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0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个体心理素质,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幼儿期是个体心理素质萌发与培养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有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对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仅就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对人类早期出现的扎根于人类本性中生存需要的反映。生存需要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反应,这种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适应,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社会文化的适应和人际适应,等等,这是大自然之基本法则。对于成长的幼儿来讲,最具基础性的心理品质应该反映人类早期的生存需要,如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以及由此获得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安全感建立在个体对周围人和事的信任的基础上,有安全感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身心放松,没有或者较少有恐惧感、紧张情绪与防备心理。安全感的获得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积极适应,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围绕周围事物所构成的积极的相互关系。安全感的获得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于环境的信任感,他们更容易在情感上接受与认同社会文化与社会传递,在生活环境中表现出更多自由性与自律性,他们更积极挑战新环境,表现出更多的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安全感的获得还有助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攻击性行为,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接纳与宣泄,从而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建立正是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建立在安全感基础上的心理品质有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愉悦感等,向认知领域的扩展就构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向社会性领域扩展就构成自我意识、交往能力等心理品质。归属感反应了人类生而俱有的寻求安全保护,获得关爱与依从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个体社会适应性的表现。这种需要的获得是建立在最初的依恋关系的基础上的,因此婴儿期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个体对自己、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环境的积极探索能力,有助于促进个体社会性品质的良好发展。而良好的依恋感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照顾者对于婴儿需要的敏感捕捉,另一方面有赖于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积极的情感互动与表达。建立在归属感基础上的心理品质主要有情感表达能力与控制力,向认知领域的扩展就形成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向个性领域的扩展就构成自尊心、自制力同情与移情等。由此可见,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建立在个体生存需要的基础之上,具有萌芽性与成长性。我们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幼儿生存的基础需要出发,从现在与将来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出发,构建教育目标与内容。

    二、衍生性

    衍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心理素质的构成看,心理素质包括心理潜能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具有生物性,与遗传物质有关,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能量与基础。但是,这种心理潜能的开发,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与诱发,如果这种心理潜能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宜的外界环境的刺激,就能逐步衍生为个体特有的心理品质。同样的,衍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离不开个体的心理潜能,如观察力的形成直接与感觉神经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中枢的发育有关,情绪自控与表达能力与情绪中枢的发育有关,性格的发展与气质本身发展有关等等。在心理潜能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心理品质本身也会逐步扩散,逐渐形成人类的心理品质。二是从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看,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表现在认知、个性、社会性三个领域,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打下最初的基础。三个领域的目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纵向关系看,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之间,体现了由低到高,由浅人深,由窄到宽的纵向连续与递进的关系。如“独立性”的心理品质主要从生活活动独立向学习与交往的活动的独立性逐步推进与衍生;“好奇心”由情景好奇向认知好奇衍生;“自信心”由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衍生到勇于面对困难的敢为性等。

    三、活动性

    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心理潜能的外化,二是衍生性心理品质的内化。促进内化与外化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外界环境的适宜性,二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主动选择与加工,这种选择与加工体现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即通过活动,幼儿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并逐步内化为心理素质,所以活动是幼儿心理素质形成的桥梁与中介。在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感知、角色、体验、游戏参与、行为训练、习以成性等活动环节来调动幼儿的心智活动。在情景感知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情景或创设虚拟的情景,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与情感共鸣,从而诱发幼儿的兴趣与观察体验,引导幼儿从多个侧面,利用多种感官,达到以境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在角色体验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扮演真实或虚拟的角色,逐渐学习移情与换位,力求进入情知交融的境界。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也是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参与游戏不仅带给幼儿快乐,也能促进幼儿达到新知。行为训练是针对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训练,也可能是根据幼儿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行为,采取模仿与强化等手段进行预防与矫正。习以成性是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养成教育,对幼儿而言,从小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任何其他学习都更具有成长的价值。通过这些环节,使幼儿的心理潜能得以外化而衍生为具体的行为,同时,这些行为本身由于得到经常性的强化而衍生为具体的心理品质,并通过幼儿积极的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发展性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成长中的某些偶发因素的影响,每个儿童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行为,使个体处于某种心理冲突或者危机(心理紧张乃至焦虑)之中。这种不平衡可能是成长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成长的阻力。如果早年建立了某种适当的防卫机制,个体面对冲突或者不平衡,就可以启动防卫机制,通过自动调节,有效面对冲突,从而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如果多次面对类似情景,个体的这种行为还会条件化与习惯化,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因某种原因使心理防卫机制建立不当,或者缺乏,那么当个体面对冲突情景,其防卫机制就不能启动或启动不当,不良的心理状态或者行为就会产生。如果个体长期无法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或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被习惯化,还会导致异常的行为或者心理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个体建立一种防卫机制,这种防卫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调动个体自身的潜力,帮助个体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潜能,从幼年时期开始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以帮助幼儿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

    五、共育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极大。为此,在开展幼儿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家长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心理咨询等形式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其次,要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关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教育观念,尤其是隐性的教育观念的误区,并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来培养教师对于自己隐性教育观念的觉察、分析和重构;同时,要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如通过座谈、调查、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针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开展个别性的矫正。总之,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基础性、衍生性、活动性、发展性、共育性等特征,其目的是挖掘幼儿的心理潜能,优化幼儿的心理素质,为幼儿现在及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最初的成长基础。




    更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第18期专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5 14:50 , Processed in 0.045019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