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巧妙利用游戏 培养健全人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06:37: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欢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统整了儿童的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一般来说,个体心理机能越不成熟,行为的游戏性越鲜明,生活中游戏的比例也越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游戏属于儿童,儿童生活于游戏之中。

    游戏的实质是什么?游戏的种类有哪些?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本文将对此一一作以解答。

    一、游戏的理论

    游戏究竟是什么?19世纪以来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分别对此作了解答。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作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则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而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上述各种游戏理论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了游戏的实质和功能,使我们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游戏这一社会现象。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各有不同。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我们根据游戏的目的性进行分类,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一)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独自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的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借且模仿和想象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周的生活;建筑性游戏是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造各种建筑物,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表演游戏则是让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创造性游戏通过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二)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学目标编制的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可以计划性地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性游戏

    活动性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合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对于婴幼儿来说,流动性游戏是发展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的适宜形式。由此还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四)电脑游戏

    电脑游戏并不属于传统的游戏分类,它既可以是创造性游戏,也可以是教学游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了解外界的途径和帮手,从小培养幼儿对电脑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责任。电脑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自主的学习,使他们更加自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尽管不同年龄的儿童可以玩同一主题的游戏,但不论从其同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以及参加成员的多少等都能看到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从游戏的内容看,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渐趋丰富和复杂,有反映交通运输活动的开汽车游戏;有反映政治内容的抓坏蛋游戏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开医院游戏。在开医院游戏中,不再是简单的打针、看病,还有反映医生、护士及病人关系的内容。 

    (二)从游戏的形式看,这时的游戏已有一定的计划性,也开始讲究游戏规则。当然,学前儿童还不能自始至终地执行规则,破坏规则也是常有的事。 

    (三)从游戏的时间和参加人员看,做一种游戏可以持续40分钟以上,而且对感兴趣的游戏,可以在好几天内连续地玩;对于某些有竞赛性的游戏,往往更难以停下来。参加的成员,再不是2-3个人,而是集体性的游戏了。他们能按着角色的情节和规则行动,彼此之间也能协调一致。

    四、游戏在儿童发展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正如凯洛夫所指出的那样: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发育上的作用,在于游戏能够触及儿童整个心理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当代一些理论家试图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游戏内容进行分析,并且把它与更为基本的、儿童总体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

      儿童在游戏中编织了假想的世界,却在心理方面实现了真实的成长。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来说,“我游戏,故我在”,游戏是构建其精神大厦的砖瓦。因此,游戏是进入儿童精神世界的“通行证”和“桥梁”。

    儿童的游戏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儿童游戏的不同方面及不同种类的游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侧面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可以自由的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动作而不会去受到限制,游戏可以满足他们身体活动的需要。游戏对学前儿童的体能的发展和各方面的协调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学前儿童进行跑、跳、攀爬、推拉等需要大肌肉活动的游戏时,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力,使他们更为结实、更为健康,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儿童在游戏中没有任何心里负担,能够全身心的使自己放松,保持身体最佳的状态,无拘无束的自由活动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个人愿望。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游戏从不同方面为学前儿童提供人是外部世界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游戏丰富了学前儿童的知识,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游戏发展了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游戏培养了学前儿童语言的能力。例如一些交往的语言,还有求助的语言,评价的语言等等。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充分的创造想象发展空间,有助于学前儿童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性品质的形成,因此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游戏过程中的心里气氛是宽松的、自由的,而学前儿童的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水平。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学前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生的重要时期。游戏在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还能够使学前儿童良好的情感发扬光大,不良的情绪得以矫正。游戏使学前儿童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儿童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学前儿童喜欢游戏,因为它能使幼儿体会到快乐的情感。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可以说,游戏是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作为集体成员,需要互相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准则,掌握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交能力。游戏可以培养学前儿童合群的行为,可以提高学前儿童交往技能,发展学前儿童遵守准则的能力,还锻炼了学前儿童顽强的意志。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会增进幼儿之间交往,幼儿能和同伴互相合作,并且能用语言和同伴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请求。  

    五、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游戏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游戏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儿童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来调整儿童游戏的内容、形式与时间,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以便给儿童的游戏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二)是增强游戏的互动性。游戏的教育意义主要是通过“互动”来体验和感悟。互动既包括了“交互”,也包括了“活动”,有互动才能生动。教师要充分认识游戏“动”的特点,抓住孩子好“动”的本能,做好“动”的结合,让孩子从心动开始,实现联动。在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动态发展的游戏目标,完成孩子从相互认识到互相熟识的发展;在每一个具体的游戏中,要明确互动的范围、对象、程度,及时检验交流活动的效果。

    (三)激发儿童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作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教师要引导孩子树立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的意识。让教师的身份隐身于游戏之外,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游戏的组织和调控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活动的参与度,避免出现孩子被动参与、消极应付的现象,实现孩子们“我的游戏我做主”的目标,体现游戏参与者的价值。

    (四)注重游戏的知识性。游戏的知识性主要是通过新鲜感来激发和引导。知识性与游戏性的结合是幼儿游戏教育的难点。过分强调知识性,会影响游戏的趣味性,会陷入无趣、无味的困境,影响幼儿的接受;过分强调游戏本身,忽略游戏的知识性,会陷入为游戏而游戏的境地,达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幼儿游戏只有保“鲜”才能保“质”。“新鲜”并不一定要体现在游戏的新颖上,而是让每个游戏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产生新的价值,让幼儿在每次活动中,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游戏环境。作为游戏氛围的创设者,教师要努力为孩子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创设开心、喜悦的活动氛围,为幼儿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要根据场地、玩具、幼儿年龄不同而随时调整,也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活动能力的变化,随时对内容进行扩展、调整难易程度和过程控制,培养孩子游戏的兴趣。教师要从小朋友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用品入手,如器物的制作、模型的搭建等,形成小朋友直观的视觉效果,激发幼儿的好奇性,使游戏更有实现性和可及性。

    总的来说,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在早期儿童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活动比游戏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经验。游戏可以说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沃土。

    游戏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在儿童时期,它还表现在儿童成人以后的生活中。也就是说,游戏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近期效果,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后效。利伯曼(Lieberman,1967)研究发现,“游戏性”在儿童时期是游戏的一种精神态度,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在日后会转化为游戏者青年乃至成年时期的“人格特性”。因此,巧妙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应成为是教育工作者努力实施并不断追求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7:11 , Processed in 0.044105 second(s), 25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