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打架也是“社交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7: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懂规矩的孩子遇到不懂规矩的孩子,该怎么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正面临这一困惑:我们教育孩子要守秩序、讲规则,他们却因为“太乖”而遭受各种不公平待遇一玩耍时,抢不到玩具;游戏时,被推崇暴力、不懂礼让的“坏”孩子欺负……同样,家里有个“打架大王”,家长也总是提心吊胆,为他们不知什么时候会惹事而焦虑。专家则认为,打架也是“社交课”,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讲规矩反遭冷遇“前几天,我带晓晓去小区的游乐场玩。晓晓想坐秋千,但很多孩子都在玩。我就告诉晓晓,要他学会等待,要排队,或者玩一会儿之后就要让给别人。但别的孩子根本不讲规矩,他们的家长也根本不懂得礼让,晓晓等来等去都没轮到。看到孩子满怀委屈的模样,我心里也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解释。”周女士在网上抱怨说,从小要求晓晓遵守的三条基本准则是:一、不可以有粗俗和破坏性行为;二、不可以打扰别人;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你可以自由支配。周女士特别注意让晓晓懂礼貌、讲道理、守秩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感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别人格格不入。连丈夫现在都不理解她的做法,觉得她的教养方法太理想化,会让孩子从小就缺乏竞争能力。周女士的困惑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城市白领妈妈的心声。近年来,一部分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性格、心态、行为习惯的培养,而非纯智能和技能的教育。可是,当“小绅士”或者“小淑女”走出自己的小家、走进社会时,却不免遭遇到大环境的冲击。因为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层次不一,“好”孩子一旦遇到“坏”孩子。往往难免“吃亏”。更重要的是,孩子生活在社会中,同伴间,因为讲道理而受委屈后,会让孩子的秩序感变得混乱。而当孩子的正当权益遭到破坏时,如果家长让孩子一味地忍让,时间长了,并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有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的孩子普遍呈现早熟的趋势,有暴力倾向孩子的年龄也呈现出了低龄化的特征。如何让幼儿期的孩子既懂规则,又知道如何自我保护,也是“规则型妈妈”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对于某些提倡“野蛮生长”的家长来说,家里有个动不动爱惹是生非、打架骂人的孩子,好比一个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给自已惹来一堆麻烦,他们也同样感到了某种“教育危机”。“规则型妈妈”指南0-3岁:做个勇敢的妈妈,跟孩子一起去面对。很多时候,在成人认为是很细微的事情,在幼儿期的孩子看来也许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要让孩子变得坚强起来,敢于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强大、勇敢的父母在他身后默默支持。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孩子打了,虽然不严重,可孩子还是因为委屈而哭了。这时,很多父母(特别是和打人的孩子父母比较熟时)却拉不下面子安慰自己的孩子,也难以启齿批评对方,因为担心人家说自己大惊小怪。对此,早教专家认为;家长的面子永远没有孩子的成长重要。虽然跟对方交涉时要讲究方法技巧,但如果是孩子有道理,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对方这样做是错误的。当孩子被他人推搡、打骂时,父母先要马上制止对方的行为,然后蹲下来,抱抱自己的孩子表示安慰。安慰孩子的语言要柔和,不要过于急躁;然后,帮孩子分析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是谁不对?态度一定要认真,要让孩子知道你很重视他,这样孩子才能构建良好的安全感,而建立好的安全感是孩子以后独自面对问题时不会退缩的前提。3-6岁:让孩子建立适合他的社交圈。3岁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社交能力了。当孩子遇到“暴力小孩”,教孩子以暴力还击暴力,只会让问题持续下去,制造更多麻烦。而且在现实中,被欺负的孩子大多在体能上比较弓弓势,不像欺负他的孩子那样具有侵略性,所以告诉孩子去还击,通常解决不了问题。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受那些不讲规则的孩子欺负,并不在于父母总能在“危难时刻”像直升机一样突然降落在孩子的面前;而且,有的父母过于小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保护孩子就会传达这样的信息:“你太没用了,需要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平时就开始帮助他建立社交圈子,培养孩子的交往、生活技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分辨、寻找那些能互相帮助、友善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强势的、总是喜欢欺负自己的朋友圈子。对于天生比较软弱的孩子,要注意告诉他摆脱那些野蛮的同伴。如果孩子比较强势,则不妨培养他的领袖能力;如果孩子有一技之长,在“野蛮孩子”圈里也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孩子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容易受伤。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被欺负而焦虑,怕他幼小的心理遭受创伤。其实,如果孩子在3岁前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他们并不会像家长想像中那样容易受伤。实际上,随着孩子日益长大,他们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增强,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心志会日益成熟和坚强。不管怎么样,孩子长大后,进幼儿园或者小学了,难免遇到各种委屈。当孩子被欺负后,家长的过度愤怒和焦虑无益孩子的成长,倒不如把它当成一门“社交课”。首先,不管孩子会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都要告诉他一些技巧来自我保护,这对孩子日后成年后,处理配偶、上司或同事的欺压时都有益。孩子如果被欺负了,也没问题,正好顺势告诉孩子吸取教训,提高应变能力和自信,让孩子自己去学习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怎么释放自己的情绪。“自由放纵型妈妈”指南宝贝爱欺负人?小心成年后社会关系紧张。你家宝贝喜欢用武力而非语言跟你交流?或者,他总能在一堆孩子里用“拳头加大棒”抢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所谓“领袖风范”。孩子的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有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孩子,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他是否还会喜欢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孩子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而研究显示,爱攻击人的孩子长大后多处于社会底层,这也许跟他们的社交能力比较差有关。为什么他爱打人?父母是暴力“偶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都会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哪怕很小的婴儿,要求得不到满足也会愤怒。而随着孩子长大,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通常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会自动减少了;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当然,如果孩子的父母中有一个比较酷爱使用暴力的话,那么他的性格就会两极分化,要么变得非常懦弱,不自信;要么非常强势,喜欢以暴制暴。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则研究发现,孩子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如果孩子看到其他人使用暴力,会通过观察暴力榜样,模仿攻击行为。从此,他们不仅会像“榜样”一样喜欢施展暴力,还会发明新的攻击花样。当然,两三岁孩子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模仿性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比如,3岁左右、隔代抚养的孩子就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因为3岁前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期,最需要父母的爱和信任。如果此时母爱缺失,就会让宝宝缺少安全感,而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孩子因为潜意识里担心妈妈会突然离开,常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明确底线、建立自信,让孩子懂规则。年幼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但家长一定要懂得。如果在孩子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指责甚至打骂,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有挫败感(比如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时,产生怨恨情绪,对父母或者他人进行攻击(语言上或者行为上),然后父母用更激烈的言辞和行为反击他,孩子的情绪就得不到释放。有的孩子就会企图用更激烈的行为反抗——很多时候,小矛盾就这么扩大了。这时候,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如果道理没用,就走开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讲道理。而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变的野蛮、暴躁甚至攻击他人,父母必须要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明确的底线,比如,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手打人。有的孩子喜欢对别的孩子动辄拳脚相加,除了有可能是父母平时的言行做了坏的榜样外,还可能因为孩子会以为打人是展示自我能力和应对挫折的唯一途径。这样的孩子,通常性格固执、冲动,而且不够自信。研究表明,一个非常自信的孩子,通常会更少主动去攻击别人。对于因缺乏自信而攻击他人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告诉他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打人还有很多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11 21:10 , Processed in 0.043418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