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角色游戏中的“自由人”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03:3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几何时,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了“自由人”这一特殊群体。每次游戏,除去各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剩下的幼儿就当“自由人”,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到各游戏区当“顾客”。游戏中,只看见“自由人”在游戏区间穿梭,一会儿在“茶座”品茶,一会儿又到“点心店”用餐,没钱了就上“银行”取钱……“茶座经理”不乐意地说:“你怎么又来喝茶了?已经喝过多少次了?”“银行储蓄员”与“自由人”发生了争吵:“你老取老取,已经没有钱了。”“自由人”还振振有词地说:“因为我是自由人。”再去问问“自由人”:“你最喜欢做什么?”“自由人”带着一脸笑容非常干脆地回答:“当然是自由人啦!”继而追问:“他们可以当茶座的经理、服务员,还可以当医院的医生、护士……你难道不愿意吗?”“不愿意!自由人可以到处玩、可以吃点心喝茶,昨天我是自由人,今天又是,明天还要做自由人。”没等说完,“自由人”又穿梭于各游戏区域玩去了。这一游戏玩法,已成为许多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固有模式,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角色游戏中设立“自由人”这个角色意义何在?到底需要不需要自由人?经过与教师的交流,得知了设立“自由人”的初衷:在角色游戏开展初期,幼儿各就各位,在相应的游戏区各玩各的,导致许多角色游戏区只有“工作人员”而没有“顾客”,游戏也就没有了展开和过程,幼儿就会无所事事而放弃游戏。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安排了一部分“自由人”到各游戏区充当“顾客”,自由进入各游戏主题,“自由人”就这样诞生了。而且教师们感觉到,它确实能使角色游戏迅速玩起来,不再成为单纯的个体游戏。但是,既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那么“自由人”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呢?而且随着孩子们角色意识的增强,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由人”的存在,越来越成为角色游戏的桎梏。如前面案例中所说到的,有角色者对“自由人”在角色交往中的行为有了意见。设立“自由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间的交往与互动,但在“自由人”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教师替孩子安排角色、给孩子构思情节、帮孩子调整玩伴的游戏预设,教师成了幼儿游戏的“导演”。由于“自由人”不担当固定的角色,久而久之,他们在游戏中热衷于频繁换场,似乎成了游手好闲、不肯工作的代名词,抑或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自由人”的角色随意性带来了游戏主题单一、游戏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主要症结还在于幼儿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受能力限制。作为教师,绝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为了追求目标的即时达成而指挥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而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与指导。 一方面,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角色认知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可通过参观、谈话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角色认知。如在参观超市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了解超市里有哪些角色、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带领幼儿到理发店看看理发师要做哪些工作、与顾客是怎样交流的;另外也可以请专职人员来园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工作、进行现场操作展示;请幼儿观察家里的每位成员在家中都干些啥……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有固定角色,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即便是不上班的人也有相应的角色,如妈妈、奶奶、爷爷等等。 另一方面,丰富幼儿游戏情节,增强幼儿的角色行为 当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对应的玩伴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甚至放弃游戏,此时教师可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当顾客、病人等,以角色身份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如引导理发师“上门服务”,引导幼儿与其他游戏区的角色进行互动与交往。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建议后幼儿的游戏状态,注意协调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游戏主题不断深化与丰富。也可以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如给“娃娃家”提供“布娃娃”,娃娃家的成员就会自然进入角色,妈妈给娃娃喂食、爸爸陪娃娃看电视等,用材料增强幼儿的角色行为,促进角色交往与互动。还可组织幼儿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让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实行轮班制,“下班”的人可以去逛超市、照相、理发、买菜烧饭等。这样,可大大增加幼儿在不同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内的交往频率,无形中也可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幼儿游戏交往与水平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关注,不断拓展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进而使幼儿的游戏主题不断深入与发展。 编后语: 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己创造的通过扮演角色或以玩具代替物品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其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每一天,我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它的气息。就像今天小班的晨间桌面活动,妞妞搭了满满一桌子的小圆,跑过来喊我:“老师,你看!”“哦,这满桌子的是什么呀?”“饼呀,你快点来吃,有青菜的,肉的……”见我没有走过去,妞妞又拿了两根小棒积木跑过来给我:“这是筷子,我请你吃早饭。”一边说,一边还向我示范“小筷子”的用法:“瞧,就像我这样夹。”“这是你开的小吃店吗?”“是的,我的小吃店里有鸡蛋,有馒头,有粥,你想吃什么?这里还有水果呢,等你吃完了,再给你一个香蕉……”妞妞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一一排开,煞有介事地向我介绍“小吃店”里丰富的“点心”。旁边的袁睿哲用雪花片搭了一个小碗凑上来:“用这个莲花碗盛粥吧……”另外一组的顾铭熙和朱佳怡,则正怡然自得地扮演巴拉巴拉小魔仙,用自己搭的魔仙棒做话筒,表演着她们自创的歌曲……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四五十分钟的晨间活动时间,孩子们借助自己的桌面建构活动,自主自由地玩着,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演绎。可是,每次去参加有组织的幼儿园游戏观摩,虽然看上去形式很丰富,场面很热闹,却总感觉到孩子们的游戏语言似乎是雷同的,游戏情节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游戏就像是孩子们演给我们看的一样。背后的原因,不说,大家也明白:孩子的游戏,是由老师操控的——环境是老师设置的,材料是老师提供的,甚至情节也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发展的……那为什么老师要“操控”孩子们的游戏呢?恐怕,隐在老师内心的迫切的功利心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看了蒋老师的这篇来稿,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样一幅熟悉的游戏场景:孩子们按部就班,各自进入自己的角色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游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孩子喜欢“自由人”这个角色?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人”的角色,是整个游戏中最自主、最能体现孩子游戏意愿的角色,孩子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跟谁交往就跟谁交往,是游戏中交往频率最高的角色。或许,对于“自由人”这个角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游戏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并深入研究的今天,我们确实要好好想一想:什么样的游戏指导(从场地安排、材料提供到角色分配、情节发展等等),才能有利于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主性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等积极的游戏性体验。或许,我们是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们的游戏了。 编辑:cicy        关键词:角色游戏自由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2:35 , Processed in 0.043152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