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06:3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一出生,就会被社会分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开始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征,早期教育对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对儿童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规定的行为模式。在个体形成与其性别身分相适应的、为社会所认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之前,社会和他人总会根据个体的性别身分,对其提出某种角色要求或寄予某种角色期望,这就是性别角色期待。
    无论是发生在家庭、幼儿园或社会,教育者总是依据其自身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而采取相应的性别角色教育。不论这种性别角色期待正确与否,它都对儿童早期性别角色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于是,教育者应对儿童持有怎样的性别角色期待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而目前儿童早期性别角色教育中也确实存在令人尴尬的难题。
    一、对儿童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性
    表现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大量的儿童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希望能为“正确的儿童性别角色期待应是什么”这一问题,找到一个明晰的答案。或许是我自身的孤陋寡闻,或许是对此研究本身存在盲点,令人遗憾的是结果难如人愿。
    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对比,我们发现家长、幼儿教师和社会大众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或许这正是找不到问题答案的症结之所在。这些差异性显性地或隐性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性别角色要求或性别角色行为标准的差异;
    性别角色性格导向的差异,即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表征性性格特点的期望性差异;
    第三,对不同性别儿童未来社会成就期望值高低的差异;
    第四,对儿童未来职业要求的性别差异;
    第五,对儿童性别角色养育方式的差异;
    第六,对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兴趣发展与特殊能力培养上的倾向性差异。
    以上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家庭、幼儿园、社会对儿童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相关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事实上确实存在这种性别角色期待的显著性差异。
    二、对儿童性别角色期待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对性别差异性的不同的认可程度
    承认性别差异性是我们讨论性别角色问题的前提。分歧在于,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认这种性别差异性。目前对儿童性别差异性有两种较为典型的认识性倾向:一种是“强化”倾向,即认为男女两性之间不仅存在生理上的重大差异,而且基于身心的内在关联性,也存在心理上的重大差异,虽然男女两性的发展潜能都具有无限性,但其发展的优势领域应各有不同;另一种是“淡化”倾向,即认为男女之间只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其心理上的差异不存在或者很小,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及其发展潜力正在缩小或弥补两性间的各种差异。
    在多大程度上承认性别差异性,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儿童性别角色期待差异的根本性原因。很多家长、幼儿教师,实际上都是基于自己对男女两性差异的认可程度,而对男孩子、女孩子寄予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
    (二)理论解释的分歧
    理论解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性别角色实质的理论解释分歧。对性别角色实质含义有两种代表性解释:一种是美国学者T.帕森斯提出的“功能特化论”,认为男性发挥着工具性功能,女性则发挥着表达性功能;另一种是心理学者D・巴卡恩提出的“生存形态论”,认为“合理性”是女性角色特征,而“能动性”是男性的角色特征。
    第二,解释性别差异的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心理学家提出三个理论模式来解释性别差异:一是“生物模型”,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生理上的差异;二是“社会文化模型”,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引起的;三是“生物――社会模型”,认为生物和社会文化因素都是性别差异的原因,社会因素会放大内在的性别差异。
    第三,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不同理论解释。目前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社会学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一图式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以及在这一历程中生物的、认知的、社会的等各种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力的大小。
    由于这些理论解释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一些研究和实验的结论也很不一致(有些甚至完全相反),这也是导致人们难以对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男女平等”的不同意义的解读
    平等是一个可以有多种多样解释的有争议的理想。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男女平等”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人们对“男女平等”却有着太多的解读,如:着眼于历史的、现实的或未来的不同解读;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解读,有政治学的、法律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文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生物学的、社会学的等;重心在于个体发展抑或社会发展的不同解读,如此等等。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两性差异的性质、程度,性别角色的社会价值,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在日益走向民主开放的社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必然会越来越深刻地受到“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在漫长的封建文明中,以男权为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准则,对男女提出了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孩子一出生便依其性别差异而被寄予了不同的角色期望,其总体特征是要求男孩独立自主、刚毅勇猛、富有责任、成就功名,女孩温柔贤良、端庄持重、勤劳节俭、相夫教子等,这些要求表现出性质完全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特征。我们今天对两性角色存有的某些偏见和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就是受到传统文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消极影响。在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中,依然可以寻觅传统文化的历史踪迹。
    三、对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们应对儿童持有怎样的性别角色期待?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我认为以下几点认识,应是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思想前提:
    (一)尊重事实,承认两性差异
    男女两性不仅在生理上有重大差异,而且在心理上也有重大差异。心理上的重大差异不仅有生物性因素,还有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等社会性因素。
    承认两性差异,实质上是承认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些不可相互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一点也正是对男女社会价值平等的证明。剔除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价值的歧视性评价的一面,承认男女有别,陈述的只不过是另一个客观性的价值事实。
    (二)辩证看待“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建立在男女有别基础上的两性平等发展,是儿童未来幸福社会生活的保证。男女平等应立足于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性关怀,而不是企图抬高或贬低一种性别的社会地位。基于男女平等而产生的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是对男女儿童未来生存权、发展权、职业选择权等的平等要求,而不是要抹杀男女在一切职业上的差异性。
    (三)动态看待性别角色的社会性变化男女性别角色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改变对两性的角色要求,改变人们头脑中的性别角色形象。固守传统的刻板的性别印象,不仅戕害了女性的健康发展,同样也给男性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障碍。但一概抛弃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也决不是科学的态度。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尊重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共性特征持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性变化,从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
    (四)加强调查研究,解决理论盲点
    对儿童早期性别角色的研究,无论是指导性理论还是实用性工具,基本上都是“舶来品”,缺少的是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研究。此外,在儿童早期性别角色研究的许多问题上不但缺乏必要的调查和实验,而且理论研究也很不充分。
    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问题,目前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众说纷纭,各行其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应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7 18:35 , Processed in 0.040888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