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养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纪是民主法制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激烈竞争与充分合作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入世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际资本和外国办学机构也将更大范围地进入我国教育市场,这将促使我国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要抓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具有长于获取文化历史成果的学习心理素质、善于将文化历史成果教育化的教学心理素质和将文化素养人格化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教师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专门指导者,应不断提高社会心理素养的成熟度。一是应主动帮助学生家长尽可能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以配合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二是善于协同社区对学生作生活和职业辅导,做学生从家庭、班级走向社会生活的引路人;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的组织,与社区非教学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积极交往和沟通,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的积极分子。第三,教师作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专门辅导者,必须具备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履行人类文化传递与人的社会化的指导职能中,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的学习、交往和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实现文化历史成果在学习者身心素质结构中的内化和学习者社会角色的人格化。第四,教师作为在文化传递中实施人格社会化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教书、育心、成人”的综合心理素质。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性职业,这是教师职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社会心理学界定: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人格心理品质、教育专业才能和社会文化素养的合金。其中人格心理品质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心理形式,社会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才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社会文化本质内涵。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地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摹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其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对形成健全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与教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密切。

    二、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以及基本的精神面貌,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兴趣需要、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品格。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塑造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

    儿童在幼儿时期并不一定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更多的是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鉴别,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

    可以看出,在幼儿人格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自觉的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影响力,制约着幼儿道德信念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因此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当代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争做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首先要深深地热爱、甚至迷恋教学工作,只有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感才会闪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创造型教师应多参与充满不确定性、高挑战性的活动,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借助外力来达到目标。第三,顽强的意志也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要将创新过程进行下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常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成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一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要成就大批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必须要使其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时,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也是重要素质之一。教师要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教学实际;同时要不断调查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反之,如果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必将导致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能力下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教学工作与宏观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联系必然更加密切,教师必须研究宏观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教师囿于其中,怎样合理调整心态,积极地适应环境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保持自身与园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力求教育效果与自身发展达到最优化;特别是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更要主动学习,充实自我,适应时代要求。

    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仅要适应坦途的挑战,更要适应挫折的打击。良好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是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关键问题是怎样面对挫折。首先,幼儿教师应正视现实、淡泊名利,要看到这一职业的崇高和无可替代性,保持心理平衡。其次,如果遇到挫折应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或是向他人倾诉,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建构一套客观的认知评价体系,不因他人褒贬而或喜或悲,始终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广泛的兴趣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兴趣是个人对客观事物选择性的态度,是由客观事物的意义引起良好的情绪色彩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儿童的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这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了解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有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儿童学习。

    幼儿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要表现在不断地丰富自己上,更要表现在对幼儿的关注上,表现在积极地探索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需要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上。幼儿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儿童,为儿童所拥护,还要具备一颗“不老的童心”,真正地体会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广解儿童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方式,做到因人施教。

    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儿童的某些行为往往使教师感到困惑不解,这主要是教师形成了成人式的习惯化的以自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这一点,要求教师一切从幼儿实际出发,把以教师自我为核心的参照系转到以幼儿为核心的参照系上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唤起自己的童心,召回自己儿童式的好奇、天真与敏感,与幼儿共同享受快乐与忧愁,将会把教育引入意想不到的佳境。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

    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对教师来讲,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对这些分歧应挣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一切从幼儿的健康发展出发,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处理事情,而不是激化矛盾,甚至耿耿于怀。凡事存一颗宽容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是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修养的体现。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它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更好地促进工作。

    三、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在教师素质研究和职业培训中,长期以来,由于“学高为师”和“学者必良师”的传统教师职业观的影响,人们片面地把教师的专门学科的学术素养视为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从而既忽视了现代教师通识性素养的开拓,又忽视了对教师独特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的探究,导致教师职业培训和管理工作徘徊在“伦理化”和“学科化”的误区,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下面,我们针对当前教师素质培养中有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幼师院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幼师院校是幼儿教师的摇篮。要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抓起,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

    首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

    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

    最后,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学生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二)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成长

    时代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身处时代中的人,要时刻警觉、及时发现变化的信息和趋势。在新世纪中,幼儿教师必须及时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懂得自我成长,自我更新,积极地适应时代发展。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把教师本人看作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其特点有三,第一是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主。这是“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教师个人特征上的体现。亦即教师应能够独立于外在压力,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第二是实行自我专业发展管理。这是指无论在正式的教师教育情境下,还是在非正式的日常专业生活中,教师均表现出实施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第三是能够自觉地在日常专业生活中自学。这样的教师可能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自己最近想研究的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而后确定包括学习目标、资源和学习方法在内的系统行动计划,寻求同样对该课题感兴趣的合作同事;寻求可能的学习策略;安排专门时间阅读有关资料、反思和写作;在自学过程中,可自觉地从学生或同事那里征得反馈,引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另外,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言行,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养。教师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三)形成促进教师健康发展的激励与培养机制

    教养工作是幼儿园管理的重点,教养工作主要由教师去完成,因此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激励教师,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第一,要引导幼儿教师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教师的义务感、责任感,使教师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相协调一致。个人对组织目标有了认同感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肯定情感和积极态度,他就会自觉地承担责任,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所认同的目标奋斗。

    第二,要尊重教师,对每一个教师为实现共同目标所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和支持,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工作中的困难,鼓励他们有创造性地工作,并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领导者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平等的。园长应坦诚对待每一位教师,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使她们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尊重个体的同时,也要加强合作,树立团队精神。一方面园里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大家形成强烈的法规意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另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i多了解、沟通感情,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

    第三,要正确实施鼓励措施。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也需要精神上的赞许、关怀、荣誉称号。园领导应因势利导,坚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保持定期工作量的考核与评审,养成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健康的工作、竞争氛围。

    第四,园领导要合理用人,各尽所能。可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性格、经验以及工作需要,全盘考虑、合理调整,使大家在各自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可以针对她们各自的特点,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使园内与园外学习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公派与自费学习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培训,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还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家不断调整自我、找准位置,保证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


    更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第18期专题: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养成

    1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5 14:40 , Processed in 0.044064 second(s), 24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