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讲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3:1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7岁离开幼儿园,对幼儿园里孩子们的进餐要求没留下什么印象,惟有“吃饭不许讲话”倒还记忆犹新。那时,也没什么想法,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在国内学习工作时,既没干过幼儿园老师,也没当过家长,只是对儿童感兴趣。直到后来在哈佛大学上学时要研究儿童了,才觉得非和儿童玩玩不可。于是就去幼儿园当老师。每天帮着孩子们开饭、收拾桌子,挺喜欢他们吃饭那段时间,可以观察到不少东西。
    今年六七月份,我有机会来到北京的几个幼儿园实习、观察、做研究,每天过得都很愉快。可能是因为有在美国当幼儿园老师的经验,有些原先习以为常的国内幼儿园常规就变得很新鲜。小朋友吃饭不许说话就是一例。
    这是看起来道理简单、做起来不难的常规。道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习惯应从小班开始培养。可是,为什么美国幼儿园的孩子吃饭时,讲话受到鼓励,而我们同样年龄的孩子吃饭讲话要被限制?
    波士顿的幼儿园
    我工作过的那个幼儿园,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一座木楼旁里。幼儿园只占房子的第一层,外边有个篱笆小院,院里有小滑梯、攀登架和沙坑。屋内进门是个窄厅,通向4个房间。每间房是一个年龄班。其中,4岁班的孩子最大,称学前班,因为5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入公立学校系统的预备班。
    我在4岁班工作。班里有14个孩子,来源较复杂,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工、学生的孩子,也有附近住户的;有一个主要负责的女老师,我和另一个成年人辅助她。除了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外,准备点心、组织午餐也是每日的主要活动。
    上午孩子们吃点心前,我帮主班老师分水果、切奶酪。然后,小朋友们围着小桌子一起吃。规矩和国内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午睡后吃点心差不多,孩子们来到桌边,拿点心、水果或奶酪,边吃边玩。
    到了午饭时间,孩子们洗完手后去自己的小格子里取来午饭盒,在小桌子旁坐好。孩子们的午饭都是由家里准备好了带来的,比起我们熟悉的中式午餐,可算是过于简单,不过营养也还周全。午饭盒里有个小保温杯,里面常盛有果汁或牛奶,剩下的空间可装几个密封小塑料盒。家长给孩子准备的午餐,通常有火腿或牛肉三明治、胡萝卜或芹菜条、水果、甜饼干等。
    午餐桌上的景象也是家长育儿用心的“展览会”。每个孩子的食品都不一样。除了上述一些主要的午餐内容外,还有葡萄干、核桃、花生、酸奶、香蕉、橘子和水果沙拉。老师会替这些4岁的孩子打开盖得紧绷绷的塑料盒,或者帮孩子剥水果皮。有时,还要用餐刀把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酪切成几小块。
    当孩子们都眉开眼笑地吃起来时,老师也把自己带的午饭打开,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小桌旁边吃边聊边帮孩子进餐。4岁的孩子很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带了什么吃的东西,很少去与别的孩子比谁带的好,倒是常说自己的妈妈做的东西不好吃。
    “我妈妈真傻,我才不爱吃这个长豆角呢!”
    “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我最喜欢吃里面的火腿了。”
    尽管孩子们的谈话不是天南地北,可也不乏饭桌之外的话题。比如看了喜欢的儿童电视节目,或是跟爸爸妈妈去哪儿玩了一通。孩子们边吃边聊,声音不高,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一顿饭约40分钟或更长。
    当然,美国没有统一的或州、市幼儿园大纲,有时园和园之间差别挺大,也有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准备午餐的,不过,都没有“吃饭不要讲话”的规定。在中国幼儿园做过观察的美国幼儿教育专家,都对孩子进餐时不讲话这一现象颇感意外。
    “看谁还在说话呢?”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的几个幼儿园观察幼儿进餐,注意到许多与上述经验不同之处。孩子的午餐都由幼儿园厨房准备。各国做的午餐规格上大体相同:两菜一汤加米饭。各班老师去厨房端回大盆的饭菜分发给孩子。有时饭前老师讲讲故事,幼儿说说歌谣,平静一下,接着就开饭。老师挨桌盛菜添饭,小朋友也很少挑拣。
    从小班起,孩子们就开始被要求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即吃饭不讲话。当然,这还要老师不断提醒:“看谁还在说话呢?”“快吃!牛牛,怎么还讲话?”有时老师见孩子不自觉,也会发急:“还吃不吃了,淘淘,怎么还说呀?”“再说,你别吃了。”
    在老师的心目中,她们说这些话,一是为孩子好,二是为贯彻制度。但是孩子之间的悄悄话仍然屡禁不止。比如,一个女孩看见邻座男孩的排骨掉在桌上了,而邻座正埋头在碗里,她会悄声告诉他:“你的肉掉啦!”有时,孩子们也说些饭后要干什么的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那我跟你一起看好吗?”
    有位老师告诉我:“不知孩子相互之间怎么有那么多话,也不知他们相互说些什么。”
    孩子们吃饭时,老师常常忙个不停,先在每个孩子的碗盘里盛上饭菜。孩子吃起来后,老师要时时留神,看看较能吃的孩子是不是要添饭菜了,谁该加饭谁该喝汤了。吃鱼时,老师还得亲手剔鱼刺。有的班级人数多,从三十五到四十五人不等,老师盛饭菜的大勺子不停地在孩子的饭桌上翻飞。班上孩子少些的,如十五到二十五人的,老师往往侍立在旁,等着进行下一轮的服务,不时提醒孩子们吃饭时应有的良好习惯。
    老师不坐下来与孩子们一起进餐。只有一个幼儿园,我惊讶地见到老师与孩子同时吃饭的情景。但是,园长和老师都告诉我,这是新的尝试。的确,这种尝试很新,我见到有些老师,自己端着碗去另外的桌子上用餐,而不能与小朋友们同桌分享愉快的时光。大概老师们从道理上和习惯上都不太适应这种做法。
    孩子们不说话,光吃饭,不到五分钟,已有孩子添过一轮饭菜了,八分钟之后就要喝汤,十分钟时,已有孩子把自己用过的餐具放回桶里,擦了嘴,搬着小椅子到一边看书去了。这时,老师又该忙着拖地、擦桌子了。班里岁数小些的或吃得慢的孩子可能还要喂饭。全班都吃完饭后,配班老师给厨房送碗;主班老师带着孩子做午睡前的准备。
    毫无疑问,在中、美两种文化中,幼儿园的午餐活动差别明显。我在北京幼儿园工作期间,很多教师希望了解中、美幼儿园的差别.也希望学些先进的教育方法。我曾建议,就午餐这件小事,或许我门可以做些尝试。比如,老师与孩子一起进餐,给孩子多些吃饭时间,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吃边说说话。这个提议的主要理由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来考虑的。
    当然,这绝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事。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个幼儿园要求老师与孩子一同就餐的例子,就能说明其难度。各地方的人都要吃饭,天经地义;可是如何吃,不同文化则大相径庭。应该看到,或在波士顿,或在北京,幼儿园进餐要求,各有其道理,即所谓的观念。国内大多数幼儿园,孩子吃饭不许讲话,这里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依循国内幼儿教育学的传统,还有别的原因。吃在美国的幼儿园
    同欧洲很多国家一样,美国的心理和社会工作者在本世纪初已经开始对儿童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社会现象:不断对儿童思维和让会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反复把这些观察研究的结果引进教育实践。而受这些理论和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开始接受一个基本的儿童观,即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但他们是积极创造的人们。与成年人一样,儿童的想法、愿望,需要得到尊重;任何教育安排应以他们为主体;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现在。
    这些基本想法使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生活安排,都从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着眼着手。午餐活动就体现了这些长期影响美国幼儿教育的思想因素。前面提到的老师与儿童共进午餐,有较长进餐时间,让孩子吃饭时有说有笑,都与上述因素有关。这里,我们可以考虑下面两点。
    首先,幼儿园不是为把幼儿与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完全隔离开而设置的,它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幼儿园的活动从原则上讲,不应完全与家庭生活截然不同。在家里,孩子总是与成年人(父母)一起吃饭;在幼儿园饭桌上,成人的角色也很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育,怕孩子噎着呛着、咬不动吃不着,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分享快乐的时光。在愉快的气氛中,孩子能轻松地进餐。这对孩子增进食欲,对老师深入了解孩子都有很大帮助。虽然幼儿园老师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角色,但是,作为与家长一样的成年人,老师与孩子们进餐时的亲密交流,应是孩子们家庭生活的延伸。
    其次,饮食作为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孩子与孩子、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交谈,有助于孩子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使他们自然地学得很多常识,如识别各种饭菜的名称、味道、特点、特殊香味和颜色,学会进餐时的礼节。
    吃饭时的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的开拓者威廉・詹姆斯和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是兄弟,他们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都受益于童年时饭桌上的交谈和讨论。他们的父亲在用餐时常常提问,鼓励孩子们相互质疑、辩论。餐桌上的讨论往往影响了餐后的思考和探究。兄弟俩都认为这种进餐时受到的教育是他们后来受到的正视教育所不能比的。后人评论这样的特点和气氛也是普通美国家庭常见的。
    其实,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利用吃饭的时候讨论问题,接洽生意,联络感情,调解矛盾。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美国有,中国也有,并非只有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才会有这般远见卓识。为什么用餐时人们喜欢聊天?
    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即使到四五岁,儿童仍然常常靠嘴去探索世界。食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占的比重比成年人多很多。进食活动本身也是智力活动。在幼儿园我们时不时能观察到,幼儿在吃碗里的米饭时,会在饭下边挖一个小洞,想像为藏东西的秘密处所。饭菜,糕点,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也能激发他们的联想。可以抓摸的食物能帮助孩子发展感觉器官的灵敏和协调,增强他们的好奇心。
    孩子们不用等到18岁后,才发现自己进餐时候会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联想。想像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许多别的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好习惯一样,可以利用进餐的机会从小就开始培养。假若人们希望孩子愉快地获得和分享这些有意思的、新奇的经验,那么,要孩子们吃饭不讲话、快快吃,就与人们一个世纪以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理解及相应的教育观念背道而弛了。
    因此,老师与孩子一起进餐、多一些就餐时间、鼓励孩子们边吃饭边交谈,这些美国幼儿园里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这样一种教育儿童的价值观念:生活中的常规活动,比如午餐,也是幼儿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过程。同时,老师以同伴的角色参与儿童的活动,也有助于儿童从完全的家庭生活过渡到未来的社会生活。
    吃在国内幼儿园
    在国内,幼儿园里的生活与家庭里的生活完全分开。不仅老师,而且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去幼儿园是过集体生活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要求与在家里不能一样。然而,许多家长、老师和幼儿教育专家都认为吃饭的良好习惯(吃饭不讲话)在园里国外应当一样。他们认为说笑是呛食的罪魁祸首,因为说笑行为会引起孩子吃饭注意力不集中。有幼教专著提醒家长,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时就会发生呛食现象”。近年出版的幼儿教育学也规定,“进餐时不允许幼儿说话打闹”。当然,允许孩子说“老师我吃完了”或者“我还要米饭”。
    这些告诫也与传统的饮食要求不谋而合。春秋时的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是地道的儒家传统美德。南宋的失事批注这句话时提到,肺出气,才出声,进食时不喘气,边吃边出声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
    这些道理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别的文化中做法的了解和我们日常的观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是否美国的幼儿呼吸和咽食的能力比中国幼儿天生就强?孔子的话指君子而言,可见成年人呛食也令人操心。许多中国的学前儿童随父母去美国,在那里的幼儿园,他们吞咽呼吸也似乎都“入乡随俗”了。有人说,“是吃的东西不同。我们吃米饭,容易呛着;人家吞面包,充其量只会噎着”。
    直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一些国内幼儿教育手册和专著,都尚未把幼儿心理智力的发展与其生理健康需要联系起来讨论。一般儿童饮食仅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属幼儿保健教育的范畴。而儿童的智力发展则属于另外的篇章,需要专门的课程活动。国内幼儿教师的教育和保育实践主要受着双重观念的影响:现有的教育学的认识和传统观念。两者均能从对孩子的午餐要求上体现出来。
    今年夏天,带着30年前幼儿园“吃饭不许说话”的记忆,我先后观察了6所北京的幼儿园。的确,这条原则仍随处可见,而且孩子们基本上也都能按要求做到安静用餐,不讲话。虽然很难判断孩子们是否都在专心致志地进食,因为东张西望或悄悄交谈也是常事。但是他们吃饭的速度相当快,大多数孩子能在10到20分钟之内吃完午饭。这个速度也给幼儿教育研究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快的速度对幼儿健康是否合适?
    此外,这种速度从另一方面讲也值得重视。因为在幼儿园管理中,“吃饭不讲话”远远不只是为儿童健康着想的常规措施,还是许多幼儿园协调幼儿生活习惯、老师的职责和伙房工作的实际手段。前面已经描述了老师在幼儿进餐时的高效率工作,这一点,幼儿教育学中没有提,也没有提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要配合伙房工作。
    有的老师说:“孩子们早些吃完,赶紧把脏碗给伙房送回去,叫人家师傅早点干完活,早点回家休息。”在一个幼儿园观察时,我注意到当班老师往厨房送碗很及时;偶有送得不及时的,赶到厨房便是闭门羹。
    由此看来,国内许多幼儿园对幼儿“吃饭不许讲话”的规定从幼儿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是保健措施;从传统观念来审视是好的品德;而从幼儿园内部管理来看是工作人员作息安排的要求。
    “吃饭就是为了长身体”,谁不这么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幼儿园里,有些幼儿教师开始不这么认为了。例如,前面提到有一所幼儿园,至少在制度上已经开始要求老师同孩子一起进餐了。这可能反映了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为适应时代变化,对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的调整。随着幼儿园逐步走向市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许多老师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似乎有她们独特的创造热情和想像空间,也敢于尝试。最近有杂志报道,无锡市一家幼儿园,大胆尝试每两周一次的自助餐活动。报道说,该园“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及交往能力的需要出发”而进行了这项改革。“幼儿自选食品、自选座位,进食时允许幼儿轻声交谈。老师尊重幼儿的选择,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虽然,这种尝试还不是每日的,也可能非常不容易,比如,自助餐食品种类多时可达二十六种,但是,这个实践本身也显示了多种可能性:传统观念和长久的教育学原则可以改变;进餐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对他们进行社会化的教育;孩子可以成为进餐活动的中心,进餐的时间可以延长,伙房的制度可以随之改变;自然而然地,一个不可忽视的改变是幼儿进餐时可以讲话。
    幼儿园孩子进餐时可不可以说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或健康教育问题:注意到美国和中国幼儿园孩子进餐活动的差别,可以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重新考虑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幼儿园进餐原则。这个原则是更多体现了我们的传统观念,还是更多出自于我们的教育科学?是根据我们幼儿园成年人工作的需要,还是有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不同文化中幼儿园的进餐活动都各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道理。这些道理远远超出了仅为儿童身体健康者想的范围。虽然,对孩子进餐的要求只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但是,许多学龄前教育手段,特别是幼儿园的日常具体活动,应得到多角度的探讨、研究和尝试。幼儿园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讲话”的原则,或许可以在教育工作者反复的摸索和实践中得到改变。


              关键词:波士顿幼儿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4 00:24 , Processed in 0.043061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