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真假“告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20: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察孩子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经常一发生争执就说“我告老师啦”,“你再如何如何,我就告老师”。可是,再仔细观察下去就发现,孩子们也就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行动,即便有了所谓的“行动”,大多也只是对老师大声喊过这些话之后,就自顾自地继续玩去了。下面这个例子说明的正是这种现象。大班区角活动中,宁宁搭完积木,看到嘉雄在玩棋,很想去告诉嘉雄应该怎么玩。但是嘉雄并不同意,说“我会玩”。宁宁硬要拿嘉雄的一个棋子,嘉雄不让。两个人在争抢棋子的时候将宁宁的积木碰掉了。宁宁说:“看,给我弄坏了吧?”并趁机拿了嘉雄的一个棋子。嘉雄大喊:“我告老师去!”(假告老师)宁宁赶紧把棋子放回去。嘉雄一不注意,宁宁又把棋子拿走了。嘉雄说:“我再告诉老师去!”说着往外面走,边走边大声喊:“老师——”(假告老师)宁宁赶紧又放下棋子,跑去搭自己的积木。但是,嘉雄并没有真的告老师,看到宁宁走开便回来了,继续玩积木。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这种“告老师”行为可谓是“此起彼伏”,真真假假让人很是捉摸不透。很多老师也早已对孩子拿着“老师”吓唬人的假告状行为习以为常,或者简单地“嗯”一下,表示我知道了,或者只要孩子没打起来、没有严重违反纪律和规定,就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同伴交往因为一方害怕被真的“告老师”而中断。就像故事里的宁宁一样,其实他和嘉雄发生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他很想加入嘉雄的游戏,一起玩棋,而嘉雄不同意,于是他只能说“告老师”。结果,宁宁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如何“加入他人游戏”的努力就这样宣告失败了。既然这样的日常交往是幼儿学习“加入他人游戏”这一交往策略的机会,能不能让幼儿真的获得一些交往策略和经验呢?下面是一个很类似的案例,可是结果却很不一样。幼儿园里有一副老师自创的飞行棋,是双人对战游戏。卓依和冕群两个小朋友都选择玩飞行棋,可卓依却只是拿棋子摆来摆去。冕群很想和卓依一起玩,但是卓依似乎很满意自己摆棋子的游戏,并不答应。冕群很生气,两人争抢棋子。结果,冕群一不小心,争抢当中把棋盘给弄翻了,棋子撒了一地。卓依马上抓住冕群把棋子弄撒了这个“错误”,非常熟练地扭头就喊“老师”。冕群听见卓依喊老师,马上觉得大事不妙,立即准备“逃跑”。这时,老师很及时地走过来,对冕群说:“不应该抢棋子。”对卓依说:“飞行棋是两个人玩的,如果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应该去其他区域……想玩么?”告了老师,却也挨了“批评”。卓依不吱声了。老师摆好棋子,和冕群一起玩。冕群很高兴,玩得非常投入。卓依一直在旁边观看,看起来是慢慢地学会如何“下”了,不时地表现出想参与一下的意思,拿手比划“走这儿”。几分钟后,有其他小朋友过来找老师,老师对身边的卓依说,“你能不能替我接着下?”卓依欣然同意,而玩兴正浓的冕群当然也表现得非常乐意。一对小冤家,结果成了下棋的伙伴。想像一下,如果卓依“告老师”之后,冕群“逃跑”,故事结束,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卓依依然不会下飞行棋,也不会和冕群共同游戏,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卓依可能依然告老师……看来,孩子们真真假假的“告老师”还真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无论真假,都表明幼儿遇到了自己难以化解的交往问题,抓住这个机会,孩子们获得的就多一些;错过这个机会,孩子们可能就会还给我们更多的“老师”、“老师”、“老师”。(文中幼儿皆为化名。)编辑:cicy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真假告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6 09:58 , Processed in 0.038963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