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与语言整合教学活动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0:4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语言的流露即是情感的流露。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比较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情感性,音乐正是最佳的情感调音师。由于音乐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情感渗透性与学前儿童本身特有的淳朴性、浓厚的生命色彩相吻合,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一、理论基础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更是学前儿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是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6~7岁儿童能够对音乐做出令人吃惊的理性把握。《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写到:儿童们能够理解音乐,他们大多数把音乐看成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换言之,他们把音乐当成是讲故事、表达思想等等的工具”。
           我国在音乐方面比较多的是干预性研究。曹冰洁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对一个大班进行“综合音乐感”的教学研究。经过一年的实验,儿童能自编儿歌并谱曲;能用图画、故事、表演等形式表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的曲式结构;能自编故事,根据故事内容,选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边叙述边即兴表演。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知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基于此,我们尝试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音乐活动,以情感人手,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及对音乐形象的欣赏感受能力,并研究整合后的综合教育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形式
    (一)听音乐谈感受
           让幼儿听听音乐,讲讲听后的感受,想象来到哪里?看到了谁?例如,在欣赏故事《梨子小提琴》时,请幼儿欣赏了一段宁静、安详的森林主题音乐。幼儿立刻感受到如置身于宁静的大森林中。在随后的谈话中幼儿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优雅的天鹅在湖中游荡,美丽的蝴蝶在林中飞舞,等等。幼儿在音乐氛围中自由畅想,感受了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后的和谐美。
    (二)听音乐讲故事
           看图书或录像资料,在音乐中有感情地讲述。例如,欣赏文学作品《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教师在低沉缓慢的音乐声中讲述,当讲到“天凉了,树叶娃娃一片一片地离开了树妈妈,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飘到哪里,树妈妈眼睁睁地看着娃娃离开自己,唱起了伤心的歌”时由于音乐增加了悲剧气氛,有的孩子流下了眼泪。事后的讲述中,许多幼儿都自然地引用了某些字句,如“一片一片地”、“眼睁睁地”等等。音乐情感的直觉性在这里和文学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过去,大家轮流练习,靠机械重复,记背全文,念的和听的都是有声无情,谁也吸引不了谁。现在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学习,儿童的声音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音乐的调节而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把自己最好的感觉、最好听的声音表现出来,大家会感到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枯燥的重复,注意力自然被艺术活动所吸引。朗诵或复述的主动性、能力、自信都会在互相模仿、自我调整中不断提高。
    (三)听音乐表演
           音乐能激发孩子的表现,除了语言,孩子更喜欢肢体动作的表演。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除了故事与音乐,我还准备了头饰等道具,满足孩子表演的需要。
    表演的分层次内容有:
    (1)情景性对话;
    (2)根据现有作品或自创作品进行出声或不出声的表演;
    (3)个别人物形象的立体动态塑造;
    (4)作品段落的表演;
    (5)作品完整形象的表演。
           如我们的一个大班儿童,在塑造大灰狼想吃小动物(《绿色的和灰色的》)的形象时,提抓着两只手,拖着舌头,耷拉着头,东张西望;塑造报信的翠鸟时,则轻轻巧巧、风风火火地飞来飞去,叫小动物赶快躲避。表演完毕幼儿却大提意见:要求老师增加背景音乐,不然光表演哑剧太不“过瘾”。而且儿童对各角色的音乐形象也有一定“共识”:翠鸟的音乐应是敏捷又轻巧的,大灰狼的音乐是低沉又恐怖的……经过幼儿的修改与建议,表演效果受到大家的肯定,儿童更加细致认真地去观察吸收周围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动态和表情,使表演兴趣和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四)听故事配音乐
           在熟悉了解某一文学作品后,选择合适作品的音乐与之相配或在欣赏理解音乐后,选择情感基调相同、相似的文学作品。无论音乐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体验:优美的作品,使人感到愉快欢欣,如《萝卜回来了》、《白云》、《白色的蛋》、《梨子小提琴》;喜剧美的作品,使人感到风趣、幽默,如《没头脑和不高兴》、《天才杂技演员》、《猪八戒吃西瓜》;悲剧美的作品,使人感到悲哀,伤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毛流浪记》。例如,在欣赏完音乐《二泉映月》后,幼儿分成两组意见:一方觉得应该配《卖火柴的小女孩》,另一方觉得还是配《三毛流浪记》合适。最后还是谢储杰幼儿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外国的故事,可是三毛是中国的小孩,所以我觉得还是《三毛流浪记》和《二泉映月》配好。”可见,一开始幼儿的选择是无意识的,但随着欣赏内容的不断积累,幼儿就会从无意识进入有意识,并能把情节和音乐氛围相匹配。
    (五)听音乐想象
           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每一段情景,都可以通过理解和想象,在头脑中产生有情有意的画面。我们曾尝试让幼儿将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幼儿手持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绍时,我们发现这已不是故事的简单复述了,而是儿童用自己的观点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可见,音乐能展开孩子想象的翅膀。
    三、效果及分析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活动实践,我们感受到音乐与语言活动有机整合的方法优于传统教法。幼儿的学习情绪、注意力、思考情况等非智力因素被充分调动。结合音乐讲述时幼儿的语言流畅性、情感投入程度也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我们认为产生该效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音乐与语言整合活动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投入程度,使幼儿想说、乐思,深受幼儿的喜爱。
    (2)音乐与语言整合活动有利于幼儿感性地、整体地把握学习内容,丰富表象,扩大想象空间,使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把音乐欣赏中激发的不可名状的内心体验变成语词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
    (3)音乐与语言整合的教学形式,给了幼儿美的体验和多感官的刺激,满足了幼儿情感的需要,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从而易于理解和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0-3 23:30 , Processed in 0.043178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