、叫卖声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了。在游戏玩耍中,幼儿不仅认识了成都的名小吃,品尝了家乡小吃味道的麻辣酸甜,更是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和有趣童谣带来的快乐。
    二是童谣情景化,即以一定的情节、场景展现童谣内容。小班幼儿理解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有限,对一些传统语言不理解,这种情景化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对古老童谣的理解和接受,如在学习老成都童谣《王婆婆卖茶》时,我们就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学习童谣。
    三是童谣生活化,即在自然的生活常规要求中进行童谣教学活动。成都化会已历时几十届了,成都人几乎无人不晓;青羊宫是成都的一个公园,小朋友大多去玩过,在那里吃过凉粉和三大炮;藏猫猫是成都孩子还不会走路就喜欢玩的游戏。童谣《藏猫猫》即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学习的机会.这首童谣十分有趣,把幼儿的有关生活经验都串了起来,让人念来兴趣盎然:“藏猫猫儿,钻洞洞儿,走板板儿,过桥桥儿。一走走到城门洞儿,翻过坎坎儿看仡会儿。青羊宫,吃凉粉儿,嘴巴辣个红圆圈儿。三大炮,胀肚肚儿,回来买个风车车儿。”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童谣角色化(即以角色游戏的形式开展童谣教学活动)、童谣多种语言化(即以四川话、普通话两种语言进行童谣教学。有些童谣用四川话念诵特别能表达地方特色,有些童谣用普通话来念诵也很有趣,两种语青的交叉使用可以让孩子们在运用家乡本土语言的同时也感受到普通话的语言魅力。如“小老鼠上灯台”这种童谣,教师就用了两种语言来引导幼儿理解和念诵)等形式进行童谣教学活动。由于这些方法赋予了童谣以丰富的情感色彩,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童谣活动玩出厂情,也玩出了趣,孩子们在“玩”童谣中得到了发展,教师在“玩”童谣中体验到了工作的乐趣。
    (三)川剧艺术突出感受与表达
    川剧的唱腔、唱同都很有特色,但对幼儿同教育来说,难度太大,不宜选用。我们主要利用川剧中给人强烈视觉感受的脸谱、表演道具及其他表演性资源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并强渊幼儿的感受与表达,主要是色彩的感受与表达、制作的感受与表达、表演的感受与表达。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理解和认同幼儿的感受,必须赏识和鼓励幼儿的表达。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是孩子们熟悉、喜爱的人物。在参观、欣赏、制作了川剧脸谱和服饰后,孩子们想到了《西游汜》。他们从家中带来了许多兵器,游戏时喜欢拿着兵器打来打去,都想变成《西游记》中的人物,但不知怎样表现.有的说,可以去街上买面具戴上;有的说,可以用纸画成面具;有的说.用颜料在脸上画;有的说,用漂亮的纸束装饰脸.等等。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西游记》的书、碟片、人物面具等。教师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如小纸杯、羽毛、毛线、瓶盖、各种纸等,为活动提供充分而多样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对着镜子,一次次的“化装”,一次次的相互欣赏..他¨将做好的面具戴在脸上,或贴在脸上。孩子们制作的脸谱不但色彩鲜艳、立体感强,而且形式新颖。如谈谈小朋友用小纸杯钻了两个小孔,套上毛线挂在耳朵上作鼻子,然后义做了两扇金色的“大耳朵”,成为活脱脱的一个“猪八戒”。兴兴小朋友用羽毛当眉毛、用彩色串珠串成佛珠挂在脖子上,变成了“沙和尚”..在兴趣的激发下,孩子们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当装扮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在舞台上表演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创作,幼儿还学会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欣赏,同伴之间的合作更加默契。教师还利用社区内的雕塑剧场,带领幼儿观看川剧表演,丰富他们的经验与印象,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和审美情趣。
    当孩子还不会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内部言语的时候,作品就成了他们内心世界最好的诠释。,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言:幼儿作品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方式。因此,我们还积极地为幼儿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和条件,在幼儿同大环境中创设了“花灯展”“川剧楼梯壁”等空间.让幼儿可以用绘画、化妆、表演等形式表达对川剧艺术的感受。幼儿的绘画作品通常色彩鲜艳,特别是所画人物面部色彩丰富,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川剧变脸艺术的魅力。幼儿的表演活动通常十分自主、自南、开放,表演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川剧中的绝活模仿,也有动画剧中的角色表演,还有寓言、成语故事表演等。
    (四)创设富有浓厚川西民间艺术特色的视觉化环境
    视觉化的环境刺激是使幼儿沉浸于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幼儿同环境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辅助因素,我们创设了富有浓厚川西民间艺术特色的、能够启迪幼儿视觉空间想像力的环境。幼儿一进入幼儿园,一眼就可以望见红红的辣椒挂饰、色彩浓烈的川剧脸谱、绿油油的竹子、憨态可掬的稻草人,以及锦里一条街上的店铺门面――“欢迎您到锦里来”。在楼道和走廊上我们安排了诙谐幽默的“老成都童谣廊…‘川剧绝活廊”和“剪纸染艺秀”,另外还设有专门的民间劳作坊,让幼儿在其中体验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乐趣。幼儿园环境变成了幼儿的学习环境,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了主动发展。
    (五)开展亲子化的川西民间艺术教育游戏活动
    1.家长学校开展每月一次的川西民间艺术开放日活动。
    我们每月定期举办川西民间艺术亲子活动,请家长到班级了解川西民间艺术活动开展的情况。通过民间艺术开放日活动,促进了家长对川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了解和对幼儿园孩子和教师工作的认识,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宣传。不少家长在参加“成都名小吃”“民问剪纸手工制作川剧脸谱秀“灯展”等活动开放日后,很有感触地说:“每当我步人教室,内心总是涌起阵阵感动,老师们心灵手巧、点子多、方法好,深得孩子们的心。充满民族气息的川西民间艺术教育风格,体现了老师的远见卓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孩子们长大了,终有一日要走向世界,造福于人。而只有这种从小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其中的民族的东西才可能扎根于心。”
    2.分年龄段开展每月一次川西民问艺术亲子游戏活动。
    川西民间游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曾给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带来无尽的乐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园与社区每月联合举办一次川西民间游戏亲子活动,当和孩子共同参与民间游戏活动时,看着那飞转的陀螺、久别的鸡公车、呼呼做响的响簧,家长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令人回味无穷的童年时光。孩子与家长共同游戏,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对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大有裨益。有一次,幼儿同在星期天开展民间亲子活动,尽管那天下者绵绵细雨,家长们还是带着孩子纷纷赶来了,足见家长和孩子参与的热情之高,而你争我夺的游戏场面更是分外热闹。社区中很多居民打着雨伞来观看,忍不住为赛场上的父母和孩子加油。孩子们的脸上则始终洋溢着笑容,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
    (六)川西民间艺术活动与早操和户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丰富的川西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如教师用家乡红红的辣椒、川剧彩旗或扇子作为早操器械,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早操兴趣。在早操中,我们还利用竹梯、竹筒、竹筐锻炼幼儿钻、跳、攀、爬等动作,并将响簧、“牛牛”、橡皮筋等传统的民间游戏材料运用于户外体育活动中。孩子们三五成群,一边做游戏,一边唱童谣,举手投足,协调动作,在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中,加深了童年的友谊。
    (七)川西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园大型活动相结合
    我们在每个学期都会结合节日开展一次大型的开放式的“川聪民间艺术周”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在亲身参与川西民间手工制作比赛、花灯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幼儿个人才艺展示活动巾,加深对川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了解,体验到节日的快乐,并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成都是我们成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人们“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成都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都可见商家利用川西的童谣、剪纸、川剧等艺术形式装点门面,以显示自己的馆楼特色。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触手可得的“乡土乡味”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丰十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只有让儿童从小就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文化,体验感受生活中的艺术,才有可能让他们成为自觉的人,在追求主流文化、优势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同时,认同自己的本土文化,并对本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有深刻理解.能够在继承中创新和发扬本土文化。


              关键词:民间艺术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2 17:54 , Processed in 0.045660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